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甲午戰爭期間及戰后近三十年內(1894—1920),全球范圍以中、日、西文書寫的早期戰爭史敘,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各國官、私敘史活動及機制為主要研究對象,立足知識史脈絡,將討論的焦點從戰爭轉投向戰史,從史實重建轉移至知識的秩序與流轉,從東亞三國及東西方的跨國空間中,考察有關近代戰爭的知識的生成機制、基本形態及流轉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近代東亞知識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動力。
本書以康有為向清廷多次上書以及代大臣草擬折稿為主要線索,深入探討了戊戌維新運動的原委與進程,闡明并重新評價了康有為與維新派的變法思想和活動,特別注意當時的政治事件以及各個派系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場景寬廣而激動人心的政治畫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檔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貴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權威、傳統之說,力求創新,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 本書于1988年出版,是作者第一部專著,也是作者得意之作,雖已歷三十多年,今天依然是研究康有為變法思想與活動繞不開的著作。
陳士杰(1824—1893),字雋丞(又作俊臣),清桂陽直隸州(今桂陽縣)泗洲寨人。歷官江蘇、山東、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浙江、山東巡撫,是湘軍集團“中興名臣”的重要成員。陳士杰早年與兄士元一道求學于長沙岳麓書院,以勤苦勵學、品學兼優,深得院長丁善慶和湖南學使器賞。《陳侍郎奏議》為陳士杰任浙江、山東巡撫時的奏折,始于光緒七年(1881年)十月二十一日補授浙江巡撫奏折,終于十二年(1886年)五月二十七日報卸山東巡撫日奏折,凡八卷。卷一為浙江任內修筑三塘等工及勘視塘工,擬來歲改用營勇防
本書講述了發生于19世紀徽州一個普通鄉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細致解讀這個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長達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紀錄的基礎上,以其生命歷程為經,生活世界為緯,全面再現了這個世界的不同面向從農田耕作到商品販賣,從飲食、穿著到關系、人情,從時空感知到讀寫實踐,從儀式展演到政治體驗及其變動趨勢。本書力圖有機結合整體史分析、微觀史詮釋及民族志方法,近距離觀察國際貿易、王朝制度、區域社會及個人決策等不同因素在塑造鄉民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討大變革時代一個普
桑兵,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現史研究領域的領軍學者,學術視野廣闊。現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本書收集作者在中國近現代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專題研究15篇,按各自涉及的范圍、領域,編輯而成。涉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法論、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學術史、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等多個學術領域。
本書展現了曾國藩最后二十年的夾縫人生和晚清大變局的轉折關頭。短短二十年里,曾國藩由丁憂侍郎先后擢升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大學士。與此殊榮相伴的卻是常人難以背負的如山壓力和難以承受的生死煎熬。這期間,曾國藩主動或被動與死亡擦肩的瞬間不下五次,看似權力極大的督帥卻不得不掙扎在各方勢力的夾縫中,一次次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到底是什么一再將他逼入生死絕境,又是什么讓他死而不亡?這正是本書要回答的問題。誠如作者所說,這既是個人境遇所逼,也是時代潮流所迫。擔任總督之前,曾國藩率孤軍迎敵
《1911:危亡警告與救亡呼吁》是一本反映辛亥年保界救亡運動的作品。1911年,英國侵占云南片馬,法軍陳兵中國云南邊境,沙俄借修訂《伊犁條約》及附約之際,企圖攫取新疆、蒙古等地的多種權利。傳說列強在巴黎集議,計劃瓜分中國,僅留河南、陜西作為中國土地。在邊疆和民族雙重危機進一步加劇的情勢下,當時的政界、商界、學界、華僑、留學生等群體掀起了保界、拒約與愛國救亡運動,并迅速影響全國,成為保路運動的前奏;而在輿論準備、社會組織、發展商團等民間武裝等方面,為辛亥革命做了準備。本書廣泛收集中日兩國的資
中國如果強盛起來,我們不但是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還要對于世界負一個大責任。 孫中山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是一個急速遞進的變革過程。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革命后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而民國初年社會的混亂政局是封建王朝崩塌后的回瀾,社會危機中又孕育了新的歷史轉機……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本書從人物、團體機構、重要事件等方面剖析了影響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國政治社會發展進
這是一部重新講述辛亥鼎革歷史的學術著作。作者從清廷、袁世凱、革命黨、立憲派、列強、輿論等多個維度詳細考訂了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總計125天中每一天所發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間的邏輯關系,對這一歷史劇變進行新的敘述和分析。書中不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實,而且在袁世凱如何應對革命、袁世凱的政治訴求、清帝退位詔書的擬定及頒布、袁世凱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孫中山緣何讓位于袁世凱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提出新的認識,極具啟發意義。
本書稿是再版書,原書名是《甲午戰爭簡史》,2014年首次出版。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本書稿從戰爭緣起、走向戰爭、戰事初起、黃海大戰、陸地之戰,以至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政府與日本政府艱難的談判過程,全面而立體地展示了甲午戰爭的完整過程。既有宏觀大視野,又有微觀的細節描寫,是一本讓大眾了解甲午戰爭歷史的普及讀物。此次再版,作者重新寫了一篇長序,對書名《甲午,不止是一場戰爭》做了詳細解釋,并對內文進行了重新修訂修改。2024年時值甲午中日戰爭130周年,出版此書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