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依據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制造大類)》的要求, 基于對傳統的“焊接質量檢驗” 課程改革的需要, 按照工作過程的六個步驟(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 組織教學, 在總結高職教育教學經驗基礎上編寫的高職特色教材。
本書根據教學改革需要, 采用學習情境引領、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編寫。以典型焊接結構———空氣儲罐為載體, 共設三個學習情境, 分別為壓力容器焊縫表面缺陷檢驗, 壓力容器焊縫內部缺陷檢驗, 壓力容器的泄漏、耐壓和破壞性檢測, 主要介紹了焊縫的外觀與滲透檢測, 焊縫的磁粉檢測、焊縫的射線檢測、焊縫的超聲檢測, 空氣儲罐結構的泄漏、耐壓和破壞性檢測等內容。對焊接檢驗方法的原理、設備的使用、工藝參數的設定、焊接檢驗標準的選取等均進行了介紹和講解。
本書為高等職業院校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教材, 也可作為與焊接專業相關的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教材, 同時也可供其他相關專業的師生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本書配套電子課件, 凡選用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可登錄機械工業出版社教育服務網www. cmpedu. com, 注冊后免費下載。咨詢郵箱: cmpgaozhi@sina. com。咨詢電話: 010-88379375。
本書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念,與機械工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哈爾濱鍋爐廠等單位合作,結合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實際情況編寫而成。教材內容注重針對性和適用性,力求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色。
本書的特色是:1.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采用任務驅動的模式在編寫模式上,按照焊接檢驗的一般過程創設學習情境、設置工作任務。融“教、學、做”為一體,每個工作任務都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價”六步法編寫,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焊接檢驗的特點及重點,熟悉焊接檢驗的基本過程,掌握焊接檢驗的要點,提高焊接檢驗的操作水平,使學生成為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熟悉焊接檢驗整體過程、懂得焊接質量控制的實用型技術人才。
2.以典型焊接結構件作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以典型焊接結構件———空氣儲罐為載體,將專業知識的內容按照焊接檢驗一般過程進行邏輯展開,將焊接檢驗過程按照工作特點進行分解,對應于創設的學習情境,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置學習重點和主要內容,使本書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
3.融入國際焊接技師標準教材融入了最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IWS———國際焊接技師標準,體現了焊接行業國內外的最新技術及發展,以培養職業教育的國際人才,提高學生獲得IWS國際焊接技師資質的比率。
4.教材編寫團隊具有國際焊接工程師資質教材編寫團隊的學術水平較高,組織構成合理,既有專職的專業教師,又有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主要編寫人員具有國際焊接工程師資質,還有兩位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
5.構建過程考核和多元評價體系課程考核貫穿于所有的工作任務,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每一步表現都計入考核范圍,這樣能綜合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評價以多元評價為主,采用教師評價、企業專家評價、學生互評、過程評價等多種方式。
本書具體內容包括三個學習情境,即空氣儲罐焊縫表面缺陷檢驗,空氣儲罐焊縫內部缺陷檢驗,空氣儲罐的泄漏、耐壓和破壞性檢測。所包含的焊接檢驗方法有:焊縫的外觀與滲透檢測,焊縫的磁粉檢測,焊縫的射線檢測,焊縫的超聲檢測,空氣儲罐結構的泄漏、耐壓和破壞性檢測。
教學實施建議:教學參考學時為60~80學時,建議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一體化教室進行;教學方法建議采用引導文法、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等行動導向教學法。
本書由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崔元彪任主編,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耿艷旭和隗東偉任副主·Ⅴ·編。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寧亮亮和達爾凱陽光(哈爾濱)熱電有限公司徐濤承擔了部分內容的編寫工作。具體分工如下:學習情境2中的任務2.1和任務2.2由崔元彪編寫;學習情境1中的任務1.1和任務1.2,學習情境3中的任務3.1由耿艷旭編寫;學習情境3中的任務3.2由隗東偉、寧亮亮和徐濤共同編寫。全書由崔元彪負責統稿,機械工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范永濱和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王長文任主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與有關企業進行合作,得到了企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大力支持。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劉立民、機械工業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張巖、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吳家林等對教材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特向上述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