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我國傳統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刻,學習和借鑒成功者的經驗十分重要。為此,本書有針對性地選擇了41 個國內外數字出版領域的成功個案進行剖析,較為深入地分析了其成功經驗,以啟發業界數字化轉型思路,推動數字出版實踐創新。全書分為5 篇:第一篇分析了14 個大眾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二篇分析5 個教育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三篇分析了11 個專業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四篇分析6個集成商/技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第五篇分析了5 個渠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
第一篇 內容提供商——大眾出版
蘭登書屋數字化發展研究3
1 由探索走向成熟的電子書經營5
2 開發出版有聲書10
3 有效整合資源,實現跨媒體出版13
《華爾街日報》“無所不在”的數字化戰略17
1 《華爾街日報》簡介18
2 “無所不在”的數字化策略20
3 報網一體與社交互動25
4 小結26
《國家地理》與《中國國家地理》期刊網站運營模式比較—— 第一篇 內容提供商——大眾出版
蘭登書屋數字化發展研究3
1 由探索走向成熟的電子書經營5
2 開發出版有聲書10
3 有效整合資源,實現跨媒體出版13
《華爾街日報》“無所不在”的數字化戰略17
1 《華爾街日報》簡介18
2 “無所不在”的數字化策略20
3 報網一體與社交互動25
4 小結26
《國家地理》與《中國國家地理》期刊網站運營模式比較——
傳統期刊出版商新媒體發展探析27
1 內容組織27
2 服務功能30
3 盈利模式34
4 啟示37
美國Slate網絡雜志經營之道39
1 Slate雜志簡介39
2 Slate雜志的視覺傳達設計42
3 Slate雜志的內容特點45
4 強調特色資源及海外推廣47
5 結束語49
DK出版公司數字化戰略51
1 率先進入光盤市場51
2 構建強大的網絡平臺53
盛大文學的數字化經營之道61
1 盛大文學概述61
2 盛大文學經營模式62
3 盛大文學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65
4 小結66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數字化歷程69
1 數字出版背景分析70
2 電子出版:北語社數字出版的開端72
3 建設全球最大的對外漢語教學資源平臺73
4 數字出版隊伍建設79
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化戰略研究81
1 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出版思路82
2 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出版領域82
3 中國出版集團的經營策略90
搜狐與新浪發展模式比較95
1 背景概述95
2 兩大網站發展模式對比95
3 小結103
網易游戲頻道分析105
1 我國游戲產業現狀105
2 網易游戲業務模式109
3 網易游戲發展展望113
黨報的全媒體道路——人民網個案研究115
1 不斷拓寬的業務范圍116
2 全面市場化戰略119
3 小結121
時尚雜志《瑞麗》的數字化戰略123
1 背景概述123
2 電子媒體125
3 數據庫產品開發129
4 線上線下互動130
5 小結132
酷聽網數字化戰略分析135
1 酷聽網發展現狀135
2 酷聽網經營戰略139
3 經驗與啟示143
4 小結145
華揚數字集團數字化戰略147
1 背景概述147
2 數字營銷布局148
3 小結153
第二篇 內容提供商——教育出版
培生集團的教育出版數字化轉型157
1 集中資源發展數字化業務158
2 產品與服務轉型160
3 渠道數字化165
麥格勞希爾出版集團數字化發展研究167
1 麥格勞希爾公司概述167
2 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數字化戰略168
3 小結173
圣智學習出版公司:從教材到教學解決方案175
1 公司概況176
2 數字化教學解決方案180
3 MindTap——圣智學習未來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核心平臺183
4 小結184
可汗學院在線教育研究185
1 可汗學院簡介185
2 可汗學院的教育革新187
3 可汗學院的未來發展190
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字出版策略197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概述198
2 人教社數字化策略194
3 小結204
第三篇 內容提供商——專業出版
自然出版集團學術期刊出版模式209
1 NPG期刊出版策略210
2 NPG期刊質量控制機制212
3 NPG版權管理216
4 NPG收入來源217
愛思唯爾網絡科技期刊出版研究219
1 勵德愛思唯爾集團概況219
2 愛思唯爾學術出版公司220
3 愛思唯爾網絡科技期刊內容模式222
4 愛思唯爾網絡科技期刊發行模式226
5 愛思唯爾網絡科技期刊收入模式228
牛津大學出版社期刊部數字化報告231
1 牛津大學出版社概況231
2 牛津大學出版社電子期刊233
3 電子期刊部的內容、發行模式和收入模式分析235
約翰-威利國際出版公司數字化戰略分析241
1 約翰-威利國際出版公司概況241
2 約翰-威利出版情況242
3 約翰-威利期刊運行模式245
Brill數字出版個案分析255
1 公司定位255
2 出版內容和產品類別256
3 數字出版推動國際化258
4 小結259
生物醫學中心出版模式261
1 BMC簡介261
2 BMC質量控制措施261
3 BMC權利管理方式262
4 BMC的可持續經營策略263
PLoS經營模式分析267
1 PLoS產生的背景和歷史267
2 PLoS的業務情況269
3 PLoS的商業模式275
4 PLoS的社會影響279
基于維基的學術出版機制探析——以開放存取百科全書Scholarpedia
為例283
1 背景概述283
2 基于wiki的學術出版機制284
3 啟示290
知識產權出版社數字化發展戰略293
1 背景概述293
2 知識產權出版社數字化戰略294
3 小結299
電子工業出版社數字化之路分析301
1 建立網絡運營平臺,實現資源整合302
2 優勢資源深度開發307
3 進行結構調整,適應新媒介環境310
中科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313
1 背景概述313
2 內容組織314
3 數字出版服務317
4 小結與啟示319
第四篇 集成商——技術商
Questia的“專注”前行323
1 明確定位,脫穎而出324
2 堅守市場,步步為營325
3 保護版權,自有一套329
OverDrive數字戰略分析331
1 OverDrive發展概況331
2 OverDrive產業鏈分析332
3 OverDrive優勢分析333
4 OverDrive啟示336
