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前3 版曾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 “十五” “十一五” 規劃教材(教高【1997】116 號,教高【2002】17 號,教高【2008】4號),在使用中深受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及設計藝術類專業本科生的歡迎。現第4 版又經教育部批準為“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教高函{2014} 8 號)。本書是一本關于工業設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入門教材,再版時特別強調了從工業設計的理念衍生出來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的一些基本理論與特征,它已成為不同行業的創新者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思維方式,并將其應用到創新與創業的實踐之中。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工業設計專業及設計藝術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和設計類研究生考試的參考教材,也可作為工學、文學、經濟及管理學相關專業的選修教材,同時可供從事工業設計工作的人員參考。
第4 版前言
IBM 前總裁約翰湯普森有一句經典名言,即“好的設計就是好的企業”。也就是說,好的設計對于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素。“IBM 公司好的設計的定義是什么?我們認為好的設計最主要的就是服務于大眾,而非其他。” 約翰湯普森關于好的設計的定義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以機械化批量生產和批量消費為基礎的工業設計時代,企業是以優異的產品設計,如令人驚艷的流線型汽車、舒適溫馨的家居用品等來服務于大眾的。“工業設計” 在很多國家與“產品設計” 是同義詞。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服務于大眾的內容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服務于大眾的不僅僅是物質的產品,也包括全方位、全流程、全接觸點的服務和用戶體驗,設計理念早已超越了工業的范疇,“工業設計” 一詞正被更廣泛的“設計” 一詞所替代。為適應工業設計的這些發展和變化,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會(ICSID) 于2015 年10 月在韓國光州舉行的理事會上正式更名為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WDO),并發布了關于設計的最新定義: 設計是一種戰略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程序,它能夠應用于產品、系統、服務和體驗,從而實現創新、商業成功和品質提升。
蘋果公司的設計是今天設計發展的典型代表,其硬件、軟件加服務的設計戰略開創了企業以由產品為中心的設計向以創造設計生態為中心的轉變。設計生態包括企業為消費者服務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設計、服務模式設計,將產品、應用軟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融為一體,在為用戶創造獨特體驗的同時,打造企業的品牌和競爭優勢。近年來,我國的企業在設計生態的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華為、小米、聯想等企業的設計已得到了國際的公認。
工業設計是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明確的商業屬性。這種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特征,常常會導致資源的浪費,成為整個社會過度消費的推動力,從而背離了工業設計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終極目標。因此,如何平衡企業的經濟目標與社會責任,實現人類社會在環境、文化、經濟諸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是今天每一位設計師所面臨的考驗。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持續設計、社會創新設計等新的設計領域正成為設計師關注的焦點。
今天的社會,設計無所不在,已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無論你是專業的設計師,還是一名普通的消費者都是如此。從工業設計理念衍生而來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一詞,正成為不同行業的創新者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思維方式。所謂設計思維,就是以創新為導向,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以信息和流程可視化為手段的一種思維模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和甄別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正因為設計思維的這種特質,設計師才在當下創新創業潮流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書是一本關于工業設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入門教材,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理解設計思維的一些基本理論與特征,并將其應用到創新與創業的實踐之中。
