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自第1版出版以來,在全國高校引起了一定的反響,很多高校紛紛將本書作為經濟類、管理類特別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商務專業的授課教材或參考用書。為了進一步反映世界經濟的最新發展動態,編者對第1版進行修訂。
本書的修訂工作主要體現在:(1)對經濟數據、政策變化、新事件等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編者盡可能地把數據更新到2016年;同時加入了G8會議最新動態、G20峰會最新動態、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英國脫歐、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美國退出TPP等事件。
(2)新增“導入案例”模塊。編者為每章都增加了一個導入案例。例如,第四章“世界經濟格局”新增了導入案例“2050年世界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第十章“區域經濟一體化”新增了導入案例“英國脫歐”,第十四章“低碳經濟問題”新增了導入案例“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第十六章“第三次工業革命”新增了導入案例“中國制造2025”等。
(3)新增10個專題。結合不同內容與背景,新增了反映最新發展動態的10個專題。例如,新增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亞投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的新平臺”“國際組織中的權利計算———以IMF份額與投票權改革為例的分析”“‘特朗普主義’下的逆全球化沖擊與新的全球化機遇”“互聯網技術”等專題。
本書第2版由魏浩擔任主編,負責統稿和定稿。具體修訂工作分工如下:第一~三章由陳基平修訂,第十一章由張昊(大)修訂,第十二章由張瑞修訂,其余各章均由張昊(小)修訂。
在編寫與修訂過程中,我們參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教材、專著、學術論文以及眾多網站的內容,并引用了其中許多觀點和資料,我們盡可能地把引用的內容都進行了標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有所疏漏,在此對相關作者一并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的修訂難免有疏漏之處,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特別是任課教師和使用本書的同行提出寶貴意見,以便今后進一步完善。
我們為選擇本書作為授課教材的老師免費提供配套電子課件(PPT)、課后習題答案和教學大綱。有需要的老師請聯系責任編輯索取:changay@126.com。
魏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進入了和平時代,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關注的重點由軍事戰爭逐漸轉變為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政府和學者對世界經濟的研究日益重視,世界經濟學科迅猛發展起來。我國對世界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60年代初,學術界提出關于世界經濟學科建設的問題,并就世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及其具體內容展開了討論。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才全面展開對該領域的學科建設。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世界經濟學科體系才基本形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參與全球化,不同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各種經濟關系、世界經濟格局等都在發展變化中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和新特點,甚至出現了一些重大變化。這就需要對現有的教材體系和內容適當地進行調整,把世界經濟領域中的一些新理論、新規則、新問題等寫入教科書中。對于我國來說,我國參與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了保證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可持續性,我國必須時刻關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變化和新特點,把握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趨勢。因此,深入學習和研究世界經濟是非常必要的。
本書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新態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對世界經濟領域的深入研究編寫而成的。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世界經濟、金融學、經濟學、國際商務、企業管理等專業的教材。
與其他同類教材相比,本書的特色主要體現在:(1)前沿性。本書包含了世界經濟的新理論、新事件、新變化、發展趨勢等內容。
例如,在第二章中,對國際分工理論的新發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第五章中,對美國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新事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另外,本書對世界人口問題、自然資源貿易、低碳經濟問題、中等收入陷阱、第三次工業革命等重要的世界經濟新問題進行了專門介紹。
(2)可讀性。為了避免泛泛而談,本書對很多重要的問題都進行了具體的、詳細的闡述,大大提高了內容的可讀性。例如,在第三章中,對世界市場上的商品流通渠道、商品銷售渠道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在第八章中,對國際經濟組織的發展歷程、類型和功能進行了分析。
(3)全面性。本書不僅介紹了世界經濟的基本理論,分析了世界經濟格局、世界經濟周期、國際經濟關系等宏觀經濟問題,還對部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國別經濟進行了分析。最后,對自然資源貿易、低碳經濟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重大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
第1版前言Ⅴ(4)實用性。本書每章的開始都有“本章學習目標”,每章都插入至少一個相關背景的閱讀材料或者專題,同時,在每章的結尾都提供了該章的“復習思考題”和“參考文獻”。這樣的結構安排,能夠盡可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把握,方便學生在課后對所學內容的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
本書由魏浩負責擬定大綱、統稿、修改和定稿。本書編寫人員分工如下:第一章初稿由魏浩、程琤編寫;第二~五章、第十二章、第十四~十六章初稿由魏浩編寫;第六~八章、第九章第一節初稿由代中強編寫;第九章第二~四節初稿由梁俊偉編寫;第十章初稿由唐煒編寫;第十一章初稿由劉云編寫;第十三章初稿由樊英編寫。在全部初稿完成以后,由羅時超、游曼琳、金曉琪、劉士彬、付天、耿圓等對初稿進行了修改、刪減、補充和校對。最后,由魏浩對全書內容進行了統稿和定稿。
另外,我的同事,特別是趙春明教授、曲如曉教授等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謝!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教材、專著、論文、期刊以及眾多網站的內容,并引用了其中許多觀點和資料。我們盡可能地把引用的內容都進行了標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有所疏漏,在此對相關作者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錯誤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改。
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