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增訂版)是由作家孫衍創作的隨筆集,甫一推出,旋即成為流行,少年用一支筆,尋回生命的自信,希望的種子始終不曾干枯,熱情的動力始終不肯懈怠。作者悉心修訂,增加三分之二全新內容,故鄉風物 、軍旅生活 、民間高手、世情人心,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經濟盛行,文藝也高度商業化。一位藝術良心未泯的作家,掙扎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一面煮字療饑,一面自責懺悔,沉淪為不能自拔的酒徒……
《酒徒》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初,開香港文學現代主義之先河,被譽為中國**意識流小說,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4年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電影《2046》,2011年由香港導演黃國兆拍攝成電影《酒徒》。
《酒徒》問世以來不斷再版,本書采用的是1963年香港
野蠻、先鋒、潮濕、幻魅、蓬勃。
墜于生活塵煙的莫比烏斯環,每個人都是一座巴別塔。
鄭小驢憑借小說集同名中篇小說《南方巴赫》斬獲第八屆華語青年作家獎中篇小說主獎。本書收錄了鄭小驢最新創作的《南方巴赫》《國產輪胎》《戰地新娘》《一屋子敵人》《衡陽牌拖拉機》《火山邊緣》等九篇中短篇小說,小說以尋找為主題,立足湖南的鄉土與城市,將社會現實納入創作主題,瞄準日常生活的暗涌:成人世界的狡黠、人的隱秘欲望、小鎮青年的迷茫等方面,向讀者呈現了了少男少女的生存困境,討論了生命與死
一部《應物兄》,李洱整整寫了十三年。李洱借鑒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所有人,我們的父兄和姐妹,他們的命運都圍繞著主人公應物兄的生活而呈現。應物兄身上也由此積聚了那么多的灰塵和光芒,那么多的失敗和希望。本書各篇章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為標題,爾后或敘或議、或贊或諷,或歌或哭,從容自若地展開。各篇章之間又互相勾連,不斷被重新組合,產生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意義。它植根于傳統,實現的卻是新的詩學建構。《應物兄》的出現,標志著一代作家知識主體與技術手段的
《吳冠中散文》是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散文精選集。全書選目五十余篇,分三輯編纂。第一輯核心一個情字,是親情、師生情、愛國情的真摯記述;第二輯是作者遍游名山大川寫生時的所見與所感;第三輯是關于美術的主張與思考。吳冠中性情率真,文字有強烈的情感,有獨立的思考與堅守,是當代別具一格的散文大家。
張潔在寫作之余游走世界各地,她尤其喜歡只身一人,像個背包客,到一般人不去也不愿去的小地方。她深入到異國城市或鄉村的細部,與陌生人交談,并成為朋友,她希望尋找、發現世界和人生中被人忽略的細節和光彩的一瞬。她用筆和相機記錄下了這些旅行經歷和感悟。《流浪的老狗》就是這樣一本書,其中既有世界各地的秀麗風光、特色風物、人文歷史,更有張潔的旅行日記和生活感受。張潔愛旅行,愛流浪,相機隨身,拍拍走走,記錄了她獨自游走世界的足跡,也為喜愛她的讀者奉上美文美圖。
本書封面是張潔所作油畫;正文四
本書收入張潔創作早期的小說、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是張潔在文壇的奠基之作、成名之作,曾經轟動全國,但多年來已難得一見。包括《愛,是不能忘記的》《從森林里來的孩子》《有一個青年》《非黨群眾》《誰生活更美好》《波西米亞花瓶》《懷念關中》《我為什么寫〈沉重的翅膀〉?》《五色的海》《沒有標題的聲音》等。當年,廣大的讀者從這些作品認識了張潔,領略了她的個性鮮明的寫作風格。這些作品也是新時期中國文學不可遺忘、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四十多年后重讀這些清新質樸作品,必要而有意義。
書中還插入張潔晚
《記憶與印象》是史鐵生的第一部主題散文集。故鄉親朋、兒時玩伴、一個人、一棵樹、廟的回憶、重病之時、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比如搖滾與寫作……記憶或許是一個牢籠,印象才是開放的天空……最終還是回到地壇,那個安放心魂的地方。
史鐵生生前好友為《記憶與印象》新版本重畫了全部插圖,用色彩和形象裝點含義深長的文字,使這本小書更加可愛可讀。
史鐵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過了四十年的輪椅生涯,寫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成為當代最有
《我與地壇》是為廣大讀者精心編選的史鐵生作品集,較之此前選本,這個新選本更加精粹全面,不僅包括《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散文名篇,還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經典小說。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史鐵生優美的文筆和溫暖深沉的內心,了解他不平常的人生和寫作之路。對喜歡思考和寫作青少年讀者,更具有啟迪意義。
書中穿插史鐵生的珍貴照片,閱讀時時見其人,更有感受。
當年《我與地壇》發表的時候,有評論說,即使這一年年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只要有《我與地壇》,就是文
臺灣大學歐麗娟教授是風靡華人世界的紅樓夢公開課主講者,本系列將歐麗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講的紅樓夢公開課逐字稿整理出來,打造成更為面向大眾的以紅樓人物為中心的歐麗娟紅樓夢公開課,以此系列澤惠紅樓夢的愛好者。全書系根據歐麗娟紅樓夢公開課系列的錄音整理的第二部,主要內容包括人物論總論、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