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邊,渭水流域的小村莊,這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區域,搖擺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干旱是常態。農人在這里因循節氣物候,周而復始耕耘希望,定義著樸素的生存哲學。作者以二十四節氣及農事活動互為經緯,用田野筆記的形式記錄落谷有聲,百年農業生產變遷、傳統農耕人家的農事生活、鄉村熟人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這本時間之書中一一展開。
《禮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書寫》收入十四篇文章,討論九世紀初至十世紀中葉,即中晚唐至五代時期的情感書寫。這時候,士人通過講述和寫作來分享情愛詩歌和故事,“風流才子”“有情人”成為士人構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作者從文本、文化兩個角度考察這一文學文化現象,一方面分析作品的結構、修辭特點,另一方面考察這種寫作興起的社會原因,通過個案研究去理解情感書寫與士人追求政治成功、積累文化資本、塑造自我形象之間的關聯,以及這種邊緣寫作與社會秩序、文學傳統之間的緊張關系。
本書分為四章,內容包括:“襲人論”視域下的《紅樓夢》詩學考索、“女房論”視域下的《源氏物語》詩學考索、“木石前盟”與“禁斷之戀”——賈寶玉遇見光源氏、《源氏物語》的寫心獨語與《紅樓夢》的多聲部群像。
本書內容講述: 豐子愷是一位散文家、漫畫家、音樂家、翻譯家、教育家, 一生涉及藝術領域廣泛, 并兼有藝術家與教育家的雙重身份。他致力于藝術教育事業, 并在美育實踐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 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將創造美、傳播美、培植美融于一身, 當之無愧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美育家。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36篇精選美學散文, 28幅豐子愷經典漫畫, 20幅高清世界名畫。
本書以蘇童小說為研究對象,考察蘇童小說中的欲望敘事。在蘇童三十余年的創作歷程中,欲望既是蘇童小說創作的切入點,是他敘事的母題,也化作他敘事的動力,成為貫穿蘇童創作始終的精神線索。除緒論與余論外,全書共分為四章。通過對蘇童小說的研究,闡述欲望對人類生活與人性的影響,探討蘇童創作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意義,尋獲一種把握蘇童小說世界的新路徑,以期凸顯蘇童對中國文學的獨特價值?傮w來說,本書建立在對蘇童小說進行系統梳理與重新闡釋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方關于欲望的探討,尤其是程文超教授關于欲望的重新敘述
六朝時期的文人階層以一套獨特的、鑲嵌式的方式參與了文化傳承,生產了呈指數級增長的文化財富。美國羅格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論中的互文性理論考察典故與引文,對嵇康、孫綽、陶淵明、謝靈運以及蘭亭詩人的詩賦作品展開細讀,探討了它們與《老子》《莊子》《周易》,乃至《詩經》《楚辭》《論語》等傳統文化典籍之間的復雜關聯。詩人們在哲學與文學之間落筆成詩,創造性地運用了異質多樣、千變萬化的文本和文化資源,展現了異彩紛呈的創作才能、思想理念與內心世界。
本書收錄了心刺、哭喪、陽光交付的黃昏、哭泣的石頭、消失在城市里的燈火、零度夫妻、心病、金盆的手、旋轉玫瑰藍、遺忘的情詩、逃離黑夜、隱翅蟲、藍天飄過一團云等小說。
這是一部反映新時期山鄉巨變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本書描寫的故事發生在東北老爺嶺腹地,觀音山腳下柞樹村。主人公喬福林是銀行保衛科科長,妻子是銀行職員。原本不錯的生活,卻在他產生了要辭職回鄉搞黑木耳、帶鄉親們發家致富、擺脫愚昧貧窮的想法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起初,喬福林創業發展思路與村里相悖,資金、技術、土地都面臨困難,更因制作菌種險些喪命。后又面臨干旱、洪水、臺風等天災,大哥離奇失蹤,部分村民昧了良心搞生產……歷經種種,在經歷汗水、淚水、血水,幸福、甜蜜、悲酸、坎坷后,終使發展黑木耳產業
本書收錄了讓子彈消失、甌江船殤、血染拓碌河、征地四篇小說。
夜幕尚未散盡,太陽從坤侖山背后射出無數道金光,越過立在山腳的錢壽義的頭頂,照射在坤侖城的上空。陽光與LED燈發出的光交織在一起,泛出奇異的七彩光芒,仿佛現實與夢想碰撞出的絢麗火花,在空中恣意地綻放。這種空前絕后的視覺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