方正:技術到內容——由下至上的滲透339
1 重點突破339
2 一舉驚醒夢中人341
3 內容+技術——由點及面的擴張342
中國知網的數字化戰略345
1 中國知網服務模式345
2 中國知網特點分析349
3 小結350
ZCOM電子雜志發行平臺成功探秘351
1 內容來源352
2 內容制作354
3 平臺建設356
4 終端合作359
5 面臨的問題360
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發展研究365
1 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特點366
2 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發展建議373
第五篇 渠道商
英格拉姆:數字時代的華麗轉身379
1 信息化戰略379
2 前瞻性的按需印刷380
3 最后的總攻381
4 堅守的力量384
巴諾集團:百年老店數字發行四步走387
1 內容關388
2 技術關390
3 宣傳推廣關391
4 市場關392
亞馬遜:行走在從A到Z的路上397
1 數字出版藍圖的構建398
2 Kindle策略402
3 出版商是否“被Amazon”406
開放與封閉:App Store數字經銷模式409
1 概況409
2 硬件與軟件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410
3 代理銷售制412
4 小結414
當當網的“數字館”戰略417
1 縱向打通電子書產業鏈417
2 橫向跨媒體運營,建設線上娛樂生態圈421
3 將開放的理念做大做強424
4 結束語426
主要參考文獻429
序言
數字出版方興未艾。作為新聞出版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出版近年來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新聞出版業轉型發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基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衛星直投等傳播渠道,并以PC 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視、iPad等閱讀終端為接收載體的全新數字出版讀物,已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畢升的活字印刷到王選的激光照排系統問世,技術元素始終是出版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源動力。進入21 世紀,信息通信技術(ICT)的飛速發展成為新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使得以思想傳播、知識普及、文化傳承、科學交流和信息發布為主要功能的出版業可以持續、廣泛地提升其影響力,同時大大地縮短了信息交流的時滯,拓展了人類交流的空間。計算機芯片技術、XML 及相關標記語言技術、元數據技術、語義技術、語音識別和合成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數字排版及印刷技術、多媒體技術、數字權利管理技術等一大批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提升了傳統出版產業的技術應用水平,同時極大地擴展了新聞出版的產業邊界。
如同傳統出版業促進了信息、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一樣,數字出版的多業態發展也為20 世紀末期開始的信息爆炸轉變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知識文化服務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197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ICSU)便提出了UNISIST 科學交流模型,將出版業所代表的正式交流渠道置于現代科學交流體系的中心位置。進入21世紀,理論界又預見到,網絡出版等數字出版新業態的出現正在模糊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更可能導致非正式交流渠道地位的提升。
隨著以讀者(網絡用戶)為中心的信息交流模式,比如博客、微博、微信和即時通信工具等新型數字出版形態的不斷涌現,理論構想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通過不斷應用新技術,數字出版具備了與傳統出版不同的產品形式和組織特征。由于數字出版載體的不斷豐富、信息的組織形式多樣化以及由于網絡帶來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傳播空間的迅速擴展,使得數字出版正在成為出版業的方向和未來。包括手機彩鈴、手機游戲、網絡游戲、網絡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在線音樂、網絡動漫、互聯網廣告等在內的數字出版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在2006年,我國廣義的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僅為260 億元,而到了2012 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已高達1935.49 億元,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互聯網廣告、網絡游戲、手機出版,總產出達1800 億元。而與傳統出版緊密相關的其他數字出版業務收入也達到130 億元,增長速度驚人,發展勢頭強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戰略部署,明確要求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并積極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將推動數字出版確定為國家戰略,為數字出版產業的大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作為我國圖書出版產業的領軍者之一,電子工業出版社依托近年來實施的一批數字出版項目及多年從事ICT 領域出版所積累的專家和學術資源,策劃出版了這套“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該系列圖書集中關注和研究了數字出版的基礎理論、技術條件、實踐應用和政策環境,認真總結了我國近年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成功經驗,對數字出版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前瞻性研究,為我國加快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該系列圖書的編輯出版適逢其時,順應了產業的發展,滿足了行業的需求。
