《華信經管創優·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列:企業資源計劃(ERP)原理及應用(第2版)》共10章,邏輯上由總論、分論、應用提高三部分組成。總論部分包括:ERP思想及其發展歷程,ERP的基本概念,ERP系統基本原理。分論部分包括:金蝶K/3ERP系統基礎平臺,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與制造執行,財務管理與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應用提高部分包括:ERP系統的實施與管理,新一代ERP系統簡介。部分章節后面附有作為延伸學習的閱讀材料和案例分析。
《華信經管創優·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列:企業資源計劃(ERP)原理及應用(第2版)》可作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本科專業的教材,同時面向企業從事信息技術管理和開發的人員,尤其可作為從事ERP項目實施以及后期應用和維護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供工業工程研發人員,管理決策人員等學習與參考。
第2版前言
本書第1版自2008年出版以來,被國內多所高校采用,作為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同時得到許多生產企業特別是正在或擬采用ERP系統的制造企業的讀者的青睞和認可。
為了防止人們進入把實施ERP看成只是引入一個軟件的純技術問題的誤區,需要強調ERP思想在企業以ERP為中心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中的關鍵作用。企業在項目實施和軟件選型時,必須全面把握ERP的原理,才能識別一些充斥市場的冒牌ERP,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做,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基于這一定位,本書更強調對ERP原理和功能的掌握,而軟件的實施則是建立在對ERP的原理及功能的正確理解之上的。
一般認為,企業(組織)對于學校培養的ERP人才的需求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將來做軟件的人才,即ERP軟件的研發人員,他們要精通技術、緊跟技術發展趨勢,對企業運作模式有一定了解,熟悉ERP原理;第二類是ERP實施維護人才,他們要熟悉企業業務流程,熟練掌握ERP軟件的應用,具備事實上的IT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第三類是ERP軟件應用人才,這類人才占的比例最大,他們熟悉自身所負責的業務流程,掌握ERP軟件的使用,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我們在本書的內容體系中綜合考慮了滿足社會多方面需求的問題,那就是以各類需求中具有的共性知識點,即ERP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ERP軟件及其功能、ERP的應用及實施為基本內容框架。該框架基本能滿足前述第二類ERP人才的要求;針對第一類(從事ERP軟件研發)人才的培養,除較大篇幅(第4~8章)對軟件功能給出詳細介紹而外,本書第2版新增“新一代ERP系統簡介”一章,介紹了諸如物聯網、云計算、商務智能等IT最新成果在新一代ERP系統中的融入和對ERP發展趨勢產生的巨大影響。針對第三類(ERP軟件應用)人才的培養,本書在第1章中突出了將ERP原理和供應鏈管理、精益生產、并行工程、敏捷制造、BPM等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結合到企業信息化建設當中。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幫助讀者做到“知理、知己、知彼、知用”。
全書共10章,邏輯上由總論、分論,應用提高三部分組成。
總論部分包括3章:第1章ERP思想及其發展歷程,第2章ERP的基本概念,第3章ERP系統基本原理。
分論部分包括5章:第4章金蝶K/3ERP系統基礎平臺,第5章供應鏈管理,第6章生產管理與制造執行,第7章財務管理與成本管理,第8章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應用提高部分包括2章:第9章ERP系統的實施與管理,第10章新一代ERP系統簡介。
本書部分章節后附有作為延伸學習的閱讀材料和案例分析。在進行ERP軟件功能的介紹中,本書采用擁有廣大國內用戶群的ERP系統金蝶K/3ERPv12.3(2011年發布)作為背景貫穿整個分論部分。讀者可以把這部分作為實踐的指導書,基本通曉ERP系統功能的全面實現過程。
本書可作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的本科學生的教材,同時可作為企業從事信息技術管理和開發的人員尤其是從事ERP項目實施以及后期應用和維護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供工業工程研發人員,管理決策人員等學習與參考。
