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詩人五年來陸陸續續發表的240余首詩, 分為9個小輯。第1-4輯主題是“自然”, 詩人在四季的更迭里與萬物進行靈魂的對話。第5-7輯主題是“生活”, 于平凡中捕捉生命的光影, 于瑣碎中尋覓生存的意義。第8輯偏重于哲思, 是詩人對時間與生命的叩問, 是對當下本真的思索。第9輯為兒童詩, 充滿童真、童趣。全書從不同維度出發, 展現出詩人個體生命的深刻感悟, 也展現出其寬闊的視野、理性的智慧和持續的人文關懷。
本書內容包括:蟲珀、愛一物,請愛全部、法門寺指骨舍利、不是那種鳥、青海湖、宿州觀油菜花落、曾經一個人行走、第一場雪、一米陽光、對峙、溫州海岸、過海邊、大理春天等。
本書是張如萍的散文合集,全書約10萬字,收錄了作者從事文學創作以來所寫的40多篇散文。書稿分為“芳華喀什”“此心安處”“談然有致”“旅途拾景”四輯,內容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描寫作者在家鄉新疆的往事,多以家庭親情、日常細故、風土人情為主,另一類是作者落戶廣東惠州后的新生活、新感悟。
本書是一部描寫個人經歷和感悟的散文集子。身為廣州的寶藏樂隊“秘密后院”的主創, 作者匡笑余以雋永的文筆, 寫出了他豐富的人生經歷, 懷念了故鄉的親人。只有遠離故鄉, 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的來處。本書還記敘了他生命中珍貴的朋友, 記錄了提攜、點撥過他的那些長者的語錄和故事, “一草一木皆為教導”。本書還詳細記錄了他的那些經典作品的創作過程。本書對樂隊的歌迷來說是一份豐厚的禮物, 對普通讀者來說, 也是難得的豐盈的文學讀物。
本書全書分為“陽光”“雨荷”兩個篇章!瓣柟狻逼珍洭F代詩歌作品,詩歌主題包括自然風光、鄉村生活、父母之愛、手足之情等,風格燦爛明媚,平淡中蘊藏著深情。“雨荷”篇是關于詩作的隨筆小品,內容主題貫穿作者童年、少女時代、步入婚姻等時期,是對身邊的親人、朋友平凡生活的記錄,也是對親情、友情、愛情做出的最好詮釋,字里行間體現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本書按照宋代郭茂倩所編纂的《樂府詩集》的分類方法選取了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以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分為鼓吹曲辭、橫吹曲辭、新樂府辭等十二大類。生動地反映了特定時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個側面, 逼真地再現了一幅幅歷史圖景, 不同角度表達了各個階層人們的思想情緒和內心愿望。本書選取的篇目經典, 流傳久遠, 耳熟能詳。為了讀者閱讀方便, 本書對原作進行了精心加工, 配以題解、注釋及譯文, 并輔以精美插圖, 本使全書更具時代感。
本書是部歷史散文集,精選了作者近年發表的50余篇作品,全書分西亳古韻千古三川三川讀河 洛都古邑 豫州十記五卷,內容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所謂月明,即時間;三川,是地域,是空間。全書看似在寫地理,實則寫歷史,真正寫文化。河南省著名文學評論家李少詠先生評論:他(作者)筆下的月明三川,因為不斷閃射那塊土地特有的精神氣韻,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走進歷史的深處,追隨作者去觸摸、品味那塊土地可貴的文化象征意味。
由于小說的核心要素離不開語言、故事、結構,因此本書采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從“講故事”的主題意蘊、情節結構的鋪排、獨創“莫氏”語言的先鋒和本土風格等方面對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的小說創作進行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以連續性為關捩點,對他的小說采用的歷時態的敘事策略和表現的審美特色作發生學和譜系學的尋蹤,從而打破延續與斷裂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藝術創作的嬗變轉型中歸納和總結文本中蘊含的永恒質素,比較完整地呈現莫言萬變不離其宗的創作規律。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它們代表著相反的兩極,前者試圖以資本統合整個文學場,后者則在傳統與網絡制度夾縫中“抵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為培育文學生態,應重建
本書主要圍繞兩條旅行線路印度·埃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墨西哥·秘魯·智利·烏拉圭·巴西·美國,通過這本書分享了考察路線和考察項目,以及考察過程中的經驗甚至教訓。對于一個旅行者來說,注定就是走馬觀花,即便如此也存在怎么走、觀什么花的疑惑,這確實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再縝密的出行計劃,也難免有疏漏和遺憾,與經典建筑或者建筑大師作品擦肩而過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收集和整理資料時才發現,好的考察項目就在身旁而沒有察覺,遺憾之情真是難以言表。因此作者與大家分享他的考察路線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