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于菲爾·赫爾穆斯的傳記,菲爾·赫爾穆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撲克玩家之一,擁有17條WSOP金手鏈,是保持著最多的金手鏈記錄。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他的撲克生涯,還展現了他的個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情感,他的挫折,他的夢想等等。這本書是一部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能讓讀者了解一個撲克傳奇背后的人性和情感。這本書也是一部撲克教科書,能讓讀者學習到菲爾·赫爾穆斯的撲克理論和策略,以及他在不同場合和對手面前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這本書是一部撲克愛好者和普通讀者都能欣賞和收益的作品。
在自然科學史上,愛德華·威爾遜(1929—2021)是頗具開創性和影響力的一位生物學家,被譽為“達爾文的繼承者”。他自小便深深迷戀大自然,熱衷于田野工作,在七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碩果累累。他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從研究螞蟻這種社會性昆蟲開始,逐漸將脊椎動物、哺乳動物乃至人類納入視野,創立了社會生物學這一新學科;同時,他也是普利策獎得主,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家,為拯救“半個地球”的荒野和創建“生命百科全書”而奔走。普利策獎得主、杰出的科學史研究者理查德·羅茲,通過直接訪談和文獻研究,精彩講述
本書集中展現了英國19世紀末,尤其是20世紀初至一戰前,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s,以婦女社會政治聯盟的活動為主)爭取投票權,與各黨派人士、議會、官員的糾纏斗爭,對群眾號召發動的全過程。從打斷發言、代表團請愿,到絕食、砸玻璃、燒郵箱、燒廢棄房屋、破壞畫作甚至自殉賽馬場。作為標桿人物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通過自己的講述,輔之珍貴的歷史照片,將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婦女參政論者的勇敢無畏和堅定不屈躍然紙上。
埃米琳&midd
《當卡夫卡迎面走來……:一本回憶錄》是弗朗茨·卡夫卡的朋友、親戚和熟人對他的回憶,這些文字時而令人驚訝,時而相互矛盾,但共同構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畫面。本書試圖通過卡夫卡親友的視角來揭示這位神秘作家的真實面貌。本書主編漢斯-格爾德·科赫精心挑選了那些能夠反映卡夫卡個性和真實生活的文章,同時排除了那些撰寫者過于自我中心或與事實不符的記述。本書的特色在于,它不僅僅是對卡夫卡生平的再現,更是對他人格的探索。通過這些文章,讀者可以窺見卡夫卡的內心世界,以及他與周圍人的復雜關系。
與其他絕大多數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傳記不同,本書作者卡羅琳·韋伯獨辟蹊徑,從服裝政治的角度,追溯了瑪麗從14歲踏上法國國土直至38歲被革命者處決的人生歷程,同時也從這個獨特視角重述了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背景及過程。在作者看來,基于王室子嗣傳承、法國上下對奧地利的懷疑、法國內部政治斗爭等原因,瑪麗孤獨無助。正式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服裝、頭飾、珠寶這些代表時尚的“外在”成為瑪麗顯示甚至是據此抓住權力的象征。因此,她不僅引領了當時法國的時尚,而且沖擊了當時法國乃至歐洲在服飾乃至禮儀上的保守落后。但是
本書對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做出了集體考察,主要論述了9位重要的史學家,包括:喬治·魯德、羅德尼·希爾頓、克里斯托弗·希爾、約翰·薩維爾、霍布斯鮑姆、維克托·基爾南、多蘿西·湯普森、愛德華·湯普森和拉斐爾·塞繆爾。我們對他們的生平和重要著作、主要的史學思想甚至理論方法做出了探究,不但關注他們的史學理論和實踐,也重視他們的現實社會關懷。最后,就他們作為一個群體的集體史學貢獻進行了總結和評價,同時也探討了他們的史學思想和實踐對中國史學研究的意義。
這是一本關于古希臘偉大詩人荷馬的傳記。荷馬的神話故事《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被廣泛認為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兩部作品。然而,它們的作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仍然是一個謎。在公元前6世紀,荷馬已經成為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今天仍存在爭議他是否真實存在。在這本非常簡短的介紹中,芭芭拉·格拉齊奧西考慮了荷馬著名作品及其對讀者產生的影響。她展示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如何從跨越兩千多年歷史傳統中獲益,在公元前三、二世紀時期亞歷山大圖書館里的古代學者撰寫了一些關于荷馬史詩注釋的第一批評論。這
這是一本關于人類歷史上重要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傳記!稇馉幣c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兩部小說。他們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被譽為現代戰爭故事之父,心理散文的創新者,以及用小說揭示愛與死之謎的天才。在 1910 年去世時,托爾斯泰既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對犯下、孕育或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公正和暴力的制度進行無情批評的人而聞名于世。然而,在文學評論家和競爭作家中,貶低托爾斯泰的“思想”,贊揚他的“藝術”,卻成了家常便飯。在這本導讀中,作者麗莎·納普 (Liza
尼古拉斯·哥白尼為現代科學奠定了基石,他提出的日心說理論顛覆了過去1500多年來公認的地心說,這一突破性成就為后人理解天體運行奠定了基本框架。哥白尼的重要著作《天體運行論》闡了明日心說的原理,盡管這一理論在當時難以被廣大人士接受,但它為天文學奠定了新的范式。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這通識傳記中,美國天文學家歐文·金格里奇以細致入微的史料研究,將哥白尼置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那個政治、宗教和科技快速變革的歷史背景下進行闡釋。金格里奇指出,當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不僅促進了信息傳播,也推動了馬丁·路
在這本導讀中,作者比庫·帕雷赫簡要介紹了甘地的生平和思想,概述了甘地的主要哲學見解和思想的局限性。帕雷赫以印地語大量閱讀甘地的著作,而大多數評論家很少或根本沒有接觸到甘地的這類著作。帕雷赫著眼于甘地的宇宙中心人類學,他對政治的精神觀點,以及他的壓迫、非暴力行動和積極公民的理論。他還認為,甘地的原則的成功是如何受到他缺乏關于邪惡、國家和權力的連貫理論的限制的。甘地認為人是苦行僧的觀點不允許文化、藝術或知識的表達。此外,他對現代文明充滿敵意,無法欣賞其復雜的辯證法,也無法提供有意義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