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傳江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動生態文明領域的文化建設,自2019年起,江蘇省環境保護廳連續舉辦五屆“生態環保 美麗江蘇”詩詞征集活動,引導作家、文學愛好者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宣傳,弘揚生態文化建設,以生態文化詩詞、楹聯為主要載體,引導公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理念,在豐富生態環境文化內核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書將集中展示前五屆詩詞征集活動獲獎作品。
本書以巴蜀仙話為觀察視角,著重梳理《集仙錄》中諸多如謝自然、黃冠福、董上仙、張玉蘭等巴蜀本地或與巴蜀有緊密關系的女仙,對其中蘊含的巴蜀元素和巴蜀文化進行細致的分析解讀。本書稿回歸杜光庭道士身份,以此為契入點,重新解讀《墉城集仙錄》。不僅從道教派別的角度去理解《集仙錄》,并且以巴蜀仙話為視角,探討其中收錄的諸多女仙傳記與巴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將《集仙錄》包含的多重性,完整地展現給讀者。
本書以抗戰初期鹽業督辦繆劍霜在茶館聽老人講述懷家三代與一只斑鳩的傳奇故事開始,講述了道光年間,山西人懷榮三代賣掉所有的房屋田地,來到川南的橋鎮,在民族工商業于夾縫中求生存的背景下,通過開挖鹽井開始了自己的財富故事。從此,懷家融入了川鹽的百年興衰史中——川鹽濟楚、清末民變、北洋鹽務稽核,經歷了從手工開掘采鹵到現代機器生產這一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伊川擊壤集》是宋儒邵雍的理學詩集,通行本收錄大約一千五百余首,以哲理詩為主,邵雍也因此被譽為理學詩派的始祖。《伊川擊壤集》邵雍生前嘗手自編訂,其子伯溫又裒類成集,初刻于元祐年間,但此初刻本現已亡佚。現存幾種南宋刻本多為殘本,其中臺北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南宋末二十卷刊本(卷十系抄配)是保存相對完整的精善之本,版刻精美,脫誤甚少,此次校點,即以此南宋末年刊本為底本,校以《宋集珍本叢刊》影印元刊十八卷本、《四部叢刊》影印明成化年間畢亨二十卷本,同時參校了明正統《道藏》本、影印文淵閣《四
短篇小說集。本書共收錄《伊犁之夜》《壹次心》《9號門》《月亮眼》等15個短篇小說,作品緊扣時代,題材大多以愛情、婚姻、生活為主,講述了平凡人的生活遭遇,較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在現實中的嬗變。寫作技法采用了現代小說的一些筆法,故事套故事,可讀性較強。在該部短篇集中,讀者既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身影,又能感同身受于光怪陸離的人間萬相。
這是一部以“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為主題的現實主義力作。福鎮青年范戈響應政府回鄉投資創業的號召,開辦書店,可是曾有“人文蔚起、文風鼎盛”之稱的故鄉,在市場經濟和城市化擴張大潮中,漸漸喪失了閱讀的底蘊,他開辦的鎮上唯一一家書店只能在逆境中苦苦支撐。全書用有志青年返鄉創業作為主線,塑造了一系列感人至深、復雜鮮活的人物形象。皓首窮經的教授,社會底層的文學青年,長懷愧疚的書癡……在主人公對閱讀與文化的堅守中,點亮了內心的微光。作者將個人理想與時代感召相結合,將文化力量與道德追求相結合,為
本書內容包括:花城(組詩);仿佛不是黃昏(二首);西關記憶(三首);在華強北遇見未來(四首);白云山(組詩);與珠江對飲;吊帶裙(二首);倒車;眺望(二首);一只秋蛉帶出的聲樂美學;夜間值班人;在廣州;潛口地鐵站(二首);螞蟻(二首);詩歌獻給誰人(四首);芒種;五月,廣州(二首);嶺南帖(二首);帽峰遇蟬(三首)等。
出身農民家庭的馬芳十歲時便慘遭韃靼擄掠,縱使身為異鄉賤奴,馬芳也并未沉淪自棄,而是忍辱負重,發憤圖強,自幼開始“曲木為弓”,最終練就“箭無虛發”的本領。一日隨阿勒坦汗狩獵,突遇猛虎撲襲,眾人皆躲閃避之,唯有馬芳迅疾以身相擋,搭箭開弓將猛虎射斃,因而深受可汗賞識與提拔……
本書是一本小說作品集, 收錄了 《半人馬》《撞擊》《春天》《大尖山頂》《你好, 阿爾法》《黎明》 等13篇小說,涵蓋了鄉土故事、婚姻生活、環境保護、科技探索等多方面主題的內容,將堅實的專業、科學基礎與厚重的人文情懷融匯于小說的故事情節創作之中,小說風格清新別致,主題內容豐富,道盡人生百態,展現出短篇小說的多重魅力,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作品中刻畫的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自然生動,既有對生命的追問,又有對自我的反思。
本書是一部涉及“一帶一路”題材的長篇小說。21世紀初,中國博海集團在印度洋承包工程與經營海港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海外項目部經理孫躍民,反恐行動志愿者、民營企業家戴旭東等建設者作出了智慧、富有國際眼光的應對,于博弈中尋求合作、于發展中謀求共贏,以精湛高超的業務能力和勇敢堅韌的品質譜寫了新世紀海洋英雄交響曲,以實際行動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不斷取得新進展,也展現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