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一封前世的信》收錄了張曉風關于歷史哲思、生活小品、風物人情等多個方面的散文。此書分為四輯,分別都跟“時間”有關。第一輯是“替古人擔憂”收錄了有古意的文章,展現歷史風貌與詩情畫意。第二輯是“有個叫‘時間’的家伙走過”收錄了種種風物,體現了時間變化中風物的多情以及哲思。第三輯是“會過日子的女人”收錄了各種各樣關于女子與日子的文章。第四輯是“不知道他回去了沒有”收錄了種種關于“回去”的文章,包括老兵、逝去的人等等。充分體現了張曉風散文的暖心與多樣性,不乏幽默言辭,也充滿生活中平凡的感動。<
《呼蘭河傳/大家經典》中有幾個具有典型的人物,如“老祖父”“有二伯”“馮歪嘴子”等。“有二伯”和魯迅筆下的“阿Q”有異曲同工之妙,閱讀時可以比較他們的異同。作者用兒童的視角來描寫呼蘭河的風土人情、生活瑣事以及自己的童年往事,我們要學習這種不同角度的寫作方法。 在蕭紅的筆下“呼蘭河城”并不繁華,但在單調中卻蘊含著生機,也有著一絲絲的悲涼。在那兒有東二街的“大泥坑”,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有勤懇老實的馮歪嘴子,有“我”跟著祖父學唐詩、學下地的快樂而寂寞的童年,有因呼蘭河人太相信迷信而造成
本書是國內首部直面當代庸俗刊物的長篇小說,是一部題材獨特、活色生香的職場內幕劇。主人公宋奕平跳槽到*《時報文匯》半月刊擔任副總編,他懷著積極的文化理想,想把雜志做成有內涵、有品位、有深度的文化刊物。月刊社長兼總編胡暢辦刊的目的是赤裸裸地發財,挖空心思找市場賣點,聲稱把刊物發行量做到百萬。改版月刊,把上半月刊的內容定位為搜集奇聞怪事、另類論點、低級娛樂等;把下半月刊定位為做隱私情、畸情、荒唐情等,用*娛樂化以廣招睞,立志做所謂的天下*開心版、天下*情感版刊物。胡總的市場化理念與宋奕平的職場理
2012年全國28所高等院校正式被批準新設專業"網絡與新媒體",而這一專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的系列專業教材,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系統的有關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合適教材,"全國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規劃教材"系列正是順應這一形勢需要推出的。 這套教材是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沈陽體育學院、貴州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等28所高校的50多位高校專家編寫,內容囊括了14門主干課程和11門選修
在不同的地方遇見的不同的人,他們各不相同的人性閃爍,在那個與你交錯的瞬間,改變、點化、充盈著你的人生。 《閱讀與旅行:身體和靈魂詩意地棲居》通過一文、一圖(插畫)、一彩色經典photo;文末附延伸導讀,10萬文字,50幅插畫,50幅彩色經典photo,將閱讀與旅行有機結合起來。
選題收錄了余光中膾炙人口的散文名作近四十篇,如《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聽聽那冷雨》等名篇名作,呈現了作者半個多世紀的求索之路與鄉愁。書中既有回憶故鄉風物與人情的感人之作,也有游歷歐美時期對西方文化及自然遺跡的記游之作,反映了余光中這位學貫中西的“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在散文上的多面性。既有關于歐美多年的思考和體悟,又有傳承傳統文化的懷鄉與幽思,也有灑脫和幽默的性情的自然流露。呈現了他融詩人、作家、翻譯家為一體的獨特風貌。
本書《城南舊事》收錄了其代表作《城南舊事》作為第一輯,并收錄其他具有代表性質的文章三輯。其中第二輯“母親的秘密”里包括了一些關于家庭生活的小文,故事性強。第三輯“北平漫筆”則有不少作者的回憶性文章,是《城南舊事》的一種延伸。第四輯“臺灣民俗雜輯”則將“舊事”擴大到臺灣,將不少臺灣當地的故事或者風物文章放在一起。第五輯“隔著竹簾兒看見她”則是將其寫人的文章作為一輯。文章內容多樣,將種種“舊事”集合起來,呈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時空的風貌。
筆者追隨散文, 學步于散文, 企盼走進這芬芳醇香的散文園地, 領略散文的真諦, 感受散文的清麗, 并以此作為本散文集的代序。內容包括: 寄情山水名勝 ; 叩問靈魂 ; 激濁揚清 ; 品味人生 ; 人間萬象等。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真可謂是“情不情”,對萬物皆懷有深深敬畏與愛意,并常懷悲憫。特別是林先生散文中的花朵意象,常常帶著不同的意味,平實中充滿感動,生活中禪意橫生。故本書從“喜悅的香”這種充滿生活趣味和禪意的書名入手,將林清玄散文以往帶有香氣或者靈魂香氣的文章放在一起,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輯名為“生平一瓣香”,此小輯收入了關于少年往事、親情的文章,是作者在回憶少年往事的時候,引用花等植物作為意象的文章。第二輯 名為“芳香百里馨”,收入了各種關于花朵的感悟文章,讓讀者感受生活如花,百味雜陳之美。第三
從漢口南面漢川縣姬家河邊鄉下走出來的幾個青年,有加入到中國鐵路建設中的,有投身軍界而成為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有獻身教育成為教育家的,也有參加了共產黨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的……。他們坎坷的一生,被歷史的潮流裹挾著,以不同的方式與聚變中的國家和民族共同承擔著災難和輝煌。鐵路世家姬家百年的傳奇和對鐵路堅定不移的傳承和堅守,更是展現了中國鐵路人的個性與風范。同時,也記錄了武漢這個中國鐵路重鎮的歷史、地理、文化和民俗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