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共收錄94首詩,體裁均為現代抒情詩。書中每首詩為一節,每節既獨立成章,又相互映照,通篇渾然一體。“虹”是一種自然景觀,也是一種象征,體現了作者無數美好的記憶和甜蜜的痛苦。“虹”的意象既是現實的虹,也是心靈的虹,更是作者對青春、愛情、生命、向往等的追尋、追憶。作者從童年、青年、中壯年去感悟“虹”,體驗純美博大的境界。詩歌表現了一種“虛靜、逍遙、悲憐、歡喜”,一種“沉默、透明、純凈、遼闊”。唯美、大氣、豐盈,透著繁華和各種色調的明朗,在色彩、形狀、光影中抵達人與自然的和解,融入作者對
本書為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登載以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為考察對象的語言、文學和文獻研究的論文,各學科的專題研究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并重。 本卷為“古代文本文獻形態研究”專號,立足于中國古典學研究中三個重要的“形式”問題,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文本形態問題、中國古典語文學中的語言形式問題、中國古典文獻學中的物質形態問題,借助語言、文學、文獻、歷史等多學科的交叉對話,展開深入的專題討論。本書既重視古代作品的文體、文類、文本形態等內部機理特征,又關注相應的文獻、書籍、物質形態等外部要素,嘗試為中國“集部之學”的本
本書為國內第一次系統梳理和深度發掘英語世界的唐傳奇研究,主題探討歷時一百多年,著力于填補本土學界在這方面的話語空白,為國內相關研究展示一面不可或缺的“他者鏡像”,提供具有一定原創性與稀缺性的材料,提升唐傳奇研究的學術價值。以唐傳奇在英語世界的流播和詮釋為中心,通過對唐代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路徑、譯介特征和學術史的分析,總結英語世界唐傳奇研究的得失,將其納入學術史研究體系去闡釋異質文化間的差異與互補,作用于唐傳奇文學文本分析來探討西方研究者對選題的取舍、美學的訴求,彰顯歷時意義和共性價值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魏六朝集部文獻集成”(項目批準號13&ZD109)資助;陜西師范大學優秀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出版。 本書是對漢魏六朝文學研究著作所撰寫的提要。提要所收錄的研究著作,包括從1900年至2015年間在中國 (包括港澳臺) 出版的研究漢魏六朝作家作品的著作、博士學位論文,也包括對漢魏六朝作家別集的整理成果,不收單篇期刊論文。 提要的撰寫,以漢魏六朝作家為綱目。在每個作家條目下,按照相關研究著作出版或博士論文提交的時間先后排列。在某個具體作家名下,有關其生平著述與作品的研究著作
本書梳理了作者在四十年間(1983-2023)以中國古代家具用材為核心的田野考察足跡,是一部文學性紀實作品。書中有作者用生命書寫的放曠,于利害得失中超拔出的生命精神,亦印證著四十年之時代變遷。 全書分正文和圖錄兩部,正文共五輯,以流暢雅致的行文分別記錄了作者自1983年起從中國東北出發,四十年間輾轉東亞、東南亞、歐洲、北美洲等地對博物館、木材原產地及衍生文化進行考察研究的故事,以及在考察過程中與當地特色文化碰撞出的奇妙之旅,文字敘述的同時配有相當數量的由作者整理的精美圖片;圖錄則以各
本書收錄了作者晶達近年來創作的散文十余篇,包括獲邊疆文學獎的作品《最后的莫日根》、獲三毛散文獎的作品《二分之一血液和孤獨的舌頭》等。書中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21世紀內蒙古的風情,尤其是內蒙古的莫日根(獵人)選擇放下獵槍走向城鎮,告別傳統進入新的生活方式的過程。書中收錄的作品既有對本民族傳統習俗的描述,也有對文化交融的思考;既有對童年生活的追憶,也有對成年后工作生活經歷的講述,文筆清新流暢,情感豐沛,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本書分為蒼穹驛站、唐詩來過、孤山不孤、月腔來信四個部分,收錄了《蒼穹驛站》《敦煌痛》《有一張紙》《與銅行》《水邊》等篇目。書稿中收錄的文章分別從知名景點中尋找追蹤友情、唐詩中的名勝追尋文人足跡、知名山水中感受自然之美。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板塊,“夕照屐痕”寫退休后的游記,各地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的記錄。“桑榆為霞”寫作者幸福的老年生活,有關于蘇州市老年大學的故事,也有大學同窗的憶舊。主要內容包括:書徑屐痕;邊城夢;夢幻谷等。
本書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背景,書寫了皖南地區一群有為青年在黨的引導下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歷程,體現出他們在保家衛國的斗爭中所展現出的智慧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富家青年路潤、李燦、路夏等舍棄優越的生活,在隱秘戰線上做了許多驚心動魄的事情:為了營救被捕的新四軍領導,路潤受黨組織所派冒險去找老同學尋求幫助;李燦為了保護新四軍的一船藥品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本書分行旅拾英、流光碎影兩部分,內容包括走讀郊野;城市二詠;少年的河流;花香六月藕;正是群芳爛漫時;平野菜花春;巢湖岸畔寫意;一城幽香;讀楮;花竹幽窗午夢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