本書由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四川成都市成工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劉紅軍、楊映、唐元毅、張廷立等著。劉紅軍編寫了前言、第1章、第2章、第3章、第10章;楊映編寫了第7章和第8章;唐元毅編寫了第4章和第5章;張廷立編寫了第6章和第9章。何計蓉負責本書閱讀材料、案例分析的編寫。史亞芬、劉適、汪旭等在所附配套教學輔助資源、課件制作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中外文獻,在此向這些文獻的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金蝶公司向作者所在學校贈送了全套正版K/3ERPv12.3軟件,用于教學、科研工作,本書中軟件功能的相關截圖均運用金蝶公司的金蝶K/3ERPv12.3演示得來,在此謹向金蝶公司致以衷心的感謝。
限于作者的水平,書中難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不吝賜教。
作者
第1章 ERP思想及其發展歷程
1.1 ERP中包含的管理理念
1.1.1 概述
1.1.2 準時制生產與精益生產
1.1.3 約束理論
1.1.4 業務流程重組與業務流程管理
1.1.5 并行工程
1.1.6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1.1.7 敏捷制造與虛擬企業
1.1.8 供應鏈管理
1.1.9 客戶關系管理
1.2 ERP的發展歷程
1.2.1 訂貨點法
1.2.2 基本MRP與閉環MRP
1.2.3 MRP Ⅱ
1.2.4 ERP
1.2.5 ERP的發展趨勢
1.3 ERP的制勝法寶
閱讀材料:盤點ERP
第2章 ERP的基本概念
2.1 企業運作與ERP應用環境
2.1.1 企業生產系統與生產過程
2.1.2 生產類型與制造環境
2.1.3 制造業方程式與ERP運行過程
2.2 ERP計劃層次
2.2.1 生產計劃系統結構
2.2.2 ERP計劃層次
2.2.3 不同生產環境的計劃特點
2.3 生產規劃
2.3.1 生產規劃的制訂策略與步驟
2.3.2 不同生產環境的生產規劃
2.4 ERP數據系統及有關概念
2.4.1 ERP數據系統
2.4.2 ERP物料基本概念
2.4.3 ERP時間基本概念
2.4.4 ERP數據文件
案例分析:基礎數據是ERP實施成敗的關鍵
第3章 ERP系統基本原理
3.1 MRP原理
3.1.1 MRP的邏輯流程及基本構成
3.1.2 產品結構與物料清單
3.1.3 主生產計劃
3.1.4 能力需求計劃(CRP)
3.1.5 庫存信息及MRP策略因素
3.1.6 MRP運算與報表
3.1.7 細能力需求計劃
3.1.8 MRP的運算示例
3.2 MRP Ⅱ原理
3.2.1 制造資源計劃MRP II的構成
3.2.2 MRP II的銷售管理
3.2.3 MRP II的財務管理
3.2.4 MRP Ⅱ的模擬功能及其管理特點
3.3 ERP原理
3.3.1 ERP系統的構成及其特點
3.3.2 分銷資源計劃
3.3.3 重復生產
3.3.4 流程行業應用
3.4 MES:制造與計劃相統一
3.4.1 MES的產生及其意義
3.4.2 MES的類型及其功能
3.5 ERP軟件產品簡介
案例分析:制造執行系統為東方久樂注入新活力
第4章 金蝶ERP系統基礎平臺
4.1 認識金蝶K/3 ERP系統平臺
4.2 K/3系統初始化
4.2.1 核算參數設置
4.2.2 供應商及客戶資料設置
4.2.3 組織機構設置
4.2.4 物料、工序、資源信息錄入
4.2.5 系統設置及賬套的啟用
4.3 基礎數據管理(PDM)
4.3.1 BOM文件的建立
4.3.2 BOM管理功能及操作
4.3.3 工程變更
4.3.4 工藝路線
4.4 生產基礎資料設置
第5章 供應鏈管理
5.1 銷售管理
5.1.1 銷售管理中的核心單據
5.1.2 銷售訂單管理
5.1.3 銷售管理流程及業務類型
5.1.4 信用管理
5.2 采購管理
5.2.1 采購管理中的核心單據
5.2.2 采購訂單管理
5.2.3 采購管理流程及業務類型
5.2.4 常見采購業務處理流程
5.3 庫存管理
5.3.1 物料庫存管理
5.3.2 物料倉儲管理
第6章 生產管理與制造執行
6.1 主生產計劃(MPS)
6.2 物料需求計劃
6.2.1 MRP系統功能綜述
6.1.2 MRP的運行
6.3 生產任務管理
6.3.1 生產任務單
6.3.2 生產任務單全程跟蹤
6.3.3 生產任務可視化排程
6.3.4 生產任務變更及維護
6.3.5 生產任務改制
6.3.6 模擬發料
6.3.7 生產投料與生產投料變更
6.3.8 物料報廢/補料
6.3.9 任務單匯報
6.3.10 領料發料與材料耗用
6.4 車間作業管理
6.4.1 工序計劃
6.4.2 能力負荷分析
6.4.3 優先級設置及工序派工
6.4.4 工序移轉與工序流轉卡
6.4.5 委外工序
6.4.6 工序匯報
6.4.7 車間在制品管理
6.4.8 計時計件工資
第7章 財務管理與成本管理
7.1 財務管理
7.1.1 財務會計系統概述
7.1.2 總賬
7.1.3 報表
7.1.4 現金流量表
7.1.5 固定資產管理
7.1.6 現金管理
7.1.7 應收應付管理
7.1.8 財務分析
7.2 成本管理
7.2.1 成本管理系統的組成
7.2.2 基礎資料維護及標準成本應用策略
7.2.3 標準成本制定
7.2.4 產量及工時歸集
7.2.5 實際費用歸集及分配
7.2.6 任務單成本管理
7.2.7 成本差異還原
7.2.8 標準成本期末處理
7.2.9 標準成本分析報表及憑證管理
7.3 成本分析
7.3.1 成本分析基本實現過程
7.3.2 定價決策管理
7.3.3 本量利分析
7.3.4 成本分析的其他功能
第8章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8.1 系統參數
8.1.1 公共設置
8.1.2 績效管理相關參數設置
8.1.3 組織規劃
