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一個年級兩代人》《我們是包分配的》《會讀書與會養豬》《放假回去當農民》《我們的文學情結》《專業、職業與事業》《我心中的重點大學》《有選擇就有未來》《不幸身世》等。
女性是生命的締造者,自身又何嘗不是生命的奇跡。殷商時代的女性有著怎樣的經歷和地位?歷史并沒有告訴我們很多,但是可以從甲骨文中得到一些線索……
本書是一部詩歌集,共精選了100首作品,對祖國美好山川的獨特認識、對生活及身邊人和事的理解而創作的詩歌集。作品視礎上,體現出了較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這部詩歌作品風格率意天成、精悍短小,但意蘊友情、對故土的懷念與思考,給人以向善向美的啟迪和觀照。
《山花燦漫》一書主要分為詩歌、雜文以及人生感悟,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不必等候炬火:鄉村教師賴家益》通過兩位富有才華和情懷的青年作家,對鄉村教師賴家益經久跟蹤采訪,和他共度人生至暗時刻,由此誕生了這本書。如今,賴家益已經當選共青團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委員(網友驚嘆“真年輕啊”)。這個98年的男孩子,在令人驚訝的成績后面,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讓編輯讀后淚如雨下的艱難人生。他喜歡說的幾句話是:“不必等候炬火,自己做自己的光。”“因為淋過雨,因此,要努力做別人的傘”。賴家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五四”是研讀現代中國文學不斷重臨的“起點”。100多年前,肩負著思想啟蒙使命的知識先賢掀起了影響深遠的“五四”文學革命。自此,以“五四”為坐標原點,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座鮮明的界碑,古典文學走向終結,現代文學正式啟航。“五四”文學革命所蘊涵的民主、科學、個人主義、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元素無不流布著現代性的內涵,讓我們至今還在享受著它的文化余澤。本書借助《新青年》等新文化元典回到歷史現場,摒棄單一歷史主體的歷史敘事,通過呈現“五四”場域中多元主體的語義表達與思維路徑,梳理知識界在文學
“宋調”自身有一個發展演變的軌跡,從梅堯臣、蘇舜欽和歐陽修開創,到王安石、蘇軾進一步發展壯大,再到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對其變革與定型,其名雖同,其實已差別甚大,某些內容甚至已走向相反的方面。由于“宋調”的內涵非常豐富,本書僅從其與現實的離合關系、苦中作樂的抒情特征、融合新舊體詩的形式創變和用典方式的推陳出新等幾個方面探討其建構的過程。 南宋詩與北宋詩演化的路徑正好相反。北宋是擺脫“唐音”而建構“宋調”的過程,南宋則是回歸“唐音”而解構“宋調”的過程。南宋詩與北宋詩差別巨大,并不亞于“宋調”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專業學生的優秀中篇小說作品選編,共7篇。作品選取的角度多樣,作品風格各有千秋,從中能體察年輕作家群體的鮮活思維與學科專業訓練有機結合后迸發出的超大能量。本書內容采用"作品+評析"的方式,每篇作品都予以評點解析,既有利于對作品的解讀,也有利于將這些作品作為創意寫作項目的教學案例。本書面對的讀者群體廣泛,可以是學生、小說愛好者、寫作愛好者,還可以是科研機構的學者和研究人員等。
如果重繪中國當代文學“后三十年”的地圖,這幾個樞紐點是不應該被忽視的:1976年、1979年、1985年和1993年。1993年作為1980年代文學的終結點和1990年代文學的開啟,具有歷史樞紐點的特殊意義。因為只有在1993年的文學變局里,1980年代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又一個“黃金十年”的歷史命題才是成立的;而正是在這個樞紐點上,1990年代文學才告訴人們,它告別了當代文學漫長的理想浪漫期,回到了文學本來的面貌當中。因此,本書所謂“走向樞紐點”,就是通過對1990年代文學的重新研究,探討這一
本書聚焦于新世紀小說在歷史意識方面的探索實踐,以遲子建、鄧一光、葉彌、徐則臣、蔡東、王威廉和林棹等深具歷史意識的作家及其作品為個案,分章進行了討論。這些作家都注重對歷史經驗的發掘和書寫,有鮮明的歷史意識,但他們的切入角度、美學風格和思想立場又頗為不同。作者以問題為中心,或是考察他們的整體創作,或是關注某一方面的創作,甚至是重點談論某一部作品。全書以“歷史意識與小說解釋學”之關聯作為隱含的主線,所探討的問題包括:時間與空間、地方與世界、鄉村與城市、形式與內容、文學主潮的變遷、中國經驗與小說表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