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散文作品集,收錄了作者薛超創作的數十篇散文作品。書稿分為“山湖履痕”“心念以往”“世漪記微”三輯,“山湖履痕”包括《青海湖情思》《漂流在剡溪》等數篇,或借采訪采風,或特意訪山問水,著力描繪奇妙壯麗的山湖景物,展現多姿多彩的原生美;“心念以往”包括《詩稿上留下的記憶》《綠葉脈脈皆是情》等多篇作品,這一部分作品以追憶的方式描寫母親、父親、女兒、姥姥、舅舅等親人;“世漪記微”包括《故鄉的鼓聲》《鄉野草果淳》等數篇,采用客觀紀實的方法,寫故鄉,寫草芥,寫生澀,寫成長,寫美好,寫塵世的
《第五季節》是一部講述新時代農村青年劉夏知堅強地與命運抗爭,最終實現夢想的長篇勵志小說。未能進入大學的農村青年劉夏知,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身進城打拼。劉夏知在經過努力奮斗后事業上小有成就,可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原本逐漸向好的家庭與事業面臨困境。在經歷一夜破產后的他,痛定思痛,回歸本心,憑借智慧、勤奮走出困境,讓家庭與事業重新回到正軌。作品展現了新時代新青年對美好生活向往,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本書以20世紀初從中國水利水電大學畢業的學生余瑋來到西部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工作的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他在事業上的追求,在家庭中的付出,展現了他對于理想的堅守。小說塑造了水利水電勘測工作者的群像,展現了21世紀初新一代大學生立足邊疆、建設邊疆的風貌,同時描繪了古絲綢之路上的風土人情——千年村落里布谷鳥翅膀上的花、玄奘取經路上的石頭城、天邊的慕士塔格峰、帕米爾高原上的大巴扎等,語言流暢,情節生動,具有文學性和可讀性。
本書講述三個出身不同、性格各異的熱血青年,上了不同的大學,有著不同的人生規劃,卻由于內心的熱愛而相會于職業技能大賽的賽場,演繹出一段激情澎湃、有笑有淚的青春大戲,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闡釋了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小說中趙青禾和慕容楓為代表的新時代的弄潮兒們讓工匠精神成為了年輕人向往的精神追求,用高超的技術譜寫新時代的中國夢。
本書聚焦當下都市人群的浮躁生活,對三位生活事業皆有瑕疵的中年男性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描寫。故事主人公是離了婚卻沒有離家的老何、想離婚卻一直沒有離婚的老徐、不想離婚卻不得不選擇離婚的老莫,他們三人互為多年老友,事業發展順利,可是各自的感情狀態卻越來越糟糕。于是他們三人相互幫助,終于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生活。三人漸漸發現新生活并不如意,拼命想回到過去,但已無挽回可能,慢慢地,三人開始懂得珍惜現有生活的道理。
本書講述了主人公天擇和好友李力鋒、劉靜涵經歷的冒險故事。小說中三人經歷了鯡魚罐頭“爆炸”事件、古堡探秘之旅,終于發現了密碼所指向的寶藏山秘境入口并進入秘境。在秘境的世界中,三人精誠團結,挫敗了敵人的陰謀,解除了明多拉的詛咒并保護了現實世界中的家鄉。
本書以時間為順序,收錄了作者二十多年來創作的一百多首現代詩作品,如《故鄉的那扇門一直開著》《清晨讀我們的名字深圳給全世界聽》《替歲月畫上一筆》等,有對過往生活的追憶,又有對山河勝景的歌頌,有對親情友情的感悟,又有對世事萬象的思索,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溫暖的情懷,展現了較為深厚的詩歌創作功底。
本書講述一九三七年上海淪陷后,日軍開始瘋狂地向皖南蕪湖城進軍,城內共產黨不同戰線上的三名黨員擔負起保護難民渡江撤離的緊急任務。共產黨的三名黨員、幾個留守的國軍士兵和一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共同組建了一支特殊的難民救援隊,他們不怕流血犧牲,拋開一切個人恩怨,全力掩護難民過江。在日軍封城前的最后一日,難民救援隊在江邊與日軍一支小分隊斗智斗勇,頑強狙擊了日軍進攻,順利掩護了難民過江。小說表現了共產黨員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為抗日背景下的中華民族譜寫出一曲不朽之歌,也是一曲展現中華兒女熱血
本書稿系安徽省作家協會扶持項目,由安徽省作家協會主編,收錄了安徽省首批優秀青年文藝工作者“551”計劃入選的小說、散文、詩歌作品。“551”是安徽省文聯為進一步加強青年文藝人才培養,激發廣大青年文藝人才創新創造,從2020年開始實施的安徽省優秀青年文藝工作者選拔培養計劃。書稿精選“551”計劃人才部分已發表作品推出專輯,如陳巨飛的《銅鎖》、許諾晨的《完美一跳》、許冬林的《蓮》、許含章的《白露生》、張揚的《茶無言》等,充分展示了10位文學英才的創作成果,有利于擴大“文學皖軍”的影響力。<
本書呈現了一個普通人在浮浮沉沉的生活里的所有心緒,一種與宏大敘事相對應的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作者身體力行地告訴讀者如何找到自己心中真正想要,如何不卷不躺把自己的生活過好,找到讓自己舒服和自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