毋庸諱言,“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編寫,在材料選取,國內外研究成果綜合分析等方面肯定會存在不足,出版者在圖書出版過程中的組織工作亦可更加完美。但瑕不掩瑜,“數字出版理論、技
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出版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理論研究,為各界進一步關注和探索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期望新聞出版全行業以“數字出版理論、技術和實踐”系列圖書的出版為契機,更多地關注數字出版理論研究,加強數字出版技術推廣,投身數字出版應用實踐。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共同推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邁上新臺階。
前言
隨著全球信息傳播技術革命和數字化浪潮的迅速推進,以數字出版為代表的新興業態憑借其海量的信息內容、精確的市場定位和快速的市場反應,不斷蠶食著傳統新聞出版產業。根據英國出版商協會公布的數字,2012年上半年,英國出版業所有產品的總銷售量較2011年同比下降2%,其中紙質書銷售量同比下降5%。圖書工業研究小組和美國出版協會管理的BookStats發布的美國出版業年度報告顯示,美國紙質書的營收從2010年的121億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111億美元。與傳統紙質書銷售下滑相比,數字出版卻呈現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根據《2012—2013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的統計,我國數字出版產業2012年度收入為1935.49億元,比2011年1377.88億元的整體收入增長了40.47%,較2006年的213億元增長了9倍。美國出版商協會公布的數據也表明,2012年度美國電子書收入已經占美國本土出版總收入的20%。
產業發展與消費需求相輔相成,消費需求與消費習慣密切相關。由數字傳播技術引導的數字閱讀習慣的不斷增長,在促進數字文化消費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引領著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發展。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中,有31.2%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個百分點。手機閱讀人群平均每天進行手機閱讀的時長超過40分鐘,平均每年花費在手機閱讀上的費用為23.31元,較2011年增長了2.56元。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新聞出版產業的變革與成長必須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相契合。因此,隨著數字出版市場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消費者規模的日益擴大,加快我國傳統新聞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刻不容緩。
“春江水暖鴨先知”,當眾多傳統新聞出版企業糾結于“做不做、怎么做”這一難題時,勵德愛思唯爾、威科集團、蘭登書屋、清華同方、萬方數據、麥格勞希爾、《華爾街日報》、《人民日報》、Ingenta、OverDrive、英格拉姆等國內外數字出版實踐先行者早已大步踏入數字出版浪潮之中,并取得累累碩果。勵德愛思唯爾2012年度銷售收入為61.16億英鎊,其中大約70%來自于數字出版。威科集團2013年度上半年銷售收入為17.42億歐元,其中54%來自于數字出版及其相關服務。蘭登書屋2012年上半年在美國的數字出版占總收入的比例上漲至27%。2012年度,同方知網和萬方數據分別獲得了6.5億元和3.1億元的銷售收入,分別比2008年增長了80.55%和181.81%。在數字化的當下,先行者已經為我們創造和推出了諸多活力四射的數字出版成功范本和模式。
我國正處在新聞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不僅將面臨許多挑戰和機遇,而且也將遭遇諸多難題和困惑。數字出版技術創新與應用、出版資源整合策略選擇、數字出版商業模式創新、數字出版流程再造等諸多難題和挑戰需要我們去一一破解。“我之所以看很遠,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借鑒和學習數字出版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對于“加快我國新聞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實現彎道超車”的啟發作用,是我們依靠自己的艱難探索所難以達到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有針對性地精選了41個國內外數字出版領域的成功個案進行剖析,較為深入地分析其成功經驗,以啟發我國業界數字化轉型思路,進而推動我國的數字出版實踐創新。
本書分為5篇,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數字出版先行者的成功經驗。第一篇分析了蘭登書屋、盛大文學等14個大眾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由徐麗芳、叢挺、劉艷、朱嘉蕊、唐翔、駱雙麗、湛青、張曉郁、徐玲、余思慧、蔣璐、徐淑欣、王欣等人完成;第二篇分析了培生集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5個教育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由劉錦宏、李思潔、駱雙麗、徐淑欣、蔣雪瑤、蔣璐等人完成;第三篇分析了自然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等11個專業出版領域內容提供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由劉錦宏、徐麗芳、許潔、叢挺、鄭珍宇、聶銀、溫寶、盧蕓、劉銀娣、朱嘉蕊、閆翔等人完成;第四篇分析了中國知網等6個集成商/技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由劉錦宏、譚蔚、鄒莉、劉艷、盧蕓、丁美芳、章騫、張榕潔、段承橙等人完成;第五篇分析了英格拉姆、當當網等5個渠道商的數字出版實踐,由徐麗芳、叢挺、張榕潔、溫寶、鄒莉、蔣雪瑤、邵萍等人完成。劉錦宏、徐麗芳負責全書提綱撰寫、組稿、統稿、審稿等工作,湛青負責稿件匯總等工作。在圖書出版過程中,得到了電子工業出版社敖然社長、李弘主任、張峻主任以及趙娜編輯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熱心幫助,我要對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于水平有限,書稿難免存在缺陷和不足,歡迎批評指正。
編 者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