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數字經濟的燃料,個人信息頻頻“爆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書謹從數字經濟時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如何有效利用”和“保護與利用之間如何平衡協調”三個核心問題,依從“產權界定降低交易成本”、“規則選擇促進交易效率”和“行為博弈激勵合作演化”的理論邏輯,構建“權利、規則、行為”協同保護的理論體系,并結合案例分析政府
以清代乾嘉學術較為忽視義理學的探索,是長期以來在學界頗有影響的一種觀點。事實上,回溯20世紀上半葉的學術史,若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胡適、侯外廬、錢穆等,皆曾對此問題有所探討。給予清儒義理學以嚴厲的負面評價的看法,主要來自20世紀后半葉港臺地區的新儒學學者,迄今仍有一定影響。故有關“清代新義理學”的學術爭議,與百年學
數字拜物教是隨著數字資本時代的發展形成的全新拜物教形式,表征著數字資本時代更為顛倒虛假的社會現實本身。書稿從政治經濟學批判角度,對數字資本時代的拜物教新形式進行了全面分析。立足數字資本時代的新動態,闡述數字拜物教的現實表現、具體內涵,展現了現時代人之生存境遇的變化。同時,從數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生命政治、數字帝國主義不
生態馬克思主義批評是研究文學、人類、自然、階級、社會、文化之相互關系的批評,是環境正義生態批評的重要流派。其理論基礎是生態馬克思主義,批評策略和批評目標是質疑、解構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解決危機的出路是建設生態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其批評內涵包括:對資本主義內部因素諸如技術理性、異化消費、經濟理性的批判,對資本主義制
人類的演化發展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人類的生物表型特征受先天遺傳基因、基因表達和后天成長環境的綜合影響。本書以考古出土人骨材料為出發點,論證了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心的中國腹心地區從舊石器時代的化石人群到明清時期古代人群的骨骼(主要是顱骨)遺傳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該地區亞洲蒙古人群體質因素從北京猿人一直到現代人保持
本研究以省部分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正負面案例比較的跨案例分析(cross-caseanalysis)與正負面案例轉換的案例內分析(within-caseanalysis)相結合的研究設計,通過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等方法收集經驗數據,探析高職校企合作育人四種模式的特征及其影響機制。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三個方面:其
西南聯大文學是1940年代特殊的文學形態,是文學教育與文學創作緊密結合的特殊成果。在校園中,教師的教學與個人創作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與習作生產互為因果,高校的學術化視野促進了新文學理念的構建,使文學教育進一步成為直接影響其文學生產的決定性力量。本書從西南聯大文學教育的內部出發,從對史料的梳理和解讀入手,從通識課、寫作課
本書主體分六個部分,對群星閃耀的中國詩詞進行了選評。六個部分是:一、從《詩經》到唐;二、唐;三、宋;四、元明清;;五、斷想和補綴。選評過程中突出了五個重點:一、既關注典型作家和作家的典型作品,也不遺漏歷史長河中個別新鮮的案例。二、注重詩詞作品和閱讀者的體驗,即中國詩歌傳統的“比”和“興”。三、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唐
收入中間階層的擴大是21世紀頭十年里在巴西出現的新現象,如今該階層人數已占總人口的近一半。本書在布爾迪厄的資本理論基礎上進行拓展,將其運用于分析巴西新中產階級內部的高校選擇分化。通過對比分析20名普通大學與42名精英大學的巴西新中產階級學生的教育軌跡,書稿從該階層的資本結構與資本轉化的角度解釋其對精英大學教育抱負的差異
本書基于實踐-主體研究視角,吸收外來人理論、關系研究、共同體與認同研究相關成果,采用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浙江竹源地區的松香生產技術和松香行業為切入點,分析該地區“松香客”群體的異地邊緣化生存狀態和對鄉土認同的現實需求,以此解釋他們如何在流動實踐中維系村落共同體,呈現日常生活意義。第一章討論竹源地區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