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藝復興之初,歷史學家們就開始著手研究羅馬尼亞人的命運,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扮演的角色、他們的特性及語言。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有關羅馬尼亞人的前世今生、他們在歐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等方面的專業且正統的歷史論述,更是頻頻見諸歷史教科書和不同渠道的大眾媒體。 盡管如此,但從一方面來說,這些內容并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因為歷史學作為一門研究學科一向很難界定,它總搖擺于科學與藝術之間,在史學與神話傳說中周旋,或是真實事件的記錄,或是有感而發的隨筆,亦真亦幻。另一方面,在探究羅馬尼亞民族歷史的過程中,總
《希臘小史》系作者在喜馬拉雅音頻課程“世界歷史大師課”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以30個章節串聯起古代希臘從新石器時代到希臘化時代末期的歷史,涉及從施里曼發掘特洛伊到“克利奧帕特拉的鼻子”,尾聲談到希臘在中世紀和近現代的發展和古希臘史對今天的意義。全書的核心,是古典時代希臘城邦及其成就。在簡要說明希臘青銅時代的文明之后,轉入城邦開始萌芽的荷馬時代,隨后是古風時代一系列的變革所造成的城邦制度及其特點,再歷經希波戰爭進入內部極盛的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成為古典時代的中心內容。希臘人的文化成就,從文學、史
長時間以來,國內學界對1918-1920年的俄羅斯國內戰爭的研究,主要呈現的是蘇維埃政權和紅軍這一面,即冠以軍事共產主義的歷史時段,而對于蘇維埃政權的主要競爭對手白衛軍,則缺乏應有的關注。本書以俄羅斯近30年來公布的有關紅軍和白衛軍的檔案為基礎,輔之以各種白衛軍參與者的回憶錄、日記、書信等資料,通過對白衛軍的起源、社會基礎、運動過程等進行對比考察分析,探求其在20世紀20年代與蘇維埃政權競爭失敗的原因以及對當今俄羅斯社會的影響,以此為國內學界重新認識俄羅斯國內戰爭史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維度。
《英國小史》在作者的喜馬拉雅音頻課程“世界歷史大師課”基礎之上整理修訂而成,以30個主題串聯起英國從史前直至當下的歷史。大到介紹英國史中重要的政治、經濟現象,如君主立憲制度的誕生與發展、政黨制度的演變、現代司法體系的形成、工業革命的成果與弊病、外交政策傳統與特色等;小到介紹英國人的吃、穿、住、行、習俗、偏好……作者結合多年的研究心得,向我們展現了一條清晰的英國歷史發展脈絡,闡明了其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此外,作者精選了150余幅照片和插圖,使讀者獲得更加生動、直觀的歷史感受。
《法國小史》以30個章節串聯起法蘭西跨越2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前600年馬賽利亞城(馬賽的前身)誕生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舉辦,從法蘭克王國創立者克洛維、圣女貞德、“阿維尼翁之囚”教皇、“太陽王”路易十四、“科西嘉怪物”拿破侖、“老虎總理”克雷孟梭、“永遠的將軍”戴高樂,到大革命的群眾、“五月風暴”的學生、罷工運動的工人,成百上千的人物、事件交織締造了法蘭西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是一部章節安排精巧周密、內容豐富有趣,能夠幫助大眾讀者拓寬視野、了解世界的絕佳歷史入門讀物。
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游記,而是一部難得的法國學人看中國游中國的著作。作者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 是20世紀法國漢學大師,世界漢學權威刊物《通報》的創始人和首任主編,他在這部著作中,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敘述了中國的繪畫、園林、雕刻、建筑等流傳歐洲,而對法國的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獨到的中國文化西游記。書中配有幾十幅珍稀插圖,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亨利·考狄的《法國大革命和帝國時期的漢學研究》作為對這一時期法國漢學研究情況
18世紀,英國貴族子女在走上社交場前,會與他們的家庭教師共同前往意大利學習古典文學作為教育的最后一環這就是壯游(Grand Tour)的熱潮。這不僅是貴族的習俗,更在后期被制度化,游學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每次都相同。這種行為有人稱贊、有人諷刺,當法國大革命爆發,大游學被迫中斷,這些貴族子女轉而在英國國內的湖區之間旅行。他們拿著旅游指南,通過欣賞風景來磨練自己的審美意識。馬車的普及導致了徒步旅行的熱潮,人們被鼓勵 自己走路,加深他們的詩意想象,而旅行游記的出現讓平民對旅行更加憧憬。舊封建主義在旅
本書是經典與解釋輯刊第64期。本期論題是歐洲歷史上的世俗化之爭。現代歐洲的形成,常常有一種說法,即所謂世俗化的過程。關于這一進程,著名的思想史家洛維特認為,現代化的進步學說將神話中歷史的實現模式進行世俗化并加以實踐,但這是一種偏離,是一個危險且前所未有的幻象。這個判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引起布魯門伯格的反對。布魯門伯格在《現代的正當性》中極力證明,現代的進步概念,并非洛維特所謂終末論的現代版本,而是呈現出一種在內在于歷史的運動過程,是一種逐漸出現的整體的進步觀念,并非超驗式的超越,此即現代
第一次十字軍運動期間,法蘭克軍隊攻城略地,占領了許多重要的中東城市并在黎凡特建立了十字軍國家。西方對征服該地區似乎勝券在握,但眾所周知,歷史卻并未如此發生。十字軍運動為什么最終失敗? 為了回答這一關鍵問題,英國歷史學家尼古拉斯·莫頓把目光投向十字軍國家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戰役之一——1118年至1128年的阿勒頗爭奪戰,并將1119年十字軍在血地之戰中的災難性失敗視為轉折點。這場近十年的沖突實際上終止了法蘭克人在北方的前進勢頭,標志著他們在敘利亞北部擴大統治范圍的進程開始逆轉。十字軍運動在
德國現任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評價道:“我們國家能在思想上對自由和民主保持開放,有溫克勒的一份功勞。”的確,我們需要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準確聚焦德意志民族歷史的所有發展脈絡,并把它們轉譯為可被今天的政治實踐所吸取的經驗教訓。世上不乏比這輕松好讀的民族史。20世紀發生的沉重災難無疑塑造著戰后幾代民眾的自我認知,時刻影響當下的社會輿論以及國家在歐盟與全球合作框架內的政治圖景。而一些更久遠的東西,例如古老的帝國理念、19世紀的革命與改革、統一與自由之間的反復拉扯,也從未失去現實意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