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在江南社會的形成與拓展是黨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但是目前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仍較多集中于紅色景點的形成、黨史人物的革命事跡以及紅色文化的國際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探討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紅色文化通過上海這一五四運動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會傳播的過程。在這一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種發行量極高、傳播范圍極廣、接受面極寬的報刊。此外,紅色文化在江南社會的形塑并非單純地、被動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運動中心區域的輻射,其亦有主動選擇以及自我生發的過程,二者是雙向互動,互相形塑的過程。因此,為
《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報刊研究》在大量縮微膠片和相關史料基礎上,對民國時期內蒙古報刊歷史進行全面梳理,對主要報刊進行詳細分析,對報刊與當時社會互動關系進行深入探討。該書以《綏遠民國日報》《綏遠日報》《包頭日報》《內蒙自治報》《內蒙古日報》等報刊為重點,從稿件內容、版面安排、廣告發行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探索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新聞業的發展脈絡;同時,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多個維度研究報刊的辦報(刊)宗旨、創辦主體、傳播內容、經費來源、發行渠道和傳播效果,將報刊嵌入到時代背景和社會情境
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信息革命對人的認識活動造成了深刻而全面的影響,也正在為認識論研究開辟新走向、帶入新范式、提供新動力。本書就信息革命對認識論的新挑戰和提出的新問題加以了多維梳理和回應,從認識論的經典視野和知識論的主要論域探析當代認識活動的若干新特征,包括認識對象的技術顯現、認識來源的網絡獲取和認識過程的人機分工、認識方式的算法分型等十個方面,并深入分析由此帶來的技術顯現的實在性、經驗的技術性生成和基于腦機接口的知行合一等認識論研究新拓展,從而借助信息革命的強大驅動,基于人工智能
《重構知識:在線知識傳播的疆域、結構與機制》旨在探究社會化媒體知識分享平臺的知識分享行為規律、知識疆域結構特征、知識構建的動力機制以及知識普惠的技術實現。依托于當前人文社會科學“新文科”建設總體要求,本書基于傳播學理論視野,利用信息科學計算技術,結合復雜網絡分析框架,致力于解決當前傳播學現實問題。具體而言,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知識傳播,提高知識傳播效率,推進知識普惠,探究信息技術能夠惠及廣泛社會群體的可能性與可行方案。 本書適合計算社會科學領域、計算傳播學領域,以及
本書就電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實踐展開全面論述。從電子信息的基礎認知入手,對計算機網絡、現代通信技術及信號與信息處理技術原理、網絡安全、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無線網絡的安全與網絡設備安全、新時期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等方面展開敘述。
文學對人的影響不僅以詩詞歌賦、成語典故等形式直接體現在當代人的文筆上,而且文學在長久發展中積累的創作意識能夠直接轉化為當代人在各種媒介創作中的創作能力,這是本書?第二部分著力分析的內容!度襟w時代的文學氣質》的第三、第四部分就在分析文學經驗有限的人該用怎樣的視角看待文學,從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讓文學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也理解媒介與傳播的意義。 《全媒體時代的文學氣質》共29節,每節以文學作品為例,探討如何在當代創作中借鑒傳統文學經驗,如何在視聽形象塑造中靈活運用文學
在產品多樣、競爭加劇、流量稀缺、消費者追求**體驗、企業追求成本與效益平衡的當下,如何做好從服務客戶到經營客戶的所有工作,是每位經營者都在考慮的問題。《全媒體運營師(第2版)》共 10章,主要內容包括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服務機遇、社會化營銷、流量生態建設、基于流量經營的個人品牌打造、短視頻運營概述與實操要點、直播運營、社群運營及搭建、從品牌到產品的四維營銷管理、全媒體社交化客戶關系管理、全媒體服務營銷管理體系等。本書可助力傳統客服行業做好轉型工作,幫助線下企業利用私域流量做好服務工作,旨在引導企業在
傳統媒體的網絡化、數字化與全媒體運營尚處于不斷探索與嘗試的階段,傳統的廣告業務則不斷被新興媒體侵襲與蠶食,致使傳統報媒廣告客戶流失,用戶規模不斷萎縮,廣告收入逐年下降。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信息消費方式呈現出移動化、社交化與碎片化的趨勢,而傳統媒體尚不具備追蹤用戶消費習慣并深度挖掘用戶數據的能力,故此也不能提供滿足不同網絡用戶需求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產品,也缺少用戶能夠快速進入網絡的“入口”以及能夠綁定用戶并提升用戶忠誠度的核心產品,這些因素都直接或間接的促使傳統報媒在不斷走向衰退與消亡。本
當今世界,伴隨著高歌猛進的技術迭代與社會連接,數字、人文與傳播的交相輝映愈來愈顯現出“越是技術的,也越是人文的”這一時代總體特征。技術化社會讓我們越來越接近自然的本質,然而自然的面紗卻始終搖曳生姿、模糊不清地漂浮在人們的認識中,也就是說,技術可以自然化,但自然永遠不可能技術化。將技術作為工具的研究思路往往會讓人以及社會向著物化與異化的方向發展,也正是技術工具論所導致的種種生存危機,揭示了技術終將與人類存在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命運。數字、人文與傳播彰顯出交談、共情以及交往共同體的日常生活化,作為日
本書既可作為一本新聞通訊寫作之入門指南, 同時也具備對新聞通訊傳媒更深入的探討與思考, 可滿足不同層面讀者的需要。書稿共九講, 內容包括了解新聞與報道、記者與采訪對象、新聞采訪的工作流程、記者的訪問、記者的觀察等, 始終貫穿新聞職業的本質特征與要求, 突出新聞采訪報道的當下性。既是作者的工作體會和經驗總結, 更是新聞寫作應遵循的規律, 對于新聞行業從業者, 特別是年輕新秀頗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