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器時代與玉文化》是一本探討中國玉器時代形成背景、過程與分期、分區特征的專題性著作。它詳盡地分析了中華大地第四紀以來自然環境的變化過程,與中華民族先人形成、成長途徑,以及在天時、地利與人智極優越的條件下,導致出現玉器時代的必然性與合理性。作者以較大的篇幅論述了玉器時代主要區域的考古學文化的玉器器型、特征以及古玉器作為一個伴隨與推動時代前進的標志性物體的文化內涵。《中國玉器時代與玉文化》還探討了我國不同地區相互間玉文化的關系與影響,也嘗試性地論述了史前時期若干地區的人口與玉器數量的估算。
關于“玉器時代”的提出,大致是近20多年來,當代學者們受東漢袁康《越絕書》的啟發,結合我國獨特的玉文化影響,而萌生出“中國玉器時代”的命題與設想。《越絕書》關于我國在史前時期歷史階段的劃分,有一段清晰而明確的論述:
“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官室,死而龍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龍臧。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圣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圣德。”(《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
正是在這2000多年前的觀點影響下,當代不少學者都認為,中國在史前時期,大致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后期,在中華大地上存在過一個歷時1500年至2500年的玉器時代,大致與黃帝時代同期。這些學者中,如牟永抗、吳汝祚先生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玉器時代”這一新穎觀點,認為史前“玉器時代”的存在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區別于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色。楊伯達先生在其論文集《巫玉之光》中也曾多次提到有關“玉器時代”的觀點。曲石先生早在25年前就有專著《中國玉器時代》系統地論述過。至于以圖為主,書名為《玉器時代》的也有多本。如江伊莉、古方的《玉器時代》(科學出版社,2009年);艾丹的《玉器時代》(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這都表明,玉器時代在當代中國已經引起國人的關注與共鳴了。
但這一觀點,同樣也引起了另外一些學者們的不同意見,認為作為“玉器時代”的提法,條件并不完全具備,不能與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相并列。
學術上有不同看法,乃至于爭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說明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學術民主、百家爭鳴的民主時代。這無疑有助于學者們對學術真諦的探求。何況,這件事并不是一件需要馬上做出結論的事。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具體材料的豐富,人們思想認識的深化,自然會得出更正確的結論。
我是一位熱愛古玉,并密切關注考古學事業進展的老地理環境工作者。在關心與學習這些內容的同時,也常感到有些問題似乎還交代得并不十分明白,總感到意猶未盡,不很過癮。比如,玉器時代的到來,為什么會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后期出現?為什么一些范圍很廣、影響很大的古文化會突然消失?中華文明的源頭為什么主要在黃河流域?黃土地并不很肥沃,華夏先民們為什么總是選擇在黃土區域安家?還有一些更困難的問題,如史前原始社會的人口狀況如何?究竟有多少人?史前古玉器的數量究竟在一個多大的數量級內?于是我查詢資料,追源探究。好在我本人知識的長項就是研究環境變化與資源評價的。對環境的追詢,也算是得心應手。而玉器是我的愛好,收藏古玉已經有30多年的經歷了。對玉石(巖石、礦物)的辨認,從上大學起,就有些基礎。于是我自覺在“玉器時代”這一問題上,好像應該做點什么。一種使命感不覺油然而生,于是就投入構思與準備之中。
查看全部↓
目錄
第一章導論1
一、對美的追求是先民們制作玉器的主要動力1
二、中國具備構成“玉器時代”的全部要素2
(一)中華大地上古老堅強而智慧的先民2
(二)一次百萬年一遇的難得的發展機遇2
(三)原始社會農業蓬勃發展,手工業顯著進步3
(四)社會分化加劇,精神世界活躍,神權、族權、軍權合3
三、玉器時代的出現是天時、地利、人智的必然結果5
