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著名詩歌評論和研究專家駱寒超、駱苡主編的詩歌及評論集, 精心收錄了大量當代優秀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多樣、內容廣泛、思想健康, 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下這個偉大時代的風貌, 催人奮進。本書還特意邀請了國內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對有代表性的詩人和詩歌作品進行評論, 并且圍繞現代詩歌創作, 從理論高度給予深入的探討。本書出版的目的旨在響應習總書記關于“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的號召, 為廣大讀者、詩歌創作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通過嚴肅而有效
《周邦彥選集》收錄周邦彥詞101首、詩20首、文(包括賦作)7篇。本書將周邦彥詩文詞同時選錄,旨在使讀者對周邦彥的創作情況有完整的了解。每篇作品的本文和注解后面都有一段說明作簡要提示,另有集評收錄有關清真詞及其少量賦作的歷代評論,后附錄總評輯要(即古代詞學評論著作對周詞的總體評價)。作者對作品文辭的注釋,對主旨和藝術手法的解析,對作品的整體評價,都講的深入淺出,既專業、又便于理解,行文通暢易懂。這是一部學術質量較高的選本,既可滿足已有一定文化底子的讀者進一步加強文學修養的需要,且亦有助于專
本書為報告文學, 分十章詳細記錄了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師生志愿者為視障群體制作無障礙電影的經過和感人故事。2017年以來, 中國傳媒大學師生志愿者團隊發起了“光明影院”項目, 500多名師生志愿者為視障人士制作、傳播無障礙電影, 構筑了一條“文化盲道”。截至目前, “光明影院”的作品成果覆蓋了全國31個省 (區、市) 及澳門特別行政區, 送給了全國2244所特殊教育學校, 惠及200多萬盲人。
本書研究當代詩人王家新的詩學理論。立足中國當代詩壇,以中國當代詩學發展史為背景,在中外詩歌交往融合視野里,考察王家新的神秘主義詩學、承擔詩學、詞語詩學、“晚期風格”詩學以及翻譯詩學的內涵和特征;從發生機制、話語邏輯和目的訴求等方面,揭示其詩學的總體特征與價值。
本書是鄭希的從業經歷回顧, 分享了鄭希配音心得、個人寫真、演唱作品。讀者可以一邊欣賞精美寫真, 一邊了解配音演員的工作。一切始于熱愛, 源于堅持, 如今鄭希依然活躍在影視產業的幕后, 卻被越來越多的愛好者發現并喜愛。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很多關于災害的作品。這些作品記敘了自然災害的恐怖場景、人們困苦的生存狀態與痛苦無望的心態,記錄了多種抗災、救災及防災手段,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書以文學為本位,采用災害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對古代文學的災害書寫進行了宏觀考察,總結了其中蘊含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對當下精神文明建構有重要意義。
中國當代詩歌副文本資料沉淀著豐富的詩歌細節,交織著復雜的政治文化脈絡,塵封著許多有待發掘的詩壇往事。本書主要以1949-1966年詩歌副文本為研究對象,觸摸當代詩歌生產、傳播和接受的歷史現場,從另一維度考察當代詩歌大眾化的動力機制,探究意識形態嵌入詩歌副文本的復雜多元方式,辨析詩歌正副文本的多維組合所構建的大眾化言像系統、傳播系統和闡釋系統,重審當代詩歌演進歷程中的獨異現象與復雜問題。
明代貶謫詩的主題取向,或抒發孤悶、思鄉、嘆老之懷,或表達用世、憤世之心,或書寫酬贈、安閑之意,或詠史紀事、記寫邊地風物等;創作特征以感傷為主基調,具有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創作風格,少有的理趣、豪直,表現出延承與發展兼具的特點。明代仕宦文人的貶謫心態,或孤獨感傷,或漂泊思鄉,或忠心不遇,或恐懼不安,或樂閑崇道,呈現出共性與個性共存、復雜而幽微的特點。研究明代貶謫詩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會文化與士人的生命形態。
由于小說的核心要素離不開語言、故事、結構,因此本書采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從“講故事”的主題意蘊、情節結構的鋪排、獨創“莫氏”語言的先鋒和本土風格等方面對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的小說創作進行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以連續性為關捩點,對他的小說采用的歷時態的敘事策略和表現的審美特色作發生學和譜系學的尋蹤,從而打破延續與斷裂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藝術創作的嬗變轉型中歸納和總結文本中蘊含的永恒質素,比較完整地呈現莫言萬變不離其宗的創作規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從涿鹿天下為視角,講述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它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五大部分。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使其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這版《三國演義》未經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