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珠峰測高的人們最美奮斗者國測一大隊紀實》以為測量珠峰高度為主線,采取重寫與微雕的手法,記錄了國測一大隊隊員們勇闖高山大漠、世界屋脊、珠峰南極和生命禁區的英雄點滴,生動講述了幾代測繪隊員繼承優良傳統、薪火相傳、淡泊名利、赤誠奉獻的感人故事,深刻揭示了收獲、成果、榮譽都是汗水甚至是鮮血澆灌出來的最美花朵。本書作者鐘法權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空軍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政委、大校軍銜,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他以一名軍旅作家對祖國的忠誠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采用細膩獨特的創作手法,使英雄群體的感人事跡得以
本書為作者察鑒社會百態、洞悉人間萬象的結集,囊括了茶敘集、筆談集、文創集等部分。具體內容包括:漫談男女、談真愛、人與獸、畫皮、愛的閑話、美的感受等。
本書稿是一位出版戰線老兵的中短篇小說集。全書分為三個部分:鄉情、軍情、文情。鄉情主要是集中反映豫西北的湨梁村(作者虛構的一個豫西北的小村子)人和事,這些小說均圍繞湨梁村的時代變化,從一定意義上表現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中國農村的變遷;軍情部分都是記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部隊的故事,這個跟作者本身有十年的軍旅生活有關;文情應該是作者在從事文學寫作后,對文學寫作的一些個人看法,通過創作的小說人物經歷等來表達。作者以虛構筆法,用其個性化的筆調,通過筆下塑造的人物,將家國之愛、軍旅之情和筆耕之思
《重陽》是當代散文名家梁衡先生繼《覓渡》和《洗塵》之后的又一部語言優美、意味雋永的散文集。 梁先生寫散文,既有讀萬卷書的深厚積淀,也有行萬里路的細致考察!吨仃枴啡珪譃椤皦艋厝稀薄叭宋纳帧薄奥暮厶幪帯薄按笄榇罄怼薄盀樗嚍槲摹蔽鍌部分,書中有政治歷史的咀嚼,有山川風景的感懷,有人生社會的思考。情感真摯熱烈,語言流暢動人。全書體現了梁先生散文的一貫風格,說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遠中透露出一種至情至性、悲天憫人的情懷。
許杰(1901—1993)是中國現代文學重要作家、文學理論家,20世紀20年代創作《慘霧》等一批重要的鄉土題材小說,被茅盾稱為“那時候一篇杰出的作品”,結構縝密,氣魄雄壯。許杰是文學研究會成員,深刻體認“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觀念,自覺接受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思想,在創作實踐中進行了真誠的探索與試驗。后來赴南洋吉隆坡從事《益群日報》主編工作,倡導新興文藝運動,為推動新馬華文文學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1935年,許杰應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鄭振鐸之邀,擔任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職,1944年
本書精選豐子愷散文中的感舊懷人的經典文章40余篇,附以豐子愷寫人漫畫32幅,兩者相得益彰,奉獻給廣大的少年兒童。書中既有作者對兒時歲月的回望,對母親和幼時小伙伴的思念,更有對燦若星辰的大師的紀念,諸如梅蘭芳、李叔同、夏丏尊等人的敘述更是讓我們更加真切地走近那個星光熠熠的時代。
《我與地壇》是為廣大讀者精心編選的史鐵生作品集,較之此前選本,這個新選本更加精粹全面,不僅包括《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散文名篇,還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經典小說。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史鐵生優美的文筆和溫暖深沉的內心,了解他不平常的人生和寫作之路。對喜歡思考和寫作青少年讀者,更具有啟迪意義。
書中穿插史鐵生的珍貴照片,閱讀時時見其人,更有感受。
當年《我與地壇》發表的時候,有評論說,即使這一年年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只要有《我與地壇》,就是文
《記憶與印象》是史鐵生的第一部主題散文集。故鄉親朋、兒時玩伴、一個人、一棵樹、廟的回憶、重病之時、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比如搖滾與寫作……記憶或許是一個牢籠,印象才是開放的天空……最終還是回到地壇,那個安放心魂的地方。
史鐵生生前好友為《記憶與印象》新版本重畫了全部插圖,用色彩和形象裝點含義深長的文字,使這本小書更加可愛可讀。
史鐵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過了四十年的輪椅生涯,寫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成為當代最有
揚之水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著名古名物專家。其經歷頗富傳奇色彩,青年時代去做工,開卡車,蹬三輪,送白菜,賣西瓜;1977年參加首屆高考,成功考取大學,卻陰錯陽差未能入學,只能通過自學完成學業,最終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問學記》即是揚之水先生撰寫的回憶性散文集。除了數篇帶有強烈自傳性的篇章外,作者還追憶了與徐梵澄、孫機、谷林、趙蘿蕤、南星、楊成凱等良師益友長期交往的點點滴滴,并用精致傳神的文筆,定格了那些學人的淵博與風雅,能使廣大讀者領略其中的思想之美、真情之美、文辭之美,別有
2024年是巴金誕辰120周年,《隨想錄》(誕辰120周年紀念本)包括《隨想錄》《病中集》《真話集》《探索集》《無題集》。巴金于晚年創作完成這部雜文集,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展現了他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以及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他以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后高峰。他對過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