參考文獻5
第二章玉器時代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特征7
一、華夏民族是中華大地200多萬年來培育的本土民族7
(一)巫山人是我們華夏民族最古老的祖先8
(二)周口店50萬年的老居民——“北京人”9
(三)周口店的新居民——“山頂洞人”13
二、人類歷史上一次難得的機遇——全新世大暖期的環境特征14
(一)第四紀最后一次冰期影響下的中華大地14
(二)全新世的氣候特征與大暖期的到來15
(三)大暖期中華大地分區的環境特征與文化發展18
1.西遼河流域與燕山南北區18
2.長江中下游與太湖流域區23
3.黃河流域與中原區32
三、黃土地,華夏先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39
(一)黃土地,神奇的寶地40
(二)黃土宜居宜農的基本特質40
參考文獻42
第三章玉器時代的社會發展與時代特征44
一、農業的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主導,并為社會綜合發展奠定了重要而穩定的物質基礎44
(一)南方稻作農業的發展45
(二)北方粟、黍類農作物的發展47
二、早期村落的興起,建筑業的出現與發展,促成了穩定而安居的社會生活49
(一)原始居民的早期建筑49
1.穴居式49
2.半地穴式49
3.窯洞式49
4.干欄式49
(二)原始居民的中、晚期建筑50
1.注重室內環境的整飾與裝修50
2.建筑呈現多樣化趨勢:祭壇、神廟、積石冢出現50
3.中心聚落規模宏偉52
三、社會分工出現,專業手工業形成,社會貧富分化53
(一)社會分工出現,專業手工業形成53
1.制陶業的進步與發展53
2.編織與紡織業興起55
3.為農業服務的石器制造更趨多樣化56
4.玉器制造蓬勃興起58
(二)社會貧富明顯分化59
四、原始宗教迅速發展,宗教祭祀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60
(一)原始宗教形成,崇尚萬物有靈60
1.原始宗教的形成與發展60
2.原始宗教的主要信仰61
3.薩滿教對原始宗教的影響與內容62
(二)祭祀活動興起,禮俗逐漸形成63
五、早期國家形成,文明曙光初現63
六、玉器時代典型區域的人口估算65
(一)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九州)舜禹時代的人口估算66
(二)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鼎盛期的人口估算66
參考文獻67
第四章玉石分離與玉器時代的形成68
一、玉、石分離68
(一)玉、石分離及其內涵68
(二)中華玉器之源——興隆洼文化玉器70
二、玉器時代的形成與特征72
(一)玉器時代到來的必要條件72
(二)巫覡們對玉器時代形成的主導作用72
(三)玉器時代的特征與意義73
(四)玉器時代的玉器變化趨勢75
1.紅山文化階段76
2.良渚文化階段76
3.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階段78
三、史前玉器時代玉器數量的估算79
四、關于“玉器時代”的一次有益討論80
1.“玉”就是“石”,玉器時代是石器時代發展的最高階段81
2.玉石優良品質的發現是中華民族原始先民們的重大貢獻82
3.原始宗教是新石器時代團結部落的重要紐帶,神玉與禮玉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圖騰與標志82
4.玉器時代玉器發展的基本特征83
參考文獻84
第五章玉器時代的分期與前玉器時代85
一、玉器時代的分期85
二、前玉器時代87
(一)孕育期87
(二)初始期87
參考文獻93
第六章玉器時代的發展期及其特征94
一、燕山北、西遼河流域發展期玉器94
二、長江流域、太湖流域發展期玉器98
1.馬家浜文化晚期玉器98
2.崧澤文化玉器98
3.北陰陽營文化玉器100
4.大溪文化玉器101
三、黃河流域與中原地區發展期玉器103
1.秦安大地灣文化玉器103
2.仰韶文化玉器104
3.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玉器105
四、玉器時代發展期小結105
參考文獻106
第七章玉器時代的繁盛期及其特征107
一、玉器時代第一個高潮——紅山文化玉器107
(一)紅山文化主要古墓群遺址出土玉器108
1.牛河梁古墓群遺址玉器109
2.胡頭溝、草帽山古墓群等遺址出土玉器114
(二)博物館與民間收藏的紅山文化玉器117
1.民間征集(博物館)紅山文化玉器117
2.民間收藏的紅山文化玉器122
(三)紅山文化中晚期玉器的主要特征132
1.玉器制作大型化132
2.組合式復合型大量出現132
3.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大量運用132
