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知名詩人劉春的最新詩歌集,收錄了近年創作和發表的短詩160余首。主要內容包括:另一場雨、命運協奏曲、低音區,共三輯。具體內容包括:《與自己書》《孤城》《尋常事》《清平樂》《歸去來》《小院》《幸福感》等。
《中國語言學》由郭錫良、魯國堯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集刊,已出版了九輯。第十輯共收錄論文13篇,包括語法論文5篇,音韻論文3篇,詞匯文字論文5篇,均為各領域的最新成果。另有譯文1篇,筆談2篇,轉載文3篇。為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本期新增“王力學派研究”欄目,收入華學誠《談談王力學派及其研究》等論文3篇,對王力學派研究的成果與出色個案進行總結,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展望。
平南話指廣西平南縣通用的粵方言。平南話處在粵、客、閩三種漢語方言共存的區域。目前粵方言是平南縣的主要語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呈島狀分布或交叉融合分布。本書采用共時與歷時相結合的視角,將平南話的音系分別與廣州話的音系、中古音系進行了比較,以探究平南話音系的特點,并對平南話連讀變調的特點、精組字聲母和韻母的特點、送氣分調、小稱特點、狀態形容詞等專題進行了研究。附錄平南話的同音字匯和分類詞表。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南寧(心圩)平話語音系統、與北京音和中古音的比較、語音演變的特點;分類詞匯;代詞、副詞、介詞、結構助詞、體貌助詞等常見詞類,以及遭受句、比較句、疑問句、否定句等常見句式的描寫分析。從中可以看出南寧平話形成發展過程中古漢語特點的留存,以及與當地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官話、粵語等漢語方言接觸的創新演變。
該書研究與大多數傳統語法著作的不同之處在于所采取的研究范式:不像傳統那樣由建立語法概念開始(通常是以印歐語為基礎),再將其與韻律單位匹配;而是先從韻律角度劃分出會話單位,進而尋找韻律與語法的關聯,然后將韻律和語法重合的反復出現的單位作為切入點來尋找語法的基本單位。本書所認為的基本韻律單位是語調單位(Intonation Unit, IU)。它是指在一個連貫的語調型內發出的一個自然語言序列。依據語調單位的定義,作者對語料進行了細致地轉寫,并用來考察如下三方面問題:(1)什么語法單位傾向與
《小學集注》,又稱《小學句讀》,南宋朱熹、劉清之編撰,明陳選集注。 中國教育從上古就有小、大學之分,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是先秦以來中國儒學教育的基本制度。小學又稱蒙學,即啟蒙、蒙養之學的意思。上古的小學教育教材本包括大量倫理道德和修身養正等方面的內容,卻因時代的變遷已久失其傳。唐以前的小學教育教材以識字字書為主,包含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到了宋代,隨著大、小學分級教育及官、私立各類小學的日趨普及,恢復上古以儒家思想倫理為重要特色的小學教育教材體系成為有識者的共識。 朱熹有感于上古小學教育教
本書是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合集,書稿論文經過導師推薦、編委評議等多輪修改審定。本書由楊金才教授主編,精選外國文學方向的學術論文30篇,涵蓋英語、法語、日語、德語、俄語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的論文,這些文章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材料翔實,語言通順流暢,寫作嚴謹,體例規范,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較好地代表了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培養的優秀水平,適合外國文學專業師生、研究者及愛好者閱讀參考。
本書對山西方言語法的突出特點進行了專題研究,內容涉及詞法、詞類、句法、語用。從全省方言語法特點到省內某一方言片、某一方言點語法特點,再到對山西方言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涵蓋了山西方言語法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國語言資源集·河南》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河南漢語方言調查”系列專項調查任務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涵蓋了河南省境內中原官話和晉語兩大方言區的33個方言點的語音、詞匯、語法和口頭文化調查材料。本成果共分為四卷,包括語音卷、詞匯卷、語法卷和口頭文化卷。 本書為語音卷,包括33個調查點的語音系統、各種音變和1000個字的字音對照表,以期為河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漢語方言語音比較研究以及河南語言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益的參考。
完整復刻了此篇論文從選題到文獻閱讀、觀點提煉、提綱生成再到文本寫作的全過程。書中師生對話不僅演繹了真實論文寫作教學場景,也通過對三位學生困惑的解答與錯誤的修正,展示了論文寫作常見誤區與糾正方法。 本書共分為九章、兩個附錄,共12萬字,后期擬插入課堂筆記、重點提示文本框與本書作者的手繪插圖。 本書較之于市面同類書籍的特點在于:其一,以一篇論文寫作的真實全過程記錄為基礎,實例導向明顯。讀者如有意愿亦可以此為題進行同步練習。其二,有別于其他論文寫作書籍的說明書或教科書式布局,本書全程采用對話體、模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