本書第4 版是“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它是在第3 版的基礎上根據工業設計的最新發展修訂而成的。本書共十章。參加本書編寫的有程能林教授(第一、二章)。何人可教授(第三章),張朵朵博士(第四、五、六章),花景勇副教授(第七、十章),宋立新副教授(第八、九章)。全書由程能林任主編,何人可任副主編,張朵朵負責組稿。武漢理工大學陳汗青教授任主審。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何雨威、李樂榮、謝慧玲為本書收集、整理了資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缺點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何人可
目 錄
第4 版前言
第3 版前言
第2 版前言
第1 版前言
設計的名言啟示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文化文明設計 1
一、關于文化 1
二、文化的含義 3
三、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4
四、文明文化 4
五、設計文明文化 5
第二節 存在中的人與物 6
一、人是最寶貴的存在物 6
二、物質構成之謎 7
第三節 設計中的人與物 8
一、設計的非物質性與非物質社會 8
二、人造物的問題 9
三、人造物質形態與物化意識 11
四、人的一輩子都在改變現狀 14
第四節 科學與藝術 15
一、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15
二、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16
三、設計源自心靈 18
四、夢是設計的原動力 20
課后思考題 24
第二章 設計與工業設計 25
第一節 設計的概念 25
一、什么是設計? 25
二、設計的理性與感性 27
三、設計是個多義詞 29
第二節 設計的領域 30
一、視覺傳達設計 32
二、產品設計 33
三、環境設計 33
第三節 設計的平等化與個性化 35
第四節 設計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 36
第五節 工業設計 39
一、工業設計的基本概念 39
二、工業設計的若干定義 40
三、«2001 年漢城工業設計師宣言» 42
第六節 工業設計的程序與基本原則 43
一、工業設計的程序 43
二、工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44
三、什么是好設計 45
第七節 設計為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而存在 46
課后思考題 49
第三章 工業設計簡史 50
第一節 工藝美術運動與新藝術運動 50
一、工藝美術運動 51
二、新藝術運動 53
第二節 德意志制造聯盟與包豪斯 54
一、德意志制造聯盟 54
二、包豪斯 55
第三節 20 世紀20 ~30 年代的流行風格 57
一、藝術裝飾風格 58
二、流線型風格 59
第四節 戰后工業設計的發展 61
一、戰后美國工業設計的發展 62
二、戰后歐洲及日本工業設計的發展 65
第五節 走向多元化 70
一、理性主義與“無名性” 設計 70
二、高技術風格 71
三、后現代主義 72
第六節 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 73
一、美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工業設計 73
二、歐洲及日本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 77
第七節 工業設計展望 80
課后思考題 82
第四章 設計符號學 83
第一節 符號學基本理論與歷史 83
一、符號的基本概念 83
二、設計與符號學 84
第二節 藝術設計符號的構成與分類 89
一、藝術設計中單個符號的構成模型 89
二、藝術設計符號的分類 91
第三節 藝術設計符號的意義 95
一、藝術設計符號的外延意義 96
二、藝術設計符號的內涵意義 97
三、符號意義的意識形態層面 100
第四節 藝術設計符號的傳播與認知 102
一、藝術設計符號的傳播模式 102
二、藝術設計符號的認知與理解 106
三、影響設計符號語義傳達的因素 108
第五節 藝術設計符號的分析原則、方法
與應用 110
一、藝術設計符號的分析原則 110
二、藝術設計符號分析與應用的方法 112
課后思考題 114
第五章 設計形態學 115
第一節 設計形態學的基本理論與發展概述 115
一、形態的基本概念 115
二、設計與形態學 116
第二節 藝術設計形態的構成與分類 121
一、形態的構成與分類 121
二、概念形態的運動、變化與組合 121
三、自然形態的啟示 125
第三節 藝術設計形態的創造與人類的感知
特性 127
一、藝術設計形態創造中的秩序感 127
二、藝術設計創造的形式美法則 128
三、藝術設計形態創造與完形心理學 134
第四節 藝術設計形態的現實創制 138
一、形態與功能 138
二、形態與材料 141
三、形態與結構 148
課后思考題 150
第六章 設計美學 151
第一節 美學的基本理論與歷史 151
一、美與美學 151
二、美學的發展歷程 152
三、藝術設計與美學 156
第二節 美的本質及審美活動 156
一、美的本質 156
二、審美活動 160
第三節 藝術設計的審美范疇 167
一、形式美 167
二、技術美 169
三、功能美 174
四、生態美 179
第四節 設計美與審美創造 181
一、藝術設計審美創造的特點 182
二、藝術設計的審美創造過程 182
課后思考題 183
第七章 產品設計 184
第一節 如何認識產品 184
一、“產品” 與“產品設計” 兩個術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