4.鏤空圓雕手法已熟練掌握132
5.玉雕題材多樣化與變異性明顯133
6.晚期的紅山文化玉器裝飾性強,紋飾增多133
7.紅山文化晚期玉器玉料多樣化133
(四)問題與討論133
(五)后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玉器及其特征134
二、群星閃耀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諸文化玉器136
(一)凌家灘文化玉器137
1.凌家灘文化主要器型137
2.問題討論與小結141
(二)薛家崗文化玉器141
(三)大溪文化晚期玉器145
(四)崧澤文化晚期玉器147
1.崧澤文化晚期主要出土玉器148
2.小結與討論151
(五)石家河文化玉器151
1.石家河文化主要出土玉器152
2.小結與討論157
三、玉器時代的頂峰——良渚文化玉器158
(一)文明之光照耀著太湖流域與錢塘江北岸159
1.良渚大墓與祭祀中心159
2.從天 地 人合一到祖先崇拜159
3.玉琮與神徽及其內涵161
(二)良渚文化出土玉器與主要器型162
1.良渚文化早期出土玉器162
2.良渚文化中期出土玉器166
3.良渚文化晚期出土玉器173
(三)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玉器175
(四)民間珍藏的良渚文化玉器179
(五)良渚文化玉器的歷史意義及其與紅山文化玉器的比較186
1.良渚文化玉器的歷史意義186
2.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的比較187
四、遲來的輝煌——中原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玉器188
(一)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玉器(海岱系玉器)188
1.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188
2.龍山文化玉器——海岱玉器189
3.博物館與民間收藏的傳世玉器192
(二)仰韶文化晚期玉器194
1.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早期玉器194
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二期晚期玉器195
(三)陶寺文化晚期玉器198
1.陶寺文化遺址玉器198
2.陶寺文化下靳遺址玉器198
3.幾個問題的探討與認識198
(四)石峁文化玉器204
1.石峁遺址的地理與社會背景特征204
2.石峁遺址的玉器及其特征與風格206
3.新華與蘆山峁遺址玉器208
4.石峁文化出土與采集玉器209
(五)遲來的輝煌——齊家文化玉器212
1.齊家文化及其玉器形成的時代與社會特征213
2.齊家文化玉器的類型與特征213
3.齊家文化出土玉器215
4.民間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221
5.齊家文化玉器與周邊諸文化玉器的相互影響226
參考文獻226
第八章后玉器時代發展概述228
一、玉禮器(帝王玉)的發展與興盛——夏、商、周、秦、漢玉器的發展與特征228
(一)夏、商、周(西周)時期玉器的發展與特征229
1.夏代玉器的類型與藝術風格229
2.商代玉器的類型與藝術風格231
3.西周玉器的類型、特征與風格236
(二)玉器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座高峰——戰國、西漢時期的玉器242
1.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與主要器型242
2.秦漢帝國的時代背景與玉器特征251
3.漢代玉器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風格259
二、歷經四百年的嬗變期——三國、魏晉與南北朝時期的玉器260
1.魏、晉、南北朝玉器主要特征261
2.魏、晉、南北朝典型玉器261
三、逐步走向現實與生活的貴族玉264
(一)隋唐玉器265
1.隋唐玉器發展基本特征與概況265
2.隋唐玉器的主要創新品種265
3.唐代玉器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274
(二)宋、遼、金、元玉器274
1.宋代玉器的特征與藝術風格274
2.遼金玉器的特征與藝術風格279
3.元代玉器的特征與藝術風格287
(三)明、清玉器292
1.明代玉器的類型與特征292
2.清代玉器的發展與特征301
四、從貴族玉到民間玉的轉變——完成回歸民間玉器的大旋回310
(一)20世紀的低谷期310
(二)民間玉器發展的新時代——回歸民間玉器的時代311
(三)現代玉器的基本特征與使命311
參考文獻312
后記314
查看全部↓
