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教育部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精神,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結合作者多年來開展的工學結合教學經驗與課程改革成果進行編寫。全書以企業典型的真實工作任務為基礎安排教學,突出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主要內容包括:幾何量精度設計的概念和本課程性質,極限與配合的概念與標準內容,幾何量公差,表面粗糙度,測量技術基礎,鍵的公差與配合,普通螺紋連接的公差與配合,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公差,尺寸鏈基礎,常用幾何量檢測。本書采用最新頒布的國家標準,側重講述概念和標準的應用;在測量部分重點闡述與測量有關的基本概念、典型儀器的測量原理與方法。
本書配有免費的電子教學課件、練習題參考答案,詳見前言。
\\t
第1章 幾何量精度設計的概念和本課程性質
1.1 機械產品幾何量精度設計的概念和任務
1.2 互換性與加工誤差、公差及檢測的概念
1.2.1 互換性的含義
1.2.2 互換性在機械制造業中的重要意義
1.2.3 互換性的分類
1.2.4 誤差、公差及檢測
1.3 標準化與優先數系
1.3.1 標準與標準化的概念
1.3.2 標準的分類
1.3.3 標準化過程中應用的優先數和優先數系
1.4 本課程的性質與要求
習題1
第2章 極限與配合的概念與標準內容
2.1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術語及定義
2.1.1 尺寸的術語及定義
2.1.2 尺寸偏差、公差的術語及定義
2.1.3 配合的術語及定義
2.2 極限與配合標準的主要內容
2.2.1 配合制
2.2.2 標準公差系列
2.2.3 基本偏差系列
2.2.4 極限與配合在圖樣上的標注
2.2.5 常用和優先的公差帶與配合
2.2.6 一般公差——線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2.3 極限與配合的選用
2.3.1 配合制的選擇
2.3.2 公差等級的選擇
2.3.3 配合種類的選擇
2.4 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
2.4.1 滾動軸承的精度等級及選用
2.4.2 滾動軸承與軸和箱體或軸承座孔的配合及選用
2.4.3 軸頸和外殼孔的幾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2
第3章 幾何量公差
3.1 基本概念
3.1.1 幾何量公差特征及符號
3.1.2 幾何量公差的研究控制對象及其分類
3.1.3 幾何量公差帶
3.1.4 幾何量公差的標注
3.2 形狀公差與形狀誤差
3.2.1 形狀公差特征項目及其公差帶定義
3.2.2 形狀誤差的概念及形狀誤差的評定
3.3 基準
3.3.1 基準的建立與體現
3.3.2 基準的種類
3.4 方向公差與方向誤差
3.4.1 方向公差、公差帶及其特點
3.4.2 方向誤差及其評定
3.5 位置公差與位置(定位)誤差
3.5.1 位置公差、公差帶及其特點
3.5.2 位置誤差(定位誤差)及其評定
3.6 跳動公差與跳動誤差(跳動量)
3.6.1 跳動公差、跳動量及跳動公差帶
3.6.2 跳動公差帶的特點
3.7 幾何公差與尺寸公差的關系
3.7.1 有關術語及定義
3.7.2 公差原則
3.8 幾何公差的選用
3.8.1 基準的選擇
3.8.2 公差原則的選擇
3.8.3 幾何公差項目的選擇
3.8.4 幾何公差值的選擇
3.9 幾何公差的檢測原則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3
第4章 表面粗糙度
4.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對零件性能的影響
4.2 表面粗糙度的評定
4.2.1 取樣長度與評定長度
4.2.2 中線
4.2.3 評定參數
4.2.4 評定參數的允許值
4.3 表面粗糙度的選用與標注
4.3.1 評定參數的選擇
4.3.2 評定參數值的選用
4.3.3 表面結構(粗糙度)的符號、代號
4.3.4 表面粗糙度在圖樣上的標注
4.4 表面粗糙度的檢測方法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4
第5章 測量技術基礎
5.1 測量的概念與要素
5.2 長度計量單位與量值傳遞
5.2.1 長度單位與量值傳遞系統
5.2.2 量塊
5.3 計量器具與測量方法
5.3.1 計量器具的分類
5.3.2 計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標
5.3.3 測量方法的分類
5.4 計量器具的選擇
5.5 測量誤差
5.5.1 測量誤差的概念
5.5.2 測量誤差的來源
5.5.3 測量誤差的種類和特性
5.5.4 測量精度
5.6 直接測量列的數據處理
5.6.1 測量列中隨機誤差的處理
5.6.2 測量列中系統誤差的處理
5.6.3 測量列中粗大誤差的處理
5.6.4 等精度直接測量列的數據處理舉例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5
第6章 鍵的公差與配合
6.1 單鍵的公差與配合
6.1.1 平鍵連接
6.1.2 平鍵連接公差與配合的選用與標注
6.1.3 平鍵連接公差配合的檢測
6.2 矩形花鍵的公差與配合
6.2.1 矩形花鍵連接
6.2.2 矩形花鍵連接公差與配合的選用與標注
6.2.3 矩形花鍵的檢測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6
第7章 普通螺紋連接的公差與配合
7.1 普通螺紋的幾何參數及對互換性的影響
7.1.1 普通螺紋的主要幾何參數
7.1.2 螺紋幾何參數對互換性的影響
7.2 普通螺紋的公差與配合
7.2.1 普通螺紋的公差帶
7.2.2 螺紋的旋合長度與精度等級
7.2.3 螺紋在圖樣上的標注
7.2.4 普通螺紋公差與配合的選用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7
第8章 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公差
8.1 各種機械設備對齒輪傳動的基本要求
8.2 影響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的因素
8.2.1 影響傳遞運動準確性的因素
8.2.2 影響齒輪傳動平穩性的因素
8.2.3 影響載荷分布均勻性的因素
