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知名時事評論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青年記者》雜志學術顧問曹林最新時評文章精選集,是時評中國系列的第 5 輯。前4輯因對時事的關注,以及對評論寫作思維的啟發,有助于養成中學生對時事的興趣,拓展他們的時政視野,激發他們對時評寫作的熱情,契合高考語文時政類閱讀與評論寫作的命題方向,問世后受到中學生讀者群體及中學語文教師、學生家長的廣泛關注,曾被列入中學生假期閱讀參考書,入選多地高中語文考試時政類閱讀材料,并被語文特級教師推薦。本書分為批判性思維和讀書方法熱點觀察與
1973年,政策執行正式成為政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政策執行是整個公共政策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聯結政策目標與政策績效,從根本上決定了政策制定是否成功,以及政策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的程度和范圍。經過50余年的發展,政策執行研究范式已經從第一代演進至第三代,目前正在形成以構建更加完善的理論體系為核心的第四代研究范式。本書從政策環境、政策設計、政策主體、執行程序、執行能力、政策評估等維度探尋影響政策執行的關鍵變量,旨在為政策執行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奠定理論基礎,為考察、預判和解決政策執行中的各種
本書以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闡釋公共政策正向排斥概念體系的基礎上,建構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理論框架,闡釋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中國實踐,探究當下中國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阻滯因素,提出促進公共政策正向排斥的具體路徑,揭示公共政策排斥理論的實踐應用價值。
本選題為清華大學公共政策前沿論叢的一本。重大公共政策績效評估對優化政策決策質量、強化政策實施效果至關重要。在中國追求經濟增長與民生保障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政策執行低效、社會影響效益不佳的現象時有發生。中國如何克服地方差異以確保政策績效?公共政策的施行與效果能否轉化為人民滿意,其具體機制是什么?本書以中央和地方關系為主線,以政府和社會互動為橫軸,構建一個雙維度的政策績效理論框架,以解析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策理念和政策執行過程。本書將中國貧困脫貧攻堅作為實證場景,結合定性和定量數據,分析和評估政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自2014年起推出“兩會筆談”品牌活動,聚焦中國經濟動態,分享改革謀略,并按年度結集出版。本書稿由五十多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專家學者的時評文章構成,共六部分,內容緊扣全國“兩會”熱點,結合黨的二十大、二十屆歷次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十四五”規劃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中國式現代化出發,對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產業升級、動能培育、政府施策、民生增進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討論,從經濟學專業角度出發,提出客觀獨到的政策建議,為中國經濟學創新理論
本書重點關注了政策執行、合作治理、監管模式和社會治理等四大專題領域。此外還包含了三篇書評。在政策執行專題,本書關注了政策執行理論的形成歷史、由國家權力推動建立的市場外交易平臺、增值稅簡易征收模式。在合作治理專題,本書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社會政策合作的發展歷程、地方制度銜接障礙進行了研究。監管模式專題主要對電商監管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進行了研究。在社會治理專題對外來黨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智慧養老”服務以及青年教師職業生涯決策邏輯進行了分析。
本書針對轉型期我國社會的發展趨向、社會政策執行中呈現的新變化,回顧我國社會政策體系的發展歷程,解析我國社會政策執行的基本情況。 基于央地關系與分權視角,本書對轉型期中國社會政策執行的模式進行系統闡釋,并結合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社會政策的執行案例進行驗證。結果說明,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需要通過政策執行轉換糾偏,并不斷靠近政策目標;社會政策執行轉換是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進行政策創新、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方式。
《中國人,你要自信》是張維為教授呼吁“中國信心”的演講輯錄。張維為教授看到,中國發生了真正的“崛起”故事,但在國際、國內話語中,存在對中國崛起不了解、誤讀、與事實不符的貶低。他基于自己走訪百國的實地觀察,希望通過自己的發聲,提供一種“中國故事”的新講述,使大眾更多維地認識到中國發生了什么變化,更多地看到中國崛起的事實、背后的原因、未來的前景。他特別提出中國不應該回避任何問題,“中國的問題都說得清楚,中國的問題都有解”,應該坦然面對質疑并給予實事求是的回答。于此,國人應平視、正視國際大背
本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以政治認同為理論分析視角,使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政治認同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治認同保障國家安全的歷史經驗,為從政治認同維度實現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