第一章 導論
一、對美的追求是先民們制作玉器的主要動力
玉器起源,至今至少已有近萬年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虎、劉國祥與香港中文大學鄧聰主編的《玉器起源探索》中確認,“興隆洼文化精致的玉器 將玉作歷史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久遠。”[1]
“精致的玉器”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誰都能制作得如此精美。它是專業化的匠師們經長時間精心制作才得以成功。這就是說在8000年前[2],我們的先祖們已經歷了長期的摸索、試驗,積累經驗,才可能在興隆洼文化時期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玦、匕形器等,其歷史確需上萬年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先民們遠在6萬年前的“丁村人”的時候,對器物就開始有所規范要求了,如使石器成為尖狀、球狀、橄欖形狀等,到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已能將石器磨制光滑、鉆孔,在骨器上刻紋,在貝殼上穿孔等要求了。而這些穿孔的貝殼、刻溝的骨管、磨圓的小珠,都源于人類追求美的愿望[3]。
導致先民們去制作更美的裝飾品,就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下去實踐的一次偉大的行為,從而開始了人類追求美麗過程的永恒努力。
先民們從朦朧狀態的生活走向對事物或行為有設想(預想),并為自己的預想付之努力,去實現自己的預想,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是歷史性的、根本性的。因為這意味著人類已經從被動的因環境所迫而去完成一件事情,轉變為主動地按自己所設計的愿望去完成一件事情,這就是從精神到物質的轉變,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起,精神可以變為物質了。
當然,這只是這個過程的開始。而興隆洼文化玉器的出現,只是這個過程在玉器制作中的初步產物。因此,把興隆洼玉器視之為玉器的源頭,也是可以理解的。
玉器制作的初始原動力是先民們對美的追求。正是這種對美的無限欣賞與追求,促使玉器隨著人類自身思想觀念的變化而發展,隨著治玉技藝的提高而發展,最終進入到在中國形成世界獨有的玉器時代。
二、中國具備構成“玉器時代”的全部要素
中國具備促成玉器時代到來的全部要素。這就是:具有歷經磨煉堅強而智慧的(新智人)先民;百萬年一遇難得的最宜人的氣候機遇;尋找到適合于先民生產生活的土地條件;具有發展玉器制作的豐富的玉石資源。真可謂天時、地利、人智三要素都齊備了,一個中國特有的玉器時代的到來就成為必然了。
(一)中華大地上古老堅強而智慧的先民
中華大地上生活的祖先們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古人類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生活在亞洲東方這一塊古老土地上的先民們是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并不是來自非洲、歐洲或別的什么地方。這一點從遠在200萬年前的巫山人[4],稍后170萬年前的元謀人,100萬年前的藍田人[5],60萬~70萬年前的匼河人[5],50萬年前著名的北京人,28萬年前的金牛山人[2],23萬年前的大荔人,直到距今僅10萬年的許家窯人(智人)、馬壩人,6萬年前的丁村人,4萬年前的柳江人,2.8萬年前的獵馬人(峙峪村人)[5]及已進入新智人(現代人)階段的山頂洞人(1.8萬年)。他們承傳有序,一代又一代,經受了自第四紀以來的四次重大冰期,大小共計至少37個冰期-間冰期旋回的磨煉與考驗[6],在生與死之間掙扎、奔波。正是在這種極端嚴酷的生存空間里,錘煉了吃苦耐勞的堅強性格與高超的求生本領。也正是在這樣堅苦卓絕的環境中,練就了純熟的治石(治玉)技能,狩獵、采集、用火的本領,終于送走了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寒冷,迎來了溫暖、濕潤的全新世大暖期。
(二)一次百萬年一遇的難得的發展機遇
全新世大暖期的到來,為中華先民們的發展提供了一次重大的機遇。而先民們也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次百萬年一遇的難得的機會。
據陸巍等[7]研究,當最后一次冰期退卻后,氣候逐漸轉暖,大約距今10 000~8300年期間,早期在大理冰期盛冰期由北向南遷移的先民們,當冰期退卻后,嶺南及桂林一帶南方氣候變得過于悶熱、潮濕,瘴氣橫流。如甑皮巖人所在地桂林地區,年降水量多達2200 mm,洪水泛濫,生活困難,只能北遷,尋找北方適宜居住的環境。