8.3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的評定參數與檢測
8.3.1 齒輪輪齒同側齒面偏差與檢測
8.3.2 齒輪徑向綜合偏差與檢測
8.3.3 齒輪徑向跳動與檢測
8.4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等級與應用
8.4.1 精度等級
8.4.2 偏差的計算公式及允許值
8.4.3 齒輪精度等級的確定
8.4.4 齒輪檢驗項目的確定
8.4.5 齒輪精度等級在圖樣上的標注
8.5 齒輪坯的精度與齒面粗糙度
8.5.1 基準軸線與工作軸線的關系
8.5.2 基準軸線的確定
8.5.3 齒輪坯精度的確定
8.5.4 輪齒齒面及其他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8.6 漸開線圓柱齒輪副的精度
8.6.1 中心距偏差
8.6.2 軸線平行度偏差
8.6.3 輪齒接觸斑點
8.6.4 最小法向側隙和齒厚極限偏差的確定
8.7 新舊國標對照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8
第9章 尺寸鏈基礎
9.1 尺寸鏈的特性及組成
9.1.1 尺寸鏈的概念及特性
9.1.2 尺寸鏈的組成
9.1.3 尺寸鏈的分類
9.2 尺寸鏈的建立與分析
9.2.1 建立尺寸鏈
9.2.2 查找組成環
9.2.3 畫尺寸鏈線圖
9.2.4 分析和計算尺寸鏈的任務與方法
9.3 用完全互換法解尺寸鏈
9.3.1 基本公式
9.3.2 校核計算
9.3.3 設計計算
知識梳理與總結
習題9
第10章 常用幾何量檢測
10.1 游標測微類量具的測量原理與使用
10.2 螺旋測微類量具的測量原理與使用
10.3 光學計及扭簧比較儀的測量原理與使用
10.4 內徑百分表的測量原理與使用
10.5 直線度誤差的測量
10.6 平面度誤差的測量
10.7 箱體零件孔中心線平行度、垂直度誤差的測量
10.8 軸類零件跳動誤差的測量
10.9 用雙管(光切)顯微鏡測量表面粗糙度
10.10 螺紋中徑的測量
10.10.1 用螺紋千分尺測量
10.10.2 用量針法測量
10.11 齒輪單個齒距偏差與齒距累積總偏差的測量實驗
10.12 公法線長度變動和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的測量
10.12.1 公法線長度變動和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的概念
10.12.2 公法線千分尺及其結構
10.12.3 公法線的測量步驟
10.12.4測量結果的評定
習題10
參考文獻
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是機械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是工程技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是研究和表達機械幾何精度的設計與檢測,與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質量控制等多方面密切相關。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產品性能與質量越來越高,在機械圖樣上所表述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能夠做到合理地選擇、標注、識讀公差配合等內容,能夠根據產品具體要求和條件進行正確的檢測,是當今社會對機械類專業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技術設計人員、生產管理人員、一線操作者必備的技術基礎知識和應有的基本技能。編者按照教育部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精神,以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結合多年來開展的工學結合教學經驗與課程改革成果編寫本書,主要特點如下:
1 重點講述極限與配合及測量技術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加強常用標準的應用和常用幾何量測量基本技能的培養。
2 通過校企合作來設置課程內容,以企業典型的真實工作任務為基礎安排教學。
3 根據新課程體系的特點和需要,篩選和精簡課程內容,刪除不必要的理論推導內容。
4 為便于教學與自學,加深理解并增強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書中輔以針對性的實例和習題。
5 采用國家最新標準,內容涉及多個章節,重點是尺寸公差、幾何量公差、表面粗糙度、漸開線圓柱齒輪等。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幾何量精度設計的概念和本課程性質,極限與配合的概念與標準內容,幾何量公差,表面粗糙度,測量技術基礎,鍵的公差與配合,普通螺紋連接的公差與配合,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公差,尺寸鏈基礎,常用幾何量檢測。本書內容新穎、可操作性強,為高職高專院校機械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應用型本科、成人教育、自學考試、電視大學、中職學校和培訓班的教材,以及機械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工具書。
本書由包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韓麗華教授任主編,內蒙古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班新龍、內蒙古北方重工集團王守華任副主編,包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王靖東教授任主審。具體分工如下:韓麗華編寫第1、2、5章,班新龍編寫第3章,楊建軍編寫第4、6章,石向東編寫第7章,秦晉麗編寫第10章,王守華編寫第8、9章。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或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提出批評和建議。
為了方便教師教學,本書還配有免費的電子教學課件和習題參考答案,請有此需要的教師登錄華信教育資源網(www.hxedu.com.cn)免費注冊后進行下載,有問題時請在網站留言或與電子工業出版社聯系(E-mail:hxedu@phe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