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類是當代科學哲學、語言哲學和形而上學交又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最近幾十年引起了哲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自然類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關于實體和本質的論述,近代體現在洛克關于名義本質和實在本質的區分當中,而在當代則被密爾和蒯因關于歸納的討論所激發。自然類的本性是什么,它在歸納、自然律和因果說明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自然類語詞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是哲學家們在探究自然類過程中的根本關切。自然類的傳統解釋是本質主義,但是本質主義理
本書揭示了從最早的文明到現在科學崛起的主要階段和轉折點:科學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什么它消失了幾次,它是什么時候變得“現代”的等內容,書中還探討了當前科學中的指數級增長、好奇心驅動型研究與目標導向型研究、大科學和小科學、對科學的支持、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科學的利與弊等。
本書是作者在科學哲學領域,從70年代至今思考進路的總結性著作,以系統論方法貫穿多個科學領域,涉及唯物論、辯證法、邏輯悖論、認知科學等等,進而對生命的的起源、生長和老化機制,進化論等進行論述。作者吸取了系統論、控制論等20世紀新興方法論科學的成果,并結合了社會科學研究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組織系統理論,不僅完善了其科學表述,還試圖去解決辯證理性中“客觀性”和“發展悖論”這兩方面的哲學難題。對于如何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論去分析古老的哲學命題,本書是一個重要范例。
現代社會技術化是一場涉及領域和層次廣泛、途徑和環節眾多的復雜的技術社會運動。本書在廣泛吸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社會技術化現象與進程為研究對象,以現代社會技術化過程為中心線索,以社會技術形態及其建構與運行、社會技術化模式與機理以及衍生效應等相關問題為探究重點,展開了較為系統深入的分析和討論,著力探索現代社會技術化的特征、規律、機理、衍生效應、矯正策略等問題,致力于打開現代社會技術化“黑箱”,初步建構社會技術化的理論體系。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于確認科學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學史能說明美國歷史的若干中心內容。作者研究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科學思想已幾十年,早就看到他的人口統計學理論影響著他的政治思想。作者試圖尋找科學和他政治生涯的關系。作者從尋找憲法中的牛頓學說的證據,看憲法在何處有意或無意地模仿了牛頓科學。最后在伍德羅·威爾遜的著作中找到這種說法的出處。發現在那個年代的人如詹姆斯·威爾遜和托馬斯·波奈爾如何運用科學。論述了在二百多年前,美國初創時期他們的奠基人就已經意識到:科學在思考圍繞我們的世界、闡明學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技術統治的世界,個體被定義為一個完全可通約的占位符,就像倉庫堆里的一塊木材,計量單位前的一個數字,重要的不再是個體的可能、負責、意義,而是有一個隨便誰占據那個位置。 本書提醒我們這種技術構建的實在體系是一種偶然,我們總是有能力超越社會背景的規定,調整自己的實在設定,哪怕歷史說我們陷入了無力的困境。 本書為最廣泛、最悲劇意義上的被歷史和當下打敗的人而寫。不管我們處于怎樣的歷史情境,而且即便我們對自身在宏觀尺度上改變力量平衡的能力完全失望,總是可能賦予自己另一個實在,另
20世紀30年代早期,已是紐約學界新星的芒福德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產工藝在世界歷史中發揮的影響力,如饑似渴地遍覽論述工業社會興起的著作,他注意到盡管技術在人類事務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卻沒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討過人與技術豐富而復雜的關系。
由此,《技術與文明》以10世紀的發明創造為起點穩步向前,以始技術階段、古技術階段和新技術階段為三個節點,記敘了藝術、工藝、科學、工程學、哲學、金融、商業等各個領域的千年技術進步史。在這一千年間,西方文明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形式因機器的發展而發生了深刻
本書是亞歷山大·柯瓦雷關于科學革命主題的論文集,共收錄了六篇以科學革命為主題的論文,集中體現了作者對科學思想史編史學綱領與科學革命觀的深刻見解。前四篇圍繞伽利略所發動的科學革命而展開,后兩篇則分別與伽桑狄和帕斯卡有關。柯瓦雷在這六篇論文中運用標志性的概念分析法,認為科學的進步體現為概念自身內在和自主的邏輯演變,主張“人類思想的統一性”,反對經驗主義與工具主義,強調理論高于實驗,科學革命的本質在于自然的數學化。
本書是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師部分已發表論文的文集,全書包括自然辯證法、系統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實踐哲學、產業哲學和科技倫理與環境倫理六部分,各部分在學科領域都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透過本文集,讀者既可以了解不同時期教師們關心的學術熱點問題,也可以看到研究水準提升的過程。
本書匯集了《中國科學報》“兩種文化大家談”與“科玄新論”兩個專欄的精彩文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圍繞“斯諾命題”,探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歷史淵源、是否分裂、該不該彌合以及如何彌合等問題;下編回顧百年前中國關于科學與人生觀的思想大碰撞,就科學與價值觀、當代科學中的形而上學問題等新話題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