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對公司融資引起的投資者保護問題,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做了一項基于文獻的分析;然后進行理論分析,并實證檢驗地方政府與轄內公司IPO機會的獲取以及地方政府在轄內上市公司融資合約履行中出現問題時(陷入財務困境或違規)的履約行為及其經濟后果;最后結合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結果,找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履約機制過分依賴證券行政監管和地方政府參與履約的局限,分別從強化證券侵權案件立法和執法、完善證券發行監管、全面理解并發揮地方政府作用等角度提出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履約機制的對策。
本書以音樂教育的理論研究為基底,以高校音樂教育創新為導向,對高校音樂教育與創新思維展開論述。開篇對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做了概述,讓讀者對其有大致的了解;介紹了世界著名音樂教育體系;深入詳細地介紹了高校音樂教育教學內容,從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理論、高校音樂課程設置與改革和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的開展與實施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對高校音樂教育技能,從聲樂、鋼琴、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方面分別做了闡述;介紹了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創新思維與理念,為高校音樂教育的創新提出了針對性的指導方案。
本書分為結構詩學研究,音樂的觀念及形式化程序,作曲基本法則,理論、創作與教學,表達與修辭,其他六個部分,收錄了《結構分析學導引》《德彪西:印象的抽象表述觀念及其新變奏方式和意識流結構》《音樂分析學的任務與使命》等文章。
本書分為生態音樂學方向、田野工作方向、批判的方向、文本的方向四部分,內容包括:為何是梭羅;生態音樂學中的批判理論;音樂、電視廣告與全球能源產業的綠色定位;生態批評與英格蘭傳統民間音樂等。
《另有春集》一書為畢明輝著,分為三編,上編為西方音樂史學與跨文化研究;中編為基于北大音樂教學與社團活動的美育通識探索與交叉學科研究;下編為中國音樂研究與音樂學人才培養研究。書稿涉及領域廣泛,作者將目光投向中西音樂文化比較與互鑒的大視野,為讀者如何通過音樂更為全面地認識中西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美育的地位、作用日益凸顯。本書立足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基于音樂素養培養的理論框架,從教育學、心理學、音樂學等多維視角,全面分析音樂素養在塑造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針對教學內容、課程設置、音樂實踐活動、多元評價等關鍵要素,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為培養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深厚文化底蘊及卓越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堅實的理論與實踐支撐。同時,本書也為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思路與啟示,能夠促進高職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
作者以世界不同地區和民族音樂的發展為例,試圖引導讀者走出長久以來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封閉的、從本質主義觀念出發的音樂認知,從跨文化的流動開放性上重新認識多元文化碰撞下的音樂文化現象。尤其在以前的文化概念基礎上提出了擴展了的文化概念,它是對跨文化語境中出現的多元文化并置與重構現象的一種解釋,對音樂文化中出現的地方保護主義與全球普遍主義間的抗衡提出了相互理解與對話的解決方案。
本書以音樂家串聯起音樂史,從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樂史長河中,選取30位代表性音樂家,講述其生平故事,賞析其優秀作品,讓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體感而顯影凸立,讓史在人物的襯托下有了生動的細節與血脈的流淌。書中講了那么多音樂,從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一直到現代音樂的誕生,從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比才、瓦格納、威爾第、馬勒、德彪西、柴可夫斯基……一直到理查·斯特勞斯和勛伯格。可以說,閱讀是在欣賞中完成的:打開書的時候,就如同音樂會開始了
本書收錄了楊燕迪教授2017-2022年發表于《音樂愛好者》、《文匯報·筆會》音樂人文筆錄專欄、《上海書評》、《書城》、《人民音樂》、《鋼琴藝術》的散文、樂評,內容聚焦德意志音樂、俄羅斯音樂、中國音樂與二十世紀音樂,既有對經典作品獨到的今日解讀,也有對新作品的剖析推介,為當下音樂生活提供了一份可茲參考的實用指南。
本書是由來自全國不同院校的九位專家,結合各自的教學科研實踐,對音樂美學基礎理論做出的一系列新表述。其中所介紹與論述的音樂美學基本原理,涵蓋了音樂本體、音樂實踐等最為根本的重要原理性問題,同時還專辟兩章對中西音樂美學的沿革加以梳理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