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定位于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強調對學生人文氣質的培養。本書編寫時遵循從內到外、從隱性到顯性的培養規律,通過學習完成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化”的轉變。創新力側重培養學生對經濟社會的時事分析能力、對企業戰略布局的理解、對新形勢下創新創業的深刻認知,從而成就學生出彩人生。
序
當今世界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出生和成長于這個變革時代的當代職業院校學生既沐浴著改革的和煦春風,又經受著變革帶來的風雨洗禮。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近年來,黨中央和教育部更加重視和關心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工作。習近平主席強調:“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崩羁藦娍偫韺β殬I教育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會的行業。要把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教育培訓相融合,通過改革的方式辦好、辦大職業教育。職業技能人才應該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更應該是有敬業精神加職業精神的人才。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職業技能,更要培養職業精神!碑斘覀冎匦聦徱暜斍奥殬I教育定位和方向時,我們應該不忘初心,即回歸到“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終極目標上來。
眾所周知,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經驗對我國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起著重要的影響,德國現代化之所以能取得驚人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關鍵之一是德國十分重視教育,特別是關鍵能力的培養,是其教育成功的秘密。在德國,從聯邦到州、行會、企業、學校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對關鍵能力培養具有明確的條款,涉及關鍵能力培養的方方面面,內容齊全,分類完善,其具體實施程序都有明確的相關規定,保證了整個關鍵能力培養完成于一個通暢的運作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中提倡的職業基本素養與德國關鍵能力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兩者內涵相通,即都是強調培養學生在組織中的學習、工作和共同活動的能力,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二是兩者都具備普適性、穩定性、內在性、發展性的特征。三是兩者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要,即遵循現在學習與將來工作的結合、個別需要與一般需要的結合、情商發展與智商發展的結合、一時需要與一世需要的結合。
因此,將德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核心的“關鍵能力”培養與中國職業院校人才素質培養高度融合勢在必行,這將進一步推動創新現代職業教育模式下學生人文氣質與職業精神培育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面對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產業的劇烈變革時,能夠從容地在變化的環境中重新獲取未來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實現可持續性的自我發展。這套由北京君哲教育組織設計和開發的“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系列”正是為這種融合和發展開啟了一種嶄新的模式。
綜合分析本套課程體系及其系列教材可以發現,其遵循了四個原則。一是以人為本,即充分解讀當前階段職業院校學生的生長環境和身心特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全程嵌入,即改變傳統素養教育課程設置,將關鍵能力的二十個模塊內容完全溶解到學生在校學習全程,使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學期、每一階段都有對應的素養教育內容。三是形式多樣,即根據各模塊的學習目標特點而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四是工學結合,即充分體現職業性,把現在學習和將來工作緊密結合。關鍵能力培養模式和方法緊密聯系社會職業現實,將優秀企業的管理理念和崗位標準課程化,通過創造性的線下課堂設計、線上內容設計、學生自主拓展訓練設計,讓學生在多維度、立體式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提升素養水平。
期待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職業教育,重視關鍵能力或者說職業基本素養教育。推動職業教育思想和職業教育模式的進步,使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既能做事,更會做人”的高素質優秀人才!
劉蘭明 教授
教育部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2016年6月8日于北京
前言
“關鍵能力”一詞源自德國職業教育界對從業者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的概括!瓣P鍵能力”是一種跨職業的、在職業生涯中起關鍵作用的綜合能力。它超出了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范疇,它是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能力在職業人的未來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是職業人的綜合職業行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瓣P鍵能力”在中國職業教育語境中常被稱為“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職業院校學生成為企業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對學生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上。當前,職業院校辦學仍然特別強調就業導向和學生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人文氣質和職業精神的培養。雖然一些院校也逐步認識到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學過程中付諸實施各種形式的職業精神引導,但受傳統應試教育慣性和當前教育理念落后于市場經濟中快速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的影響,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重點仍然側重于理論研究或簡單幾本書、幾門課的“任務式”教學,沒有從根本上貼合當前學生心智發展現狀和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要求和變化。
鑒于此,北京君哲教育聯合國內三十余所職業類院校和十余家大型知名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共同開發的一套適用于中國職業院校學生自我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系列。該課程系列由驅動力、執行力、領導力、創新力四個領域共20項關鍵能力組成。其課程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設計充分汲取德國職業教育“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精髓,并能適應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特點和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發展需求。課程教學結合軟件平臺、學生APP客戶端、課程教材、海量案例、學生自我拓展作品等方式多維度呈現,完全匹配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特點。
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系列,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的社會人和職業人為目標,同時強調獨立精神、實踐能力、職業精神和創新思維,充分考慮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使學生在面對當今社會的高速發展和產業劇變時,能夠從容地在變化的環境中重新獲取未來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實現可持續性的自我發展。同時此課程系列也將幫助中國職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思維,發展職業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系列——創新力》是“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系列教材的第四本!皠撔铝Α睆娬{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課程設計從“取勢、明道、優術”的哲學思想出發,遵循從初入職場到職場精英、從職業規劃到生涯規劃、從創新創業到出彩人生的培養規律,實現學生“職業化”的轉變。教材內容包含時事與前瞻策略、就業與職涯規劃、創業與戰略設計、閱讀與終身學習、出彩與夢想實現等五項關鍵能力的培養,側重培養學生經濟社會中時事分析能力、對企業戰略布局的理解、對新形勢下創新創業的深刻認知,從而成就學生人生出彩。教材結構上有課程背景、學習目標、課程重點、課程內容、測評與體驗、悅讀與思享等構成,力求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對該課程的學習。
本教材由君哲(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編寫,君哲(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研發部趙蕊、羅秋日等項目團隊以及德國InterCo Education & Culture Exchange團隊為本書的編寫做出了重要貢獻。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和資料,并得到了電子工業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由于時間和水平方面的原因,本書的不足之處也在所難免,誠懇地希望廣大師生在使用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完善。
編 者
201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