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演講集。擷選老舍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發表的演講和講義共十四篇,并附有若干關于文學和戲劇創作的雜文,以期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老舍先生的創作理念。書名“我敬愛學問”取自老舍先生1934年4月8日應邀在青島市立中學發表的演講,題目是《我的創作經驗》。本書取此句作為書名,旨在展現老舍先生一生保持謙遜之心敬重知識、熱愛知識,并不斷拓展自我認知邊界的不懈求知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蔡元培先生的演講集。收錄蔡元培先生演講一百余篇,有其作為教育總長的職務性演說,如《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有其作為北大校長對莘莘學子的殷切寄語,如《北大二十周年紀念會演講詞》;也有面向社會各界發表的對于美育、對于哲學、對于科學、對于文化、對于為人等各種命題的獨道見解,如《以美育代宗教說》《大戰與哲學》《科學之修養》《何為文化》《讀書與救國》等,這些名篇從多角度展現了一個教育大家的魅力與風范。
長篇小說《戰乾州》是一部填補乾州紅色歷史文化空白的精品佳作,是一部具有歷史審美和藝術自覺的優秀作品,本書以辛亥革命為背景,以地處乾州城內的幾條名巷為典型環境,以乾、周、尹、宋家族中幾代人的情感沖突、命運起伏為線索,熱情地謳歌了陜人從封閉到啟蒙,從屈從于宿命到掌握命運,從為推翻清王朝,站在舊民主革命前列,到接受馬克思主義,投身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奮斗歷程。以史詩品格再度彰顯了現實主義的藝術生命力和價值。 本書藝術想象豐富,給人一種震撼力和思考,文筆流暢,可讀性強,獨具藝術特色。<
內容簡介: 寒露時節,為尋父陳蕾以鑒寶為名前往撫順,卻在酒店遇上兩方勢力,一方要挾她鑒定字畫真假,一方救她出險境,又把她帶入更野蠻的隱秘賭場。為尋找陳蕾,劉亦然帶神秘人送來的三面紋樣文物與符號鑒定專家趙勁夫,共同探險大清龍興之地赫圖阿拉城。護寶世家后人金燦與陳蕾的朋友李小軍,為當年護寶世家分裂的真相前往東北。三路人馬匯聚東北,卻發現他們似乎同時掉入真假古畫的陷阱。原來八十年前(1912年),宗社黨收買土匪綁架了大清龍藏守護者的后人,陳蕾先人陳玉清為其偽造藏寶圖,據說真圖被獻給了東北王張作霖
本書主要內容: 主人公江繼明的父親江明是20世紀60代末的高中生, 結婚后生育了三子, 長子江繼成, 次子江繼功, 幼子江繼明。長子沒有完成學業, 成立工程隊后發生了一系列的人生變故; 次子辦了自己的工廠; 主人公考上大學, 畢業后分配到某國有企業, 借著企業改制的春風, 升遷到了重要職位。故事從江家人清明節上墳開始, 用倒序的手法描寫了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21世紀, 兩代人的愛情、四十年的風雨。
太陽已經升得老高了,吳老漢坐在院子里的一片破褥子上,嘴里“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旁邊的空地上,兩個孫女正在忙著捉螞蟻,五孫女蘭花已經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照看小妹妹的任務,不時地把抓一把雞糞往嘴里塞的妹妹的手拍一巴掌。老六依舊是個女子,已經十四個月了,晃著一個大腦袋,大多時候只是在光地上爬來爬去,偶爾會雙手倒推著把身子直起來,稍稍坐直一下,由于瘦弱、嘴就顯得特別大。她瞅瞅半瞇著眼睛的吳老漢,咧開嘴笑笑,嘴里發出咿咿呀呀的叫聲……
本書系作者形成新古典主義詩觀與藝術自覺后沉潛十年之創作與詩論合集, 即試圖為古典詩詞注入現當代性而鑿穿古今、貫通中西、兼容科技人文、究際天人分合并拾階源于自然、融匯自然、創造自然三大境界之探索; 其中理論部分為新古典主義詩歌宣言及四篇詩論 (總論、宗旨論、定位論、創作論); 創作實踐分三部呈現: 一是詩人畫像, 是作者工作、生活與創作的全景記錄; 二是詩脈盤桓, 是作者研究詩史詩論, 遍訪歷代詩人故居謫地, 讀完每位傳記與選集后的創作; 三是自辟宇宙, 是作者試圖截斷眾流、開宗立派之嘗
由于小說的核心要素離不開語言、故事、結構,因此本書采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從“講故事”的主題意蘊、情節結構的鋪排、獨創“莫氏”語言的先鋒和本土風格等方面對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的小說創作進行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以連續性為關捩點,對他的小說采用的歷時態的敘事策略和表現的審美特色作發生學和譜系學的尋蹤,從而打破延續與斷裂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藝術創作的嬗變轉型中歸納和總結文本中蘊含的永恒質素,比較完整地呈現莫言萬變不離其宗的創作規律。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它們代表著相反的兩極,前者試圖以資本統合整個文學場,后者則在傳統與網絡制度夾縫中“抵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為培育文學生態,應重建
本書主要圍繞兩條旅行線路印度·埃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墨西哥·秘魯·智利·烏拉圭·巴西·美國,通過這本書分享了考察路線和考察項目,以及考察過程中的經驗甚至教訓。對于一個旅行者來說,注定就是走馬觀花,即便如此也存在怎么走、觀什么花的疑惑,這確實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再縝密的出行計劃,也難免有疏漏和遺憾,與經典建筑或者建筑大師作品擦肩而過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收集和整理資料時才發現,好的考察項目就在身旁而沒有察覺,遺憾之情真是難以言表。因此作者與大家分享他的考察路線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