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是一種常態,企業不僅要適應變化,更要擁抱變化。
隨著經濟轉型,企業經營環境在不斷變化。近年來,新的制造技術、新的管理思想與概念不斷出現,諸如工業4.0、互聯網+制造、云制造、服務型制造、3D打印、物聯網等。為了適應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我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使我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變的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生產與運作管理(又稱生產運作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也在不斷發展及創新。作者2009年編寫了教材《生產與運作管理》,2014年出版第2版 ,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與認可,被許多大學管理專業及其他專業用作教學用書與參考書。為了能夠緊跟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趨勢,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使本書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教學與企業管理實踐,現對本書進行第3次修訂。此次修訂與更新體現出本書從第1版以來一直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出發點:凝煉特色、緊跟時代和突出重點。
凝煉特色本書從第1版開始就把凝煉特色作為指導思想之一,從寫作風格到內容安排都注重特色,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立足國情。本書的內容安排和對關鍵術語的闡述都是按照國內企業的管理情境與管理實踐規范來寫的,案例基本是國內企業的真實案例。
(2)體例靈活。在寫作風格上,本書在理論知識介紹中靈活穿插小案例“運作聚焦”,同時設計“引例”“延伸閱讀”和“討論案例”等來拓寬學生的視野。
(3)實用性強。在選材上,本書盡量選擇那些在企業中經常使用及成熟的理論與方法,把實用性和操作性強的管理方法作為重點介紹,適當介紹發展中的理論與方法。
緊跟時代生產與運作管理理論和實踐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要求及發展,本書每一次修訂都緊跟時代腳步,充實完善內容。
(1)緊跟計算機技術與新興信息技術對運作管理的影響,增加在新的互聯網商業環境下運作管理新思想、新方法的應用。
(2)進一步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在運作管理過程中的運用,在不同的章節中盡量增加這些管理概念的實踐案例。
(3)進一步強化環境意識制造與服務的理念,在有關章節中從案例到概念都增加綠色與低碳運作管理內容的論述。
突出重點近年來,以生產與運作管理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運營管理(也叫運作管理)學科內容在不斷擴大。本書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重點介紹制造生產運作管理,適當兼顧服務運作管理。本書從第1版開始,就以制造生產管理作為寫作的重點,這是生產與運作管理的核心所在。
基于以上這些思想,本次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如下幾點。
(1)第1章,對內容與結構進行了調整,對服務運作管理、服務型制造、互聯網商業模式和工業4.0對運作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了補充,更新了引例和討論案例。
(2)第14章,補充介紹價值流的概念和應用方法,更新引例和討論案例。
(3)第15章,補充介紹約束理論。約束理論作為一個有一定實用性的管理方法,雖然不是最新的理論,但是作為生產與運作管理的一個重要理論,本次修訂仍然補充了進去。另外,本章的引例也進行了更新。
(4)第2、4、5、8、12、13章,更新了引例和部分章的“運作聚焦”,并更新了第4章和第13章的討論案例。
本書的修訂得到了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大力支持,吳亞軍和鮮夢思等編輯密切配合,提供了讀者的反饋信息,為本書的修訂完善增色不少。在此,對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的編輯和發行人員表示感謝,同時對為本書提供反饋意見的廣大讀者表示衷心感謝。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值此,特別感謝陳榮秋教授,感謝他20年前把作者引入生產管理研究領域。這本《生產與運作管理》教材,是作者20年來研究和教學的結晶,也是對恩師的報答。“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作者深感才疏學淺,今后將一如既往,駑馬羈遠,砥礪前行,不斷修訂和完善本教材。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陳志祥2017年夏于廣州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陳志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華中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畢業。1988年大學畢業后在工業企業工作2年,從事生產技術與生產調度管理工作,具有現場生產管理實踐經驗。1993年碩士畢業起在高校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1997年考取我國生產管理學家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陳榮秋教授的博士生,攻讀博士期間,在陳榮秋和馬士華兩位恩師的指導下學習和研究生產管理與供應鏈管理。2000年于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到中山大學至今。2002/8-2003/1年到美國匹茲堡大學進修,2007/9-2008/6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訪問學者,2014/7-2015/5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2006/8年參加哈佛大學MBA師資培訓班。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產系統建模與優化,計算機輔助生產管理,先進制造系統管理,供應鏈管理,群智能優化方法等。先后主持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863合作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參與多項國家863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至2015年先后在國內外雜志和會議發表論文超過150篇。作為研究骨干,參與我國第壹個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研究課題——國家863/CIMS課題“集成化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研究與應用原型系統開發”,并參與出版我國第壹部供應鏈管理著作《供應鏈管理》(馬士華,林勇,陳志祥,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該著作先后重印18次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供應鏈管理著作之一。由于國家863計劃課題研究中的貢獻突出,2001年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教學工作:
作為中山大學第壹位生產運作管理領域的教師,先后擔任本科生的“生產與運作管理”(運作管理)、“供應連管理”,MBA/EMBA的“生產與運作管理”(運營管理)、“供應鏈管理”,碩士生的“生產管理”、“生產運作管理”、“運作管理專題”,博士生“現代生產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等專業課程教學。管理學院早開展MBA/研究生/本科全英文教學的教師之一,從2005年開展本科雙語教學,2008年全英文教學;2005年起開展研究生全英文教學;2007年開展MBA全英文教學。目前是校級精品課程“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負責人。出版有《現代生產與運作管理》(中山大學出版社),《生產與運作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生產運作管理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生產運作管理基礎》(電子工業出版社)等教材。2001年以來,先后應邀為上海寶鋼、四川太極集團、廣西柳州方盛集團、TCL集團、美的集團、中石化廣州乙烯、珠海中富集團、深圳建韜化工集團、廣東省鹽業公司、廣東聯邦家私集團、偉盈(香港)集團等數十家企業進行培訓與咨詢等工作。
教學研究:
作為負責人,先后承擔多項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項目:2004年獲中山大學教材建設基金資助;2006年負責校級雙語教學示范教學研究項目;2006年負責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工商管理類本科“生產運作管理”立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研究;2009年負責校級精品課程“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建設,2016年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品牌專業建設項目:工商管理大類本科“運作管理”課程優化建設與教學改革。先后參加了多個教學師資培訓班:2002年加拿大-清華大學聯合舉辦的MBA案例寫作和教學師資培訓班;2006年哈佛大學的MBA教學師資培訓班(中大第壹批);2010年教育部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班。先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國高教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教學研究》等教育科學雜志發表十多篇教學研究論文。
人才培養:
從2002年起指導碩士研究生,2009年起指導博士生,先后畢業研究生30多人,指導工商管理碩士(MBA)畢業畢業生200余人,是管理學院指導MBA畢業學生多的教師之一。指導外國學生5人,其中,德國學生(本科)畢業2人,中大-法國聯合培養法國留學生碩士畢業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