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有關現代都市題材的懸疑短篇小說合集,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一些社會上被人們忽略掉的邊緣人群和他們的生活,并附有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有懸疑的閱讀體驗,又有現實的人文關懷。小說從開篇到結束,劇情完整,情節豐富,每個短篇都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文風樸實但富有哲理,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社會教育意義。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我黨建立和鞏固東北戰略后方根據地的場景,全景展示了北滿解放區建政剿匪、擁軍支前等重點工作,生動地刻畫了鄭天牧、盧忠、路雪峰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這是對白山黑水間動人心魄的革命歷史的弘揚和緬懷。打開篇章,北大荒特有的物候與風土人情即刻如詩如畫般鋪展在讀者的眼前,隨著故事的深入展開,那個年代的人們的生存狀態逐漸地被我們所了解。小說植根黑土地,用濃重的筆墨對關東地區歷史文化尤其是佳木斯地區的風土人情、特色方言等進行了展示,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莽莽蒼蒼的大平原、奔
本書以虛構的形式,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的革命志士傅秀山。小說以生活邏輯順序記述,以心理邏輯編排順序,從主人公出生、求學、學武再到參加革命幾個環節層層推進;以平實的筆法,描寫主人公在抗戰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勇于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戰斗的故事,表現出了主人公勇敢無畏、不怕犧牲,不顧個人利益,將祖國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無私精神。
本書稿包括三章內容:第一章什么是詩歌——本體論,介紹了詩歌的基本概念、詩歌話語的 的意象、詩歌的情志、詩歌的形態結構、詩歌的表現技巧等。第二章怎樣閱讀詩歌——鑒 象的感知能力、增強對詩歌形式的解讀能力、努力提高審美判斷力和感性認知力。第三章怎 備、創作過程和方法。書稿在深入分析詩歌內在結構規律和功能性特征的基礎上,力求為讀
本書內容自2019年開始在網易人間連載,專欄瀏覽量百萬。作者講述了那些高墻內外溫暖人心的故事。他在獄警老吳和管教同事們口中尋找故事的線頭,在明暗閃爍的人性中反復奔波,漸漸有了這本書。書里講的是一群因為種種原因犯下錯誤的人,有義眼里鑲著來自毒梟寶石的毒販;有被丈夫家暴九年的女犯;在少管所籃球隊填補人生悔恨的少年犯…… 他們追悔莫及,帶著悔恨在管教的幫助下一心要找回從前的自己。作者筆下這些故事,展現了管教人員良好的素質和奉獻精神,也展現了丑惡、美好、真實的人性。故事是寫給所有人的——那些想
知名美食作家談正衡新作,收錄近三年二十篇新作,改寫增補近十年美食文章精華,篇篇閱讀量過百萬。 家常時蔬、鄉間野味、酒店的招牌菜、街巷的小吃攤,應有盡有。一篇篇夾帶著食材香味的美文,飄出舌尖上的江南和柴火灶里的北國,麻、辣、鮮、香、甜、糯、嫩、酥,你能想象到的口感都的這里一一呈現。 有江南水上的飲食文化,有北方歲月里媽媽的味道,口舌之欲被打撈和串聯起來,味蕾的豐盈不再是抽象的文字。
孟昭與謝長晝相識的第十年,是她遠走他鄉、事業起飛的第一年;也是他病情加重、無人攙扶便不能行走的第一年。 他入院時,遠在異國的孟昭收到一枚青檀寺的護身符,并有字條,龍飛鳳舞:“給昭昭。” 后來過去很多年,她從旁人那里得知,青檀寺不求姻緣不求財,只為愛人求平安。而外界傳聞中脾氣古怪的金融大亨謝長晝,重病時回光返照,任性得像個孩子,堅持讓人陪著,在冬夜冷風中,走完了青檀寺的一百零八級臺階。 從廣州到北京,兩座城,跨過二十余年的人生。 多年求學,孟昭埋頭前行。每一次轉身,站在原地沒變過
本書是一部以“快樂”為主題的梁實秋散文選集,集中體現梁實秋的快樂哲學。 全書按內容分為五部分: 輯一為“世相萬千,如你如我”——通過萬千世態解讀人心人性; 輯二為“行至水窮,坐看云起”——表現山水與花草樹木的美好,令人流連忘返; 輯三為“游戲人間,無往不樂”——表現生活的樂趣,讓人沉醉其中; 輯四為“雅人雅事,妙趣無窮”——表現藝術的美妙,令人回味無窮; 輯五為“生如芥子,心藏須彌”——笑看人生煩惱,體悟人生真諦,活得通透灑脫。
本書從明代詩學內在問題出發,在中國詩學整體理論視野中,展開對清代詩學的全面探討。作者提出,真偽、正變、雅俗三對基本觀念制約明清詩學的歷史進程。全書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揭示清代詩學的演變軌跡及整體特征,探究各時期詩學的理論問題與價值取向,考察各詩學流派的群體構成及理論主張,比較各派之間的承嬗關系與詩學異同,闡述重要詩學家的理論體系及獨特貢獻,對清代詩學的歷史與體系作了系統而新穎的論述。
中唐之世,文壇鼎革,政局譎詭動蕩。韓愈在“為文”與“行道”的仕宦歷程中,著意創作了一類“與異世者語”的托諷現實之作,它們往往以奇崛詭怪、委曲漫長的面貌出現。千年以降,許多學者對這類作品進行考證、闡發,雖不乏創獲,但由于時代遼遠、用事邃密,詩文旨意及相關本事難得確解,竟成學術史上的重重疑案。 本書在唐代文學史、政治史、思想史多維視閾下,以韓愈仕宦歷程為線索,針對韓愈詩文中歷來爭議頗多的重要作品進行綜合考證,發明托寓本事,揭示“修辭明道”觀念下“盡六藝之奇味”的創作機理,襯出“永貞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