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人類呼吸的科普小知識。書稿先從呼吸化史講起,讓讀者知曉我們的呼吸是如化成現在的樣子的,我們的呼吸系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常困擾我們的呼吸系統的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常生活中如何保護呼吸系統。書稿用樸實的語言和簡潔有趣的繪圖,將專業知識通俗化,既有對致病病菌的微觀介紹,又有對人類社會環境等的宏觀思考,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
內啡肽是一組由腦下垂體分泌的神經調質類化學物質,是人們在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后,身體自發產生的“止痛劑”,讓人感到欣快滿足和平靜。內啡肽在情緒行為(包括焦慮、恐懼、緊張和愉快)的調節以及疼痛控制中有重要作用,與藥物成癮、跑步者興奮、食欲控制、性反應以及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都密切相關。 然而內啡肽的發現傳奇卻要從1970年代蘇格蘭阿伯丁潮濕寒冷的豬肉屠宰場開始……1973年末,已經75歲從學校退休卻仍然癡迷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漢斯·科斯特利茨(Hans Koster
本書介紹了自噬的生物學機制及其在藥物研發方面的進展。自噬是細胞內一種自我降解和再利用的過程,對維持細胞內穩態和健康至關重要。本書不僅概述了自噬的基本原理,還探討了自噬與疾病的關系,尤其是其在神經退行性變性疾病、癌癥和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及目前的臨床研究進展。此外,本書還重點關注了自噬靶向性藥物的設計與開發新技術,為藥物研發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這本書一直在告訴你,你的身體有多么重要!關于人體,我們總是有很多疑惑,一些習以為常的機體運作,可能蘊含了大大的道理與樂趣。只有懂得身體,才會產生“要重視啊”的心境。這是一本講解人體知識的趣味科普書,書里的95條人體知識,包括人體構造、抗衰、減重、脫發、運動、睡眠、情緒等。四色印刷,簡短的文字搭配簡潔的漫畫圖與各種圖表,力求閱讀明晰、有趣。讀一讀,把“愛自己”這條準則持續做下去吧!
本書由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的精神心理衛生工作者共同編寫,把臨床診治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結合公共預防干預知識,編寫了這本科普圖書,旨在幫助大眾提升心理健康意識。我們從臨床工作中收集人群常見心理困擾,以問答的形式組織編寫,從情緒管理、睡眠衛生及健康飲食等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著手;以跨越整個全生命周期的常見情緒心理問題為主干;針對孕產婦、腫瘤、慢病人群及物質依賴、感染疾病等特殊人群予以重點關注,同時也兼顧目前處于家庭和社會中流砥柱的職場人群的壓力管理和心理調適。又以案例的形式具體描述了臨床表
本書是有關人類真實年齡的新科學。我們都曾碰到過與自身實際年齡不符的人,他們或是更顯年輕,或是更顯年老,這些都源自他們或年輕或年老的真實年齡——生物年齡。真實年齡顯示了我們身體、器官、組織和細胞真正的運作效能。而真年齡小于實際年齡的人非常幸運,他們不但省下花費在保養方面的錢,還有更長的壽命、更低的疾病風險、更健康不失智的晚年能頤養天年……所以我們到底如何知道我們的真年齡,進而成功對抗老化?老化能跟體重一樣控制與調整嗎?摩根?萊文博士任職于耶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專研老化科學,她的研究常見
關節腔積液細胞學檢驗在診斷各種關節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書全面介紹關節腔積液各種細胞及有形成分形態特征,并詳細介紹其臨床意義,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快速、準確的檢驗依據。本書共六章,包括關節腔積液細胞學概述;關節腔積液檢查及質量控制;關節腔積液正常脫落細胞學形態;關節腔積液非腫瘤細胞學;各種染色圖譜;各種關節腔積液圖文報告及病例分析。本書總結了大量臨床經典案例,使用多種染色技術及制片方法及多種鏡檢方法展示各種有形成分形態特征。資料豐富、圖文并茂、實用性強,旨在為廣大臨床醫學檢驗人員、細胞病
呼氣試驗是指呼氣成分的直接測定或測定攝入特定化合物后呼氣中的標志性氣體,從而實現對機體生理、病理狀態的非侵入性判斷。本書分為基礎篇與臨床篇,共18章。基礎篇介紹了呼氣試驗的基本理論、方法學以及各類呼氣試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缺陷與對策;臨床篇介紹獲準呼氣試驗在能量代謝、心臟、呼吸、消化、血液等方面的臨床應用。本書是一部既有豐富基礎理論、又有臨床使用價值的高級參考書。本書可供各級醫院的臨床醫師和檢驗人員、科研人員、醫學院校學生,尤其是從事或準備從事呼氣試驗的人員閱讀參考。
鼻顱底外科是一門交叉學科,通常需要耳鼻喉科、神經外科等多學科間的密切合作。顱底區涉及許多重要的神經、血管結構,使其外科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目前隨著技術的發展,內鏡逐漸應用于鼻顱底外科并得到快速發展,成為急需普及的重要技術之一。該書分上下兩冊,上冊主要對內鏡顱底外科做分步解剖的詳細講解,因為解剖是開展顱底外科的基礎,尤其是內鏡手術的解剖獨具特點,分冊為讀者提供了大量內鏡下鼻顱底分步解剖的典型圖譜并講解其解剖標志,可為熟悉該部分的解剖知識并掌握其特點打好基礎;下冊則主要指導鼻顱底外科的手術實踐如何進
本書從肝臟解剖的再識,肝臟動態流域學說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出發,進行相應動物模型的構建,并結合了肝段解剖學的分區優勢,同時引入”動態”和”流域”的概念,提出肝臟流域學說,其能對很多目前無法理解的臨床現象加以解釋,用來闡釋肝臟的分區解剖。本書的編寫,旨在充分闡述肝臟流域學說,用以重新定義肝臟內的血管及血流分布狀態,為外科臨床決策提供可行思路,具體方案和技術細節,探討其在未來肝臟外科中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