8.1.4 職員管理
8.2 能力素質模型與測評
8.2.1 能力素質模型
8.2.2 能力素質模型的應用
8.2.3 能力素質測評
8.3 績效管理模塊
8.3.1 考核基礎設置
8.3.2 業務完成數據
8.3.3 考核方案
8.3.4 考核過程控制
8.3.5 考核結果及方案匯總
8.4 工資系統
8.4.1 系統初始化及基礎設置
8.4.2 費用分配
8.4.3 基金
第9章 ERP系統的實施與管理
9.1 ERP實施的組織
9.1.1 ERP項目的啟動
9.1.2 項目實施角色及其作用
9.2 BPM與ERP的融合
9.2.1 BPM與ERP的融合的必要性
9.2.2 BPM的實施目標和步驟
9.2.3 BPM的技術
9.3 ERP實施準備與軟件選型
9.3.1 實施前的準備工作
9.3.2 軟件選型的原則
9.3.3 軟件選擇的方法與步驟
9.4 ERP實施與運行
9.4.1 培訓工作
9.4.2 ERP實施進程
9.5 ERP實施效果評價
9.5.1 運營明細檢測
9.5.2 ABCD檢測
案例分析:中國醫藥廣州公司ERP實施剖析
第10章 新一代ERP系統簡介
10.1 物聯網ERP
10.1.1 物聯網ERP的基本概念
10.1.2 物聯網ERP技術基礎
10.1.3 物聯網ERP功能
10.2 云計算ERP
10.2.1 云計算ERP的基本概念
10.2.2 云計算ERP技術基礎
10.2.3 云計算ERP的功能
10.3 商業智能ERP
10.3.1 ERP系統所需的BI功能
10.3.2 數據倉庫在商業智能ERP系統中的應用
10.3.3 商業智能ERP系統中決策支持工具的應用
參考文獻
4.從簡單的數據處理到智能的信息分析 散布在企業各角落的數據經過整理和匯總就形成信息,對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知識,知識經過升華成為智慧。傳統的信息管理系統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工作,充當一種匯總和整理數據的電算化工具而己。很多已經安裝了:ERP系統的企業的領導感覺不到ERP的效果,他們通過ERP得不到直觀的有關整個企業的知識,更不用說通過ERP尋求解決問題的智慧。為此,現在各ERP廠商都在改善自己的產品,為管理者提供智能的信息分析,即決策支持和商業智能。實現商業智能對ERP產品的技術有較高的要求。系統必須具備這樣的體系結構和技術,能夠把分散在各部門、各分公司、各工廠的數據都匯集到一起,利用OLAP和數據倉庫的技術加以整合。沒有整合的信息就談不上智能(參見本書第10章)。5.從企業后臺轉向企業前臺 傳統的:ERP系統著眼于企業后臺的管理,而缺少直接面對客戶的系統功能。在電子商務的大環境中,企業的客戶可能分散在全球各地,企業不可能對他們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所以必須有一個系統來收集客戶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利用。基于此背景,CRM系統就成了ERP市場上最新的亮點。如果說ERP軟件能夠幫助企業“節流”,CRM軟件更是在“開源”方面效果明顯,大大彌補了原先管理系統沒有包括售前銷售機會分析和售后服務的不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在選購CRM軟件時,除了要看系統功能是否能得到滿足外,還必須看它能不能與ERP系統無縫集成。可喜的是,一些國內外ERP提供商在新近發布的ERP產品中,CRM已經成為ERP的內置模塊。金蝶(EAS)和用友(U9)的ERP高端產品都已實現了全程B/S訪問模式,滿足了整個ERP走向企業前臺的需求。6.從事務處理到自我服務 ERP系統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事務處理的效率。但ERP系統在進行事務處理時需要最原始的數據從哪兒來?不幸的是,很多企業常常是在用人工做重復的二次輸入工作。舉例來講,要想得到一份季度收支情況報表,不少企業的做法是:由財務部門把員工的報銷數據、采購部提交的采購信息、銷售部提供的銷售額等數據輸入到ERP系統,再由系統進行運算和分析。管理人員被大量的事務性處理工作所糾纏,無法致力于更高層次的戰略決策工作,而且重復錄入的人為誤差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業界提出了“自我服務”的概念。其根本理念是:由業務人員直接輸入數據,而不需要二次錄入。簡單來講,就是由事件的發起人直接輸入數據,并將ERP的受惠人擴大到企業的所有部門,甚至企業以外的供應商和用戶。實現了自我服務后,信息就可以在整個虛擬企業的范圍內自動流動,省卻了很多無謂的事務性勞動,從而發揮ERP系統的最終功能--提供決策支持和商業智能。自我服務得到了包括網絡、面向對象及事件驅動等先進技術的支持。ERP除了已經普遍采用的諸如圖形用戶界面、結構化查詢語言、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面向對象技術、第四代語言/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C/S及B/S、分布式數據處理等技術之外,還要實現更開放的不同平臺互操作,加強用戶自定義的靈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適應不同行業用戶的需要。綜觀ERP領域的上述發展趨勢,新一代的ERP系統已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集擴展性、技術先進性和靈活性為一體的ERP系統(參見本書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