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企業是催生和改變全球商業結構與經濟版圖中最活躍的力量,它們也一直是改變各個國家產業經濟形態、助力東道國經濟發展的旗手,成為全球各國招商引資的“座上賓”。因此,國際企業作為一種全球經濟現象,引起經濟學、管理學、貿易學、金融學等多個學科學者的關注。不同學者對國際企業的價值和知識的闡述不僅存在學科差異,還存在使用對象理解的差異,即“用戶”理解的差異。當前,許多教材對國際企業管理內容設計更強調了知識的學科完整性,站在知識者的立場來思考和寫作。其優點是學生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這門知識,其不足在于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后,對跨國經營管理沒有貼近實際的完整體驗和實踐感。如果考慮到學科不同所帶來的知識素材剪裁差異,這種完整體驗與操控感的不足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異軍突起和“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企業逐漸成長為跨國公司乃至全球性公司,日益成為全球商業競爭格局的“新常態”,其對國際經營管理知識和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強勁。作為一門主要以中國學生為主的課程,講述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故事”,培養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操盤手”,是國際企業管理知識傳播者的使命與責任。
基于此,我們以(中國)企業海外開拓者為視角,突出“國際視野,行動導向,中國起點,全球成長”,嘗試幫助那些準備或已經在海外開拓經營的學習者和職業經理人:具備思考和布局全球經營的決策能力,掌握國內外、公司內外異質化組織或個體之間關系的組織協調能力,了解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管理的現狀與問題,認識互聯網時代全球經營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和新趨勢。因此,本書適合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研究生、MBA、MIB和跨國經營人員教學和閱讀。
在教材整體結構設計方面,本書按照企業海外開拓者,開展國際經營管理時“認知→分析→決策→行動→協調/組織”這一邏輯來展開。
第一,作為海外經營開拓者,應對國際企業的知識理念有所了解,打破國內企業的經營管理思維定式,確立“國際化”角色定位。因而有“第一篇國際經營認知”,包括:國際企業管理導論、國際經營與管理理論等內容。
第二,企業國際經營面臨最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是異質化的經營管理環境。作為海外開拓者,在海外乃至全球市場和投資布局中,首要考慮的應當是分析和判斷全球和東道國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一家國際企業如果能適應動態復雜的海外商業、文化、政治和法律環境,那么其海外經營就是成功的。因此,設置“第二篇國際環境適應”,包括:國際經營環境與風險、跨文化管理、國際經營倫理與公共事務管理等內容。
第三,國際經營與投資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戰略性決策,任何好的國際經營理念和理性的環境評估最終都要落實到企業國際經營的戰略籌劃與設計上。“第三篇國際戰略籌劃”通過跨國戰略管理與實施、跨國進入與模式選擇等內容向致力于海外經營的讀者講述跨國戰略布局與行動的方法。
第四,國際企業管理終究是對經營活動的有效組織與管理,國際經營活動是企業國際化的基礎價值鏈。經營活動是國際企業海外戰略落地基本業務單元,從產、供、銷的物化流程來看,它至少包括國際企業生產運營管理、國際企業的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國際企業營銷和品牌管理三個模塊,而這正是本書“第四篇國際經營活動”所包含的內容。
第五,國際企業的復雜性不僅指的是其外部經營環境和業務的復雜性,也指的是其內部組織管理的復雜性。如何組織控制好一個異質性人員、環境、資源、利益等構成的國際化實體,并激發其高效運行和目標達成的行動,這對任何國際性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第五篇國際管理活動”從國際企業組織設計、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國際企業財務管理、互聯網時代的國際經營管理新動向等方面,幫助海外經營管理者理解和把握國際企業的內部組織與管理。
本書由來自6所高校在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和企業管理專業領域,從事國際企業管理核心內容教學的教師組成的跨校團隊共同編寫,力求發揮不同院校該領域教師各自的優勢。教材編寫前,大綱設計五易其稿,內容也多次增刪修改,并以講義的形式在國際商務2014級學生課程中試用,又做了進一步修訂。我們力圖不斷完善,奉獻集體智慧與上佳成果給廣大教師與讀者。
本書由樂國林任主編,王璟珉、張黨珠和陳公行擔任副主編,劉振、孫秀明、艾慶慶等共同主編寫,具體編寫分工如下:
第1章、第11章:樂國林(青島理工大學);第2章、第8章:孫秀明(青島理工大學)、艾慶慶(青島理工大學);第3章:張黨珠(天津師范大學)、樂國林;第4章:張晴(山東財經大學);第5章:居巖巖(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王璟珉(山東財經大學);第6章、第14章:劉振(青島理工大學)、李志剛(中國海洋大學)、樂國林;第7章:王璟珉(山東財經大學);第9章:陳艷(青島理工大學);第10章:范雅楠(青島理工大學);第12章:陳公行(青島黃海學院)、薛靜(青島理工大學);第13章:毛淑珍(青島理工大學)、張黨珠(天津師范大學)。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的研究生也參與了部分章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