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檔案史料、民國期刊史料、回憶性史料、口述史料等為基礎,梳理了抗戰期間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及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等在西北艱苦辦學的歷程,展現了它們不畏艱難、苦中作樂、為國育才、服務當地社會的精神與胸懷,勾勒了這些高校師生的教學、科研、日常生活風貌,以及對辦學地風俗的化育。
本書是全國365所高等學校介紹。內容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等。
全書分總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和規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的主要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等六個專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研究生核心課程,同時也是該專業博碩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本課程系統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屬性、設置目的和內容要點,深刻揭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內在要求,培養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的核心能力與素養。
本書共八章,分別介紹了大學生使命教育研究背景、大學生使命教育的相關概述、大學生使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大學生使命教育的基礎、大學生使命感的形成、大學生使命教育理念與模式探究、大學生使命教育實施策略、大學生使命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本書論述了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的思想碰撞、輿論宣傳、陣地爭奪,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現實挑戰。大學生網絡同輩群體作為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生存的共同體,對大學生道德認知、求知途徑、安全意識、價值觀念等方面產性重要影響。本書按照大學生網絡同輩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一影響因素分析一 存在問題及 原因一改進對策 的總體思路,對大學生網絡同輩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地梳理與論證。通過對大學生網絡同輩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大學生網絡同輩群體成員的心里,真正起到弘揚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通過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由于所謂專業差異產生的育人壁壘,使得各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通,使專業教育中始終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效統一。新聞傳播課程思政的內涵是: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增強理想信念;擁有家國情懷;發揚人文精神;做好品德修為;追求公平正義;自
本書精選了18個教學案例,涵蓋7門生物及人文醫學課程,形成具有醫學特色、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案例指導。這些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了良好的育人功能,展示了不同學科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經驗做法及教學內容,其理念易于推廣使用,可以為廣大高校教師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本書是研究高校課程思政問題得學術專著,圍繞立德樹人得重要目標,緊抓“課程思政”得教育熱點,從“課程思政”的基礎理念內容入手,采用比較分析的視角,力圖厘清“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闡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當代價值。在此基礎上,本書又對課程思政的育人體系、教學設計、實踐現狀進行了深入探究,并根據當前課程思政實踐現狀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全書視角新穎,內容豐富,秉承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能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而且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共九章,內容包括:高校德育功能論、高校德育內容論、高校德育方法論、高校德育目標論、高校德育價值論、高校德育過程中的自我教育、我國高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與價值、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和應激管理。
本書首先,梳理當前國內外關于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其次,明確課程思政三大機制的相關概念和功能;再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載體和環體等維度分別對協同機制、施教機制和保障機制的科學構建進行探討;最后,圍繞課程思政三大機制的相互作用和耦合優化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