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替母親斷想;幻覺;過客;蟬聲;漫長夏季;搖籃曲;美好下午;遺囑;水:語言;深刻的晚餐;魯山:一九二八年夜驚;魯山八景之一:古琴臺;森林之火;一種溫度;雜說;地毯;解說;次出門的遭遇;風;三件東西;云且留住等。
本書是第七屆銅鈴山杯全國詩歌大賽作品的一個精選集,是國內詩人為浙江文成而寫的優秀詩歌合集,收錄了全國各地70余位詩人的詩作200余首。本書入選詩人陣容強大,覆蓋面廣,他們來自陜西、安徽、河北、山西、浙江、福建等地,其中有90后年輕一代的詩人,如謝健健、劉谷雨等,也有60后、70后較為成熟一些的詩人,如黑馬、葛筱強等。所選詩歌語言優美,多層次地展示了文成的美景和風土人情。
本書收錄了“大地文心”第五屆生態文學作品征文活動的部分優秀征文作品,以及“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遼寧行、云南行的優秀作品,呈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實踐。
散文卷選取現當代著名作家抒寫廣州風土人情的美文,如魯迅的《<如此廣州>讀后感》、老舍的《春來憶廣州》、冰心的《給廣州的朋友》、巴金的《廣州二月記》等,以細膩的筆觸記錄這座城市的生活點滴,尋覓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的煙火氣。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嶺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開放前沿地,歷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從容。進入新時代,廣州勇立潮頭逐浪前行,繼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奮力譜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大眾媒介在建構“國民意識”、制造“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造“現代文學”。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現代文學”之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發表形式密切相關。報章等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寫作者的思維與表達。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大眾傳媒,不僅僅是新聞史家或媒體工作者的責任,更吸引了無數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學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從“報刊”及“"出版”的角度,討論了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本次新版,作者對內
本書講述了:因住院醫小喬的意外身亡,陳仆天所在的科室受到了嚴厲處罰。他和同事楊柯被臨時下放到一所學校的“青十字心理輔導中心”,主要為學生做心理輔導。第一天上班,兩人還沒進辦公室,就看到一位白發女人和一個微胖女生在里面等候了。走近之后得知,白發女人是學校的劉老師,女孩子名叫阿好。聽劉老師說,半年前,班上品學兼優的江螢忽然跳樓自殺,新學期開始后,她的閨密阿好就見“鬼”了。明明早已死去火化的人,阿好卻說兩人天天見面,一起吃飯、早讀、練琴。經過溝通走訪,陳仆天和楊柯發現,阿好的記憶停留在了江螢
本書收錄了《小丑歲月》《禪七》《2049》《月球之眼》《浮空》《說文解字》《一日泥濘》《慢先生的秋天》等幻想小說,以機器人為切口,在“未來式”的科幻圖景中鋪陳思辨色彩,將人文之光照進充滿“硬核”設定和雄奇想象的科幻領域。
本書以現在(2069年-2075年)和過去(2014年-2015年)兩條并行的時間線交織敘事,融合口述、訪談、自白、時事評論等多種形式,在虛構的歷史維度上,通過L及他的各位同學在時代轉折點上的個人行動與其境遇,展現了21世紀世界青年一代的境況,及個體與現實、歷史的對峙與妥協,書寫了在混亂時代縫隙中的“水下之人”。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創作的詩歌、散文二百多首( 篇),按內容分為“家國情懷”“嘔歌時代”“故鄉情深”“絲路勝跡”“英雄贊歌”“春華秋實”“自由放歌”“韶華有我”八章。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化為一字一句,以獨特的視角,通過對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民追求新生活的禮贊,以及對家鄉人文勝跡、歷史人物、時令節序、詩意生活的記錄與贊頌,將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傳達給讀者,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本書充分展示轉型社會中國傳統價值、文化觀念和道德秩序搖搖欲墜所帶來的社會陣痛,探討了文學湘軍的精神命途與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闡釋了他們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靈成長。文學湘軍努力展示平凡個體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種種糾葛,揭示現代人面對社會急速變化所遭受種種尷尬的真實處境,他們推崇感性化、細節化的話語形態,反映底層人物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命運掙扎,他們往返于鄉士與都市、傳統與現代之間,既批判鄉村的落后、呼喚都市文明,又抵觸都市文明對于傳統農村的侵蝕與沖擊,努力重構地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