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田正平先生多年來研讀晚清和民國部分士人,如曾國藩、黃炎培、胡適、竺可楨、鄭天挺、朱自清等的日記后,給我們展示的一部獨特的近代教育史研究專著。作者勾勒出大變革時代下教育轉型的豐富內涵,為我們深入認識和評論那段逝去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書中既有先知先覺者的吶喊和壯烈行動,也有讀書人的心態變化和社會風尚的轉移變遷,更人們為人、處事、治家、讀書、修學等的經驗總結。
師生關系一直是影響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人工智能的勃興,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泛在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推廣應用,不僅使教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而且給師生關系及其建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書發現,師生關系從原來僅限于人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主體關系走向人類教師、機器人教師和學生三者間的三主體關系。本書探討對三主體師生關系及其類型的認識,以期為三主體師生關系建設,特別是相關主體的智慧教育素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全程貫通一體化教育實踐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碩士反思能力發展的跟蹤研究”(項目批準號:CIA160218)之成果。 本書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和混合研究的范式,以職前教師(研究生層次的全日制教育碩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真實教育實踐情境和實踐反思活動為基礎,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對職前教師的反思能力發展狀況進行跟蹤研究,利用多種研究方法分析全程貫通一體化教育實踐模式下職前教師反思能力的發展狀況和影響因素;二是全程貫通一體化教育實
本書首先對教育心理學做了概述,其次討論了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學習遷移,進而分析了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最后對教師心理與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做了探討。
本書致力于在課堂學習行為分析這一精細領域利用基于深度學習的計算機視覺技術推動教育智能改革,為實現個性化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提供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本書系統的介紹了計算機視覺技術與課堂學習行為相結合的這一必然發展趨勢,從數據集構建、關鍵技術的模型方法提出、精準的應用實施三個方面展開了細致的論述。其中涉及的計算機任務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識別、視線估計、頭部姿態估計以及人體姿態估計,通過總結過去十余年課題組在這些方面的實踐經驗,以期為國內探索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
本書從網絡時代的學習方式、在線學習的理論基礎、在線課程資源、互聯網+教育及虛擬現實技術五個方面進行了系統而詳細的論述,將在線學習的方法與實踐的整體思想貫穿全書,概念準確,內容豐富,語言簡潔凝練,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講解,以更好地詮釋理論內容,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線學習的方法與實踐,從理論層面指導具體的在線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讀者最優化地發展在線學習。全書通俗易懂,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 《在線學習的方法與實踐》的第一版于2017年出版,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線學習模式和方法也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隨著網絡技術以及智能硬件的不斷發展,人類開始全面走進數字世界,開辟鴻蒙、創世而生。創造、生活、娛樂、社交、工作、學習,這些內容都可以在虛擬的時空中進行。未來每個人都會加入一個虛擬的世界中,而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又可以鏈接到每個人自己的一個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中,新的技術手段必將會對教育的形態產生一些影響。本書分享若干與元宇宙相關的教育示例,從特定角度展現了元宇宙教育可能的形態,歸納了元宇宙教育的特征,并嘗試給出了元宇宙教育的定義,進一步闡述了信息技術教育和元宇宙之間相互推動
本研究聚焦于MOOCs教學中問題引導的論壇討論這一教學設計,關注其對人際交互的影響、以及人際交互對學習結果的影響,以期夯實在線教育中的交互理論,并為問題引導的討論這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提供實證依據。本研究回答以下三個研究問題:第一,問題引導討論這一教學設計如何影響人際交互的數量?包括人際交互的整體網絡特征、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個體網絡人際交互的廣度、強度。第二,問題引導討論這一教學設計如何影響人際交互的質量?包括整體網絡的發帖長度、知識建構層級、討論主題及集中度,以及個體網絡的發帖長度
本書以互聯網教育資源建設為核心議題,從互聯網教育資源建設的現狀入手,對互聯網教育資源建設的技術支撐、制度保障和機制創新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從現實建設和未來應用的角度對互聯網教育資源建設的數字化、信息化、平臺化和虛擬化進行實踐研究。最后對教學資源庫、數字
本書通過案例、專家解析、專家支招的形式向讀者生動地展現了未成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 自傷、自殘和心理危機問題, 幫助讀者了解未成年人自殺、自傷和心理危機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應對策略。所選案例都由作者接診的真實案例改編, 同時配以大量圖片以增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