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古典學研究(第一輯)》以東亞文化圈的共同歷史淵源為研究基礎,聚焦于漢字、儒家文化在古代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區的傳播與本土化進程,收錄10篇學術論文
本書以教育學、文化學和文學相融合的視角觀察、書寫西藏的教育發展問題,是對西藏教育問題的另一種表達與闡釋。全書以教育觀察、田野故事、詩歌隨筆、學術論文等形式記錄、描寫、解釋了西藏的教育和文化。全書分為五個部分:走進西藏、藏族的詩性文化、教育的底線守護、教育真味、教育的理性之思。
本書是長銷口碑好書《單讀26·全球真實故事集》的續編,收錄“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2021—2023評選出的獲獎作品。這些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記者歷經多時、深入當地而完成的非虛構長報道,可以作為非虛構寫作的示范。他們用富有思辨的精巧寫作直搗問題的核心,通過挖掘個體的生命史來探尋當下世界的來處,為渴望了解世界的讀者提供扎實、豐富的閱讀體驗。 這些由世界范圍內出色記者寫作的報道可作為非虛構寫作的示范,他們的選題意識、進入問題的方式、組織材料的能力都能為今天有
本書收錄了海聞教授就經濟領域主題發表的重要文章,內容涵蓋宏觀經濟、國際貿易、改革開放、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等話題。書中文章跨越二十余年,對不同背景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鍵問題及事件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本書重點收錄了作者在近十年發表的文章,對現今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熱點話題進行討論,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書能夠幫助讀者系統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對理解中國經濟的過去和未來、解決當前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具有重要閱讀和參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本科生“人文社會科學新苗支持計劃”于2018年開始實施,旨在針對本科生培養科研興趣、養成科研習慣、提升科研能力。該計劃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雄厚學術資源,在科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創新培養模式,優化培養機制,著力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接班人才。本書從2023年度“新苗計劃”資助項目產出的論文中選優成集,所收錄的論文涉及哲學、文學、歷史、經濟等諸多領域,由本、碩、博各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完成寫作,各學院教師給予了大量的指導,在此一并致以敬意。這些論文雖顯稚
現代知識分類體系誕生于1920世紀的西方世界。本書試圖通過對數個文學史和思想史個案的研究,努力探索形成這一體系的復雜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機制,指出導致近代知識分化的力量源自古今、中西文明形態之間的激烈沖撞和再造。作為普遍文明進程的結果,從歐洲出發、終結于歐洲的文明等級論長期以來塑造了今天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基調,其中隱藏的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使文明的道路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正途。清理現代知識體系背后的文明論色彩,回溯其基于東西方文明交匯而形成的源流,應當成為今日人文研究的最為緊迫的
本書是“珞珈博雅文庫”之“通識課堂系列”,系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程優秀論文集。全書分別對““中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道行天下的精髓”“和而不同精神”“知行合一精神”“仁愛民本精神”“先義后利精神”“愛國創新精神”“大朽不同精神”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討。書稿所選論文整體思路明確,邏輯清晰,論據充分,論證翔實,行文流暢,文筆優美,多有學科交叉的自覺意識,又有視野開闊的思維特征,充分展現了武漢大學學子的風采與文采。
《論語》《莊子》《壇經》《史記》《文心雕龍》《紅樓夢》《歷史》《斐多》《審美教育書簡》《論法的精神》《國富論》和《正義論》,它們是公認的思想經典,已經或者正在塑造人類的思維方式。閱讀這些經典,學生能體悟到仁性、天性和悟性,理解人的使命、博雅與愛恨,并在歷史、生命和審美中,追求自由、理性和正義。本書是武漢大學“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基礎通識課優秀論文集,全書從“閱以成人”“讀以修己”“澄觀時弊”“博覽萬象”四大角度展現武大學子對閱讀這些經典著作的深入思考。
本書為文化理論研究學術論文集,全書收錄了跨學科的國際前沿理論,包括哲學、文學、文化、社會學、人類學、媒介研究、全球化研究等領域,以及對當代文學、文化現象和文本進行深度分析和評論的論文,主要特點為介紹最新理論研究成果,輯錄系統和有深度的長篇論文。本輯主要收錄的論文總體上無內容導向問題,哲理性、系統性與思想性較強,理論水平較高,有益于啟發讀者學術思維和理論思考,對相關領域研究者和愛好者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本書為《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收錄蔡元培先生編寫的講義9種,其中包括從未刊布過的家藏講義手稿5種:《國文學講義屬草》《倫理學講義》《倫理概要》《心理學》《比較民族學》。本書是了解蔡元培教育經歷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參考文獻,展現了他從留德準備期間到回國投身教育事業后的思想發展歷程。講義稿這一形式生動地體現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注重深入淺出、因材施教,其學術視野更是博古通今,中西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