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和運行:基于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研究》結合我國實際,從聯盟伙伴選擇、組織模式設計、組建機制、研發與創新以及知識共享等方面系統研究了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運行機制,探討了影響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穩定性的各種因素。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導致中方企業在技術聯盟中處于從屬地位、技術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并給出了通過政府治理來解決上述問題的政策建議。《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和運行:基于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研究》適合應用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的高校教師、研究生以及相關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供從事經濟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員參考。
原毅軍、陳艷瑩所著的《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和運行——基于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研究》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在系統地研究中外技術聯盟的運行機制——包括組建機制、合作機制、研發機制和分工機制的基礎上,分析導致中外技術聯盟中本土企業價值創造能力不強和技術水平較低的原因,并提出通過政府治理來解決上述問題。該核心問題分為以下幾個層面討論:第一個層面:中外技術聯盟中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現狀如何?中外企業組建技術聯盟的動因是什么?第二個層面:中外技術聯盟中企業如何在利益分配上達成一致?第三個層面:中外技術聯盟中企業的研發行為如何,對本土企業的創新模式有何影響?第四個層面:中外技術聯盟中的企業分工如何?造成這種分工模式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第五個層面:如何通過政府治理改變目前中國本土企業的價值創造分工現狀?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技術換市場”戰略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的核心問題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技術聯盟及其分類
二、技術聯盟的治理
三、技術聯盟的運行機制
第三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特征及動因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基本特征:非對稱性
二、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聯盟動因
三、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形式
第二章 技術聯盟的聯盟伙伴選擇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技術換市場”戰略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的核心問題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技術聯盟及其分類
二、技術聯盟的治理
三、技術聯盟的運行機制
第三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特征及動因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基本特征:非對稱性
二、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聯盟動因
三、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形式
第二章 技術聯盟的聯盟伙伴選擇
第一節 技術聯盟中企業的學習能力
一、技術聯盟中的知識與學習
二、技術聯盟中企業學習能力的構成
三、技術聯盟中企業學習能力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企業學習能力對聯盟伙伴選擇的影響
一、技術聯盟中的知識共享障礙
二、技術聯盟類型及其在知識共享障礙上的區別
第三節 技術聯盟的合作伙伴選擇
一、兩階段企業技術聯盟模型
二、企業的技術聯盟伙伴選擇決策
第三章 技術聯盟的組織模式選擇
第一節 技術聯盟組織模式選擇的理論基礎
一、交易成本理論
二、資源基礎理論
三、知識特性理論
四、學習能力與技術聯盟的穩定性
第二節 技術聯盟組織模式的選擇
一、聯盟組織模式選擇的實質
二、股權模式
三、契約模式
第三節 學習能力對稱時的技術聯盟組織模式
一、企業學習能力的分類和模型化表述
二、學習能力在保持聯盟穩定性中的作用
三、不同學習能力下的技術聯盟組織模式選擇
第四節 學習能力非對稱時的技術聯盟組織模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設
二、聯盟雙方學習能力的差異、轉移支付與聯盟穩定性
三、非對稱學習能力下的技術聯盟組織模式選擇
第四章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
第一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機制
一、中外廠商的比較優勢
二、中外廠商的價值創造能力
三、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機制分析
第二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組建策略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組建的雙邊博弈模型
二、納入政府干預的技術聯盟組建博弈擴展
第三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組建的策略選擇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組建中的政府作用
二、政府采購政策
三、市場準入制度
四、風險補償制度
第五章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研發與創新
第一節 技術關聯下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研發博弈
一、技術關聯的內涵
二、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研發博弈模型
三、弱技術關聯下中外企業的協同創新效應
四、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研發博弈關系檢驗
第二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中消化吸收的結構性矛盾
一、非對稱實力下業主購買的囚徒困境
二、業主消化吸收的囚徒困境
第三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創新模式
一、自主創新
二、模仿創新
三、跟蹤創新
四、限制性自主創新
第六章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中的知識共享
第一節 技術聯盟中的知識共享與知識轉移
一、知識共享的相關理論
二、技術聯盟中的知識轉移
三、技術聯盟內知識共享的實踐模式
第二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知識共享的師徒博弈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知識共享的約束
二、知識共享師徒博弈的基本假設
三、知識共享的師徒博弈模型構建
第三節 知識共享契約報酬的模式選擇
一、師徒博弈模型的進一步分析
二、產出分享分配模式的博弈分析
三、固定支付分配模式的博弈分析
四、知識共享契約報酬模式比較
第四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知識共享機制的設計
一、技術聯盟知識共享的要素
二、政府在技術聯盟知識共享中的作用
三、技術聯盟知識共享機制的設計
第七章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穩定性
第一節 技術聯盟穩定性的理論解釋
一、分析技術聯盟穩定性的不同視角
二、技術聯盟運行的動態分析框架
第二節 技術聯盟穩定性的影響因素
一、影響聯盟成員匹配性的因素
二、影響聯盟成員互動性的因素
三、影響聯盟成員共贏性的因素
第三節 分析技術聯盟穩定性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一、研究方法的選擇
二、動力學流圖模型的構建
三、技術聯盟穩定性的模擬
第八章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政府治理
第一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分工的政策環境
一、中國政府吸引外國投資的動機
二、政府吸引外國投資的政策工具
三、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現有政策環境的缺陷
第二節 現有政策下中外廠商技術聯盟中的分工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中分工的決定因素
二、中外廠商技術聯盟分工模式對中國經濟運行的影響
第三節 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政府治理
一、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的治理
二、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組建的治理機制
三、中外廠商技術聯盟合作的治理機制
四、中外廠商技術聯盟研發的治理機制——供應鏈技術聯盟
參考文獻
附錄 系統仿真中的函數及參數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技術換市場”戰略
20 世紀80 年代,為改變國內汽車大量進口的不利局面,中國政府開始批準少數企業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希望通過讓渡一些國內市場以換取或獲得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機會,并依靠本國企業的消化吸收形成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提高中國本土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1992 年,以《合資企業法》允許外方控股和出任董事長為標志,中國政府將“市場換技術”作為利用外資的基本戰略正式提出,“市場換技術”
逐步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普遍模式。然而,“市場換技術”戰略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外資企業在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市場壟斷地位日益加強;與此同時,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相比,國內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仍然低下。在國務院2006 年2 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 號)確定重點發展的16 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中,有不少產品類別在國內還處于空白狀態,部分產品雖然實現了國內生產制造,但缺乏自主設計能力,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
一方面,外資企業搶占中國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高技術和高利潤行業市場的趨勢十分明顯。國外跨國公司對華大規模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占領廣闊市場,并利用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增強其競爭優勢。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由于實力強、技術先進,加上很長一段時間內享受若干國家優惠政策,在國內許多行業的市場中獲得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并處于壟斷地位。據統計,微電子、通信設備、轎車等行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外資企業占據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并占領著90 % 以上的移動電話市場份額和80 % 以上的轎車市場份額。近些年,國外跨國公司在一些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如風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水力發電設備制造等領域的數量、規模和占據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產業核心技術主要源自國外,中國本土企業技術依賴情況嚴重。目前,中國還沒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多數行業的核心技術與關鍵裝備嚴重依賴國外,許多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產業及主導產品的生產,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而是依靠外國技術和裝備的引進。以作為裝備制造業核心的數控機床為例,國產數控機床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30 % ,且主要集中在經濟型和普及型數控機床方面。同時,多數國內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技術引進過程中往往將主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