正是在這次由南返北的大規模遷移,使冰期過后的北方大地頓時變得“熱鬧”起來。考古成果證明,后來的仙人洞文化遺址(10 ka BP)、彭頭山文化遺址(9~8 ka BP)、大地灣文化遺址(8 ka BP)、后李文化遺址(8 ka BP)、裴李崗文化遺址(8~7.4 ka BP)、興隆洼文化遺址(8.2 ka BP)、磁山文化遺址(8~7.5 ka BP)等,都是在距今10 000~8000年期間出現的,其中不少都能找到甑皮巖人的文化遺傳[6]。
第四紀最后一次冰川退卻后,在距今12000~8000年間,氣溫雖有波狀起伏,如距今8200年時曾有一次明顯的降溫事件,但總的趨勢是朝暖濕方向變化。特別是自距今8000年之后,盡管各地表現有一定差異,但大體上自此以后進入一個大致穩定的大暖期暖濕階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階段。其溫度在華夏大地東部平均要比現代高2.5℃左右,東北及西部要高出3~4℃以上,冬季比夏季氣溫提高幅度會更大[8]。此時年降水量一般均比現今高出100~200 mm。海平面水位升高,高山冰雪加速消融,植被帶(闊葉林)向北推移。整個中華大地,特別是東、中部地區處于溫暖而濕潤的氣候之中,人類生活處于一種最適宜的狀態。這一狀態大致維持了近3000年,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遇期。
更為難得的是,在先民們由南向北遷移的過程中,幾乎都準確地找到了自己的落腳地。這種落腳地,也就是后來他們長期的居住地,大致有下面兩種類型:
(1)南方濕地型(江河沿岸、湖泊周邊):這里幾乎均為濕地,水草豐美,可采食物的種類豐富,如魚、蝦、蛙、螺、蚌類及禽鳥;水中植物如蓮藕、菱角、野生稻谷等。
(2)黃土區河岸臺地型:這里土質疏松,宜于使用石器松土、耕作及種植,年降水量恰到好處,多在500~800 mm[9],屬雨養農業區,適合于粗放的原始農業活動。
我們的先人正是抓住了這一大好時機,選取了最易于生存的地理空間,從而使人口、生產、生活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對自然、萬物也都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探索、解釋、崇拜的新階段。
(三)原始社會農業蓬勃發展,手工業顯著進步
當先民們長期處于舒適而穩定的環境中,這就促使整個社會與生產都迅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在距今8000~5000年期間,黃河流域已形成種植以粟和黍為主的粟作農業區。如在磁山文化遺址地窖穴中就發現了總量多達10萬斤的粟類遺存[10],足以說明當時旱作農業的生產規模及農業的生產地位。在南方,如長江流域與太湖周邊地區,由采集野生水稻到栽培與種植水稻,已取得顯著成績。河姆渡文化遺址的稻谷遺存豐富,且品種多樣。經鑒定已有栽培稻類的秈亞種與粳稻種[11]。可見,當時農業已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并成為主要經濟產業。
建筑業隨著居民點的擴大、增多也在不斷進步,更趨完美。北方地區先民多在黃土區生活,適合于挖掘洞穴或半地穴居住,冬暖夏涼,又適合躲避獸類的侵害,進出方便。南方如河姆渡已有結構復雜的干欄式建筑出現,木質結構中的榫卯已廣泛利用。干欄式房屋具高腳,有利于躲避洪水及蛇、獸的侵害,完全適合于當地先民們的需要。
由于農業的重大發展,同時也推動了以豬、雞、狗等為主的飼養業的發展[12]。生活明顯趨于穩定,人口迅速猛增,生活要求多樣化,以制陶業與治玉業為主的手工業不僅發展迅速,而且日漸在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特別是治玉業,由于當時在治玉技藝上已獲得了重要突破,如解玉、打孔、開槽、磨光等都有了更新的手段與技巧,再加上人們精神領域的更多需求,當時治玉業已具備全面滿足需求的技術準備。
(四)社會分化加劇,精神世界活躍,神權、族權、軍權合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勞動產品逐漸豐富,財富逐步增多。但財富的分配制度無法適應財富增多的要求,使其仍然保持平等公道。這與社會經濟發展及分配規律不相適應,于是社會也就逐步分化,其結果就是漸漸出現了窮人和富人。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原始社會發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原始宗教出現,并得到了迅速地發展。人們崇拜神靈,認為世間萬物均有神靈[12],相信人、動物死后都有靈魂。大自然的各種現象,如雷、雨、風、電等,其背后都有神的力量存在。上天的神靈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于是就出現了巫師[13]。巫師最早是以女性為主,后來隨著社會進入到父系社會,巫師也就主要成覡師了。他們可以通神,向神表達人們的訴求、愿望,也可以向人民傳達上天諸神的旨意,可以通過占卜預知未來。于是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在原始社會成為人們最重要的精神生活。
