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形成新古典主義詩觀與藝術自覺后沉潛十年之創作與詩論合集, 即試圖為古典詩詞注入現當代性而鑿穿古今、貫通中西、兼容科技人文、究際天人分合并拾階源于自然、融匯自然、創造自然三大境界之探索; 其中理論部分為新古典主義詩歌宣言及四篇詩論 (總論、宗旨論、定位論、創作論); 創作實踐分三部呈現: 一是詩人畫像, 是作者工作、生活與創作的全景記錄; 二是詩脈盤桓, 是作者研究詩史詩論, 遍訪歷代詩人故居謫地, 讀完每位傳記與選集后的創作; 三是自辟宇宙, 是作者試圖截斷眾流、開宗立派之嘗
作為人的文學的集中體現,傳記文學集真實性與文學性為一體,是對無限豐富的生命體驗之記錄。從古代、現代至當代,傳記文學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其間,雖然傳記文學不論是審美特性還是表現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其文學性與歷史性兼備的精神內涵亙古不變,仍通過立體的、形象生動的人生樣態映照社會現實,給人體悟、促人反思、賦予人積極樂之生活態度。《傳記文學新論》以古代自傳文學、現代傳記文學和當代傳記文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現象分析與理論研究的結合,厘清傳記文學自古至今的演進過程,以示例選讀佐證規律的探討,揭
元代《詩經》學是觀照和理解經學變革的一個切入點,而由于長期被“羽翼朱傳”和“積衰”等標簽所遮蔽,其價值尚未被學界深入挖掘。 本書關注元代《詩經》學著述“經史互證”“經傳辨析”“詩序變改”等注釋策略,概括出諸如訓詁與義理相結合、易學與心學融入經學闡釋、經學區域性特征凸顯等元代《詩經》學的宏觀實質,探尋其在經學與哲學實踐層面的表達范式。本書在學術考辨及觀念轉型的多維空間中,從共時性與歷時性視角揭示自“經說”到“說經”、自“朱說”到“己說”的變化,探知元代逐步增強的“疑經改傳”意識以及區域經
本書編入了23篇文章, 分設抒懷、講述、觀點、序跋四輯。主要內容包括: 我贊美草地的紅柳 ; 車行汶馬高速 ; 周山土司官寨幽思 ; 再回威師感懷 ; 小屋的回憶 ; 漫漫人生路悠悠民師情等。
本書是部歷史散文集,精選了作者近年發表的50余篇作品,全書分西亳古韻千古三川三川讀河 洛都古邑 豫州十記五卷,內容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所謂月明,即時間;三川,是地域,是空間。全書看似在寫地理,實則寫歷史,真正寫文化。河南省著名文學評論家李少詠先生評論:他(作者)筆下的月明三川,因為不斷閃射那塊土地特有的精神氣韻,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走進歷史的深處,追隨作者去觸摸、品味那塊土地可貴的文化象征意味。
本書收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 《歷史的天空》以抗日戰爭為主要背景, 刻畫了梁必達、陳墨涵、朱預道等抗日軍人形象, 展示了一幀雄闊壯烈的民族戰爭畫卷。鄉村青年梁必達等人因逃避日軍追殺到凹凸山投奔國民黨軍, 陰差陽錯闖進了八路軍的根據地, 從此就走向了戰爭和政治, 他逐步顯示了優秀的品質和卓越的智慧, 由一個不自覺的鄉村好漢成長為一名足智多謀的指揮員, 最終修煉成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斗爭藝術的高級將領。
《陳東東的詩》是藍星詩庫·典藏版叢書中的一種。詩集所選作品一部分為其寫作四十年來精選的九十七首短詩,另一部分為三組連行詩篇。陳東東的詩歌富于音樂美與幻想性,在寫作中回歸古典文學傳統,語言精美。陳東東曾獲第17屆華語文學傳媒獎(2019)年度詩人獎,是1980年代以來當代卓越的漢語詩人代表,近年的作品如《宇航詩》《南游記》《北京人》《酒狂》等,詩藝精湛而又富于思想,創造力非凡,堪稱經典。
藍星詩庫叢書創立于1998年,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重要的圖書品牌
《歐陽江河的詩》是藍星詩庫·典藏版叢書中的一種。詩集精選詩人1980年代以來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漢英之間》《計劃經濟時代的愛情》《玻璃工廠》《后的幻象》《關于市場經濟的虛構筆記》《鳳凰》等。歐陽江河的詩歌寫作強調思辨上的奇崛復雜及語言上的異質混成,強調個人經驗與公共現實的深度聯系。他的詩作為當代詩歌史獻上了不可復制的玄學敘事范本,內在地啟動了少數優秀詩人通向語言高級機密腹地的寫作。
藍星詩庫叢書創立于1998年,是人民文學出版社重要的圖
由于小說的核心要素離不開語言、故事、結構,因此本書采取文本細讀的方式,從“講故事”的主題意蘊、情節結構的鋪排、獨創“莫氏”語言的先鋒和本土風格等方面對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紀的小說創作進行宏觀把握和微觀分析。以連續性為關捩點,對他的小說采用的歷時態的敘事策略和表現的審美特色作發生學和譜系學的尋蹤,從而打破延續與斷裂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在藝術創作的嬗變轉型中歸納和總結文本中蘊含的永恒質素,比較完整地呈現莫言萬變不離其宗的創作規律。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它們代表著相反的兩極,前者試圖以資本統合整個文學場,后者則在傳統與網絡制度夾縫中“抵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為培育文學生態,應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