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四個部分:1.傳統美學誤區的走出。主要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現實思維方式對傳統美學“美本質問題”從思維方式、產生過程、哲學基礎、現實依據等不同維度進行反思與批判,科學認識其存在的弊端、對美學發展的危害以及擺脫其影響的路徑。2.現代美學理論體系建構。主要包括美學基本問題、研究目的、對象、方法的現代轉換;在現代神經生理學、心理學等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揭示審美想象發生的機理和基本規律;美學基本理論與部門美學理論的劃分及關系。3.部門美
本書收錄的論文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是關于郭因綠色美學思想研究; 二是關于郭因綠色美學應用研究; 三是關于郭因其人其文研究。
本書精選金雅三十多年來研究中國美學的論文40余篇。其中上編主要為美學基礎理論研究,下編主要是對中國現代美學資源的發掘和精神提煉。該著聚焦中華美學的民族特點特質和理論精神風貌,主要通過對中國現代美學典范資源的掘發和民族美學理論精神的發現,創新性地闡析、研討、提煉、建構中華美學的民族話語、民族學理、民族意趣、民族精神。其中多篇論文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文學評論》等刊發和全文轉載(摘)。
本書系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的結項成果,主要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本土化狀況進行整理與研究,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全面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本土化的發展歷程及線索,認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本土化既是基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內在需要而對國外理論的批判吸收,也與中國文學及文化理論思潮的“文學本體論轉向”“現代及后現代話語轉向”等密切關聯,更與中國文藝理論從“重新回歸自身”到“自主發展”的全過程相伴隨;二是全面考察本土化進程中的核心理論及關鍵詞,重點從“符號形式論”“符號結構論”
本書主要圍繞當前文化研究的前沿問題, 對文化研究相關的理論以及當代審美文化現象等進行闡釋。上編主要從歷史和現實角度對文化研究產生的歷史及當前面臨的困境等問題進行深入闡發, 同時與斯圖亞特·霍爾訪談更是鮮活地展現了文化研究的過去和現在的境況。中編主要對斯圖亞特·霍爾、雷蒙·威廉斯等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論和思想進行辨析。下編主要對當前社會政治熱門話題、好萊塢電影和美劇。
本書針對美學研究對象的不實在性以及審美活動本身的復雜性、動態性等特征,從“美的存在”這一問題入手,探討審美現象發生的信息過程和審美活動的心理信息機制。結合信息形態的演進和信息思維方法,對審美過程的復雜性、審美系統和審美心理展開具體闡釋。本書指出,審美發生過程中,從審美感知、審美表象形成到審美記憶、審美情感的產生,再到審美想象、審美意象的生成,始終伴隨著審美信息的顯現、凝結、再造和創生。
本書選取10位網絡文學研究專家批評家,他們分別是:網絡文學研究的奠基者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研究的開拓者黃鳴奮、網絡文學研究的堅守著陳定家、網絡文學的文藝立法者單小曦、網絡文學研究的捍衛者周志雄、網絡文學研究的建構者馬季、網絡文學研究的繪圖者邵燕君、網絡文學研究的實操者夏烈、網絡文學研究的同步者許苗苗、網絡文學研究的堅守者肖驚鴻。他們既是網絡文學的愛好者、推動者,更是網絡文學的引領者。這10大批評家,以多維的視角與方式,考察網絡文字的演變,辨析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異質的區別特征,建構網絡文學批評范式與
本書分為三編,共10章,從美學史、文論、美學原理研究三個方面呈現蔣孔陽的美學思想。學術思想:蔣孔陽美學是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美學問題的典范,弘揚蔣孔陽旗幟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具有戰略意義。學術創見:第一次系統梳理蔣孔陽的文藝理論研究方法論(第四章);第一次系統梳理蔣孔陽的形象思維論(第五章);第一次從解決 “詩與哲學之爭”的角度審視蔣孔陽對文藝之“真”的論述(第六章);第一次系統梳理蔣孔陽的審美情感論(第八章);第一次系統梳理蔣孔陽的審美功利論(第九章)。其余各章,雖已有學
近年來,運用進化論和神經科學分析藝術的研究呈現出一股頗具影響的學術浪潮。這引發了關于藝術、文化與生物科學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問題,以及我們在將科學方法應用于藝術品闡釋的過程中獲得了什么。在這本富有洞見的著作中,馬修·蘭普利通過探索達爾文主義、神經科學和藝術史相互交叉的關鍵領域來設法解決這些問題。采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藝術,產生了關于藝術起源、審美經驗基礎以及藝術和人文研究的本質的新穎而富有挑戰性的觀點。蘭普利的研究探討了藝術進化的各種模型,審美反應的理論和發展,以及關于創意作品背后的大腦加
現代性危機的一個核心是失去“心”,也可以說這是以失心為基礎的意味(意韻、韻味)整體消失的危機。中國思想傳統的核心是以本心為基礎的“存心”“養心”“修心”“明心”。中國傳統思想邏輯鏈條潛在而清晰:人道的最終精神依據在天,而寬泛之天的最終依據在于天道,天道之集中化內在化表達是天心,這是天之為天的本體核心,而其內化于人心即人之本心,這是人之為人的主體核心。本心是敞開性的心,是與天心貫通的能夠顯露人之深邃聲音(意愿)的心。天道—天心原型言說是人之存在意味的基礎。所謂審美(美)是有形式的意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