巫師實際上是各部落的領袖。因為他們從精神上控制與左右當時的群眾,指揮信眾的各種活動,一切都要按神的旨意行事,而唯一能代表神,傳達神的旨令的人就是巫師。因此,在原始社會的數千年間,巫覡有無上的權威,他們實際上掌握著神權,通過神也掌握著族權與軍權。巫師具有極大的權威性,他們也是原始社會最早成為富人的人。
神(靈)是一種虛幻的形象,誰也看不見,摸不著。
當巫師們第一次看到先輩們從興隆洼遺址發現有用玉石雕塑的玉玦、玉斧或玉匕形器的時候,玉的光彩一定使他們欣喜若狂。他們一定領悟到,用玉石塑造諸神的形象,一定能體現神的光靈與神威。于是,玉石就有了一項既神秘又崇高的使命:完成塑造神靈的形象,展現在千萬大眾的面前,接受人們的訴求與膜拜。巫師們則終于有了一個形象而具體的交流對象了。而作為最早的生產工具與武器以及稍后一點的裝飾品的制作,也就漸漸地讓位于神器的制作了。
幸運的是,無論是當時紅山文化遺址所在地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及遼西地區,或是良渚文化遺址所在地的太湖流域,以及稍后的陜西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遺址所在地的陜、甘、青地區,當地都有相當豐富的透閃石軟玉與蛇紋石玉礦。據后人研究[14],如紅山文化玉器主要采自遼寧岫巖縣北瓦溝及其附近礦區,以含有不同比例透閃石成分的軟玉與蛇紋石玉為主;良渚文化玉器的礦源多采自江蘇溧陽小梅嶺礦區,也以軟玉與蛇紋石玉為主[14];齊家文化玉器的玉源采自甘肅榆中縣馬銜山及武山縣的軟玉、蛇紋石玉,軟玉以青玉為主。
我國不同類型的玉石礦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產玉地多達259處。雖大多已無法核對考證,但新疆和田玉、東北岫巖玉、河南獨山玉、陜西藍田玉久負盛名,為我國玉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原始社會的先民,尤其是當時的巫覡們,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神與玉結合成一體,使玉成為神的載體與化身,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的神權事業,而且也將玉器制作提高到一個崇高的地位,制作出數量巨大的各種類型的玉器,為玉器時代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三、玉器時代的出現是天時、地利、人智的必然結果
一支歷經200多萬年堅苦卓絕磨煉的新智人,幸運地遇到了第四紀最后一次大冰期結束后的大暖期,又睿智地在中華大地上選擇了一片最適合使用石器開墾種植的黃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并開創了更美好的未來。真可謂聰明人在最有利的時間,找到了最合適的地方,干了最有意義的事。這是巧合,但更是人類發展道路上的必然。當這一群擁有豐富制石經驗的先民們遇到了美石(玉石)的時候,可以說就順理成章的迎來了一個制作玉器的高潮,并賦予一個更神圣的使命——成為諸神的載體,使其成為崇高無比的圖騰和偶像,也是一個時代的標志,這就是玉器時代。
人類首次將虛幻的神靈與玉器結合為一體,使其具象化與人格化,表明了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融合,并以玉器為載體,充分體現了先民們對美、對力量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崇拜與敬畏。這就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一個根本的歷史性的變化,因而也就將所處的時代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這就是玉器時代的到來。
從先民們開始構想設計玉制裝飾品開始,直到心目中崇尚的諸神及神器以精心制作的玉器來體現,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很完整的過程。這表明先民們從精神到體能都趨于成熟,其內在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這也表明他們正從愚昧走向聰慧,從朦朧走向清晰,正在憑借人類自己的努力,對變化的大千世界尋求更準確完美的認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