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著名詩人、劇作家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迦的訪談錄,收入了從1927年至1936年他人生中三十篇重要訪談。在這些訪談中,洛爾迦談論他的詩歌和戲劇,他的創(chuàng)作計劃;談論童年和鄉(xiāng)村,談論日常生活、與朋友的情誼;談論旅行見聞,談論城市;談論他對民族和世界的理解;談論他的社會承諾和參與,談論藝術家使命……
訪談鋪陳出一段不同于傳記敘事的生平不連續(xù)的、有時矛盾的、有所遮蔽的、包含著嘗試與反悔的敘事。這些片段,伴隨著詩人的聲音,組
人人都知道披頭士樂隊(1960—1970)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流行樂隊,他們是20世紀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核心,他們的歌曲改變了音樂世界。但或許鮮為人知的是,披頭士樂隊在全世界舉辦了1400多場音樂會;超過4億觀眾觀看了他們的《你只需要的只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電視直播節(jié)目;他們是第一個在專輯中附加所有歌詞的樂隊。 “50個標簽致敬大師叢書”之《披頭士傳》用快照的方式為我們呈現(xiàn)這個偉大樂隊成員的生活、工作和成就,將一系列無可反駁的事實和數(shù)字轉換成信息圖表,推
在革命的歷史舞臺上,拉法耶特侯爵從來不是配角。身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的領袖,拉法耶特在50多年間輾轉于大西洋兩岸,為自由、權利和平等而戰(zhàn)。從滿腔熱血的青年到從容謹慎的老人,雖幾經(jīng)沉浮,但他一直是新大陸和舊大陸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既如此,一部多么厚重的作品才能說盡如此豐富多彩的一生? 在此前絕大多數(shù)相關傳記中,拉法耶特侯爵的一生被自然而然地分割成青年和老年、新大陸和舊大陸革命等階段,而每部作品只局限于其中某個時期。美國歷史學家、著名播客主持人麥克·鄧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遍覽拉法耶特本人及相關
威廉·馮·洪堡(1767-1853)和亞歷山大·馮·洪堡(1769-1859),18-19世紀之交的兩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同時為啟蒙運動后期、德國古典主義和理想主義的代表人物。 作者在研究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將兄弟倆生活中各個重要的階段與歷史事件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向讀者平行地描繪了兄弟倆的生活,尤其是他們多元化的交際、友誼、旅行和通信等。其中,作者強調了兄弟倆與歌德、席勒的交往以及兄弟倆對歌德和席勒產生的影響,改變了人們談到德國古典主義整體觀的時候只想到歌德、席勒的刻板印象。
1886年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獲得了世界上第一輛“燃氣發(fā)動機驅動的車輛”專利權,這一天被視為汽車的“生日”,本茨也被后世尊稱為“汽車之父”。人類由此開始擺脫畜力、機械牽引力和軌道的束縛,進入自由移動的新時代。如今,汽車已成為現(xiàn)代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是卡爾·本茨于耄耋之年親筆撰寫的自傳,德文版出版于1925年;既是他對自己人生旅程的精彩回顧,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現(xiàn)代汽車發(fā)展史。在本書中,本茨娓娓敘述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求學經(jīng)歷、興趣愛
她曾被“世界”拒絕了兩次,一次是作為妻子,一次是作為作家。 BBC評選“100部最偉大的英國小說”榜首之作為喬治·愛略特的《米德爾馬契》! 1854年7月20日,34歲的瑪麗安·埃文斯選擇與還未離婚的喬治·劉易斯私奔到了魏瑪,相伴20多年的生活里,作為“劉易斯夫人”的她聲名狼藉;作為作家,她則隱姓埋名變成了喬治·愛略特,即使是得到狄更斯的贊美,也不敢承認身份。但正是這個被唾棄之人,寫出了轟動一時的《亞當·比德》和《米德爾馬契》。不過,名聲越大,人們就對她私事的丑聞細節(jié)越津津樂道……從少女時代直
1819年,世界是一個與現(xiàn)在大不相同的地方。歐洲的許多君主國將在未來幾十年里面臨革命的威脅。在英國,整整一代的王室成員不顧民眾意愿而恣意妄為,共和主義情緒不斷增強。工業(yè)革命興起,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數(shù)量達到頂峰。在一個女性通常無權無勢的世界里,在一個變革風起云涌的世紀里,維多利亞憑借自己果決的手腕持續(xù)統(tǒng)治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維多利亞出生時,她在王位繼承順序上排第5位,是一個被人推著承擔起非凡角色的平凡女性。少女時代,她曾經(jīng)反抗母親的擺布,磨練出堅強的意志。作為一名少年女王,她匆忙登上王位,珍惜王
17歲時,阿爾貝·加繆就讀于阿爾及爾中學哲學班,讓·格勒尼耶是他的老師。他們就此結下一段永恒的友誼。加繆常常把格勒尼耶對自己思想和寫作風格的影響掛在嘴邊。
讓·格勒尼耶眼下所寫的這本書,既不是加繆的傳記,也不是對他作品的評論,而是一連串純然私人的回憶、一份有意謹慎卻又不失細致的證言。格勒尼耶談及困擾加繆的問題,政治、宗教、阿爾及利亞、文學創(chuàng)作等。
在這一連串回憶中,徐徐展開一幅人像,其中真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偉大的德國詩人、戲劇家、美學家。席勒的早期創(chuàng)作充滿熾烈激情和抗爭精神,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杰出代表。隨后席勒和歌德互相砥礪,將德國古典文學推向頂峰。席勒的作品歌頌人的自由和尊嚴,貫穿著昂揚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在世界文學史和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卡萊爾一向致力于在英國譯介德語文學,本書即是他的力作,也是他與歌德友誼的結晶。本書分席勒的青年時期、曼海姆時期、耶拿時期三部分,以懇切、生動的筆調講述了席勒短暫而輝煌的一生,高度評價了席勒在文學史上的偉大成就。
卡夫卡與自己的根、家庭、周圍環(huán)境,主要是與自己的身體疏遠了,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學語言卡夫卡式的語言。他可以躲在作品背后,把自己變成一只蟑螂、一只猿、一條狗、一只鼴鼠或一個馬戲團藝術家,在仰慕的人群面前餓死……
我和猶太人有什么共同之處?我甚至和自己都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沒有什么表達,能比這句話更好地表達弗蘭茲卡夫卡的精髓,朋友們形容,他是住在玻璃墻后面的人。卡夫卡是按照偉大的意第緒講故事者的傳統(tǒng)寫作的,其作品充滿歡笑,也帶有自卑色彩的奇異幻想。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