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與機械測量》共分8個學習情境,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尺寸誤差檢測、形位誤差檢測、表面粗糙度檢測、錐度誤差檢測、螺紋誤差檢測、齒輪誤差檢測、量規設計與使用、綜合零件檢測等。《公差配合與機械測量》以機械零件的幾何量檢測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按“教、學、做”一體化進行教學設計,采用最新國家標準,內容簡明扼要,各學習情境均配置了思考題與習題及授課、解題所需要的公差表格,以配合教學所需。
《公差配合與機械測量》可作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機械類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供電大、職大機械類各專業的師生在教學中使用,以及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標準化、計量測試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公差配合與機械測量”是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各專業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是與制造業發展緊密聯系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包含公差與測量兩大方面內容,將計量學和標準化兩個領域的相關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與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質量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等許多領域密切相關,是機械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本書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際需求,結合典型工作任務,以生產性零件的幾何量檢測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按“教、學、做”一體化進行教學設計,依照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低級到高級的認知規律設計了8個學習情境:尺寸誤差檢測、形位誤差檢測、表面粗糙度檢測、錐度誤差檢測、螺紋誤差檢測、齒輪誤差檢測、量規設計與使用、綜合零件檢測。每個學習情境均包含學習目標、任務引入、相關知識、任務實施等四個環節。為了鞏固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個學習情境配有適量的思考題與習題。另外,書中附有必要的數據、圖表以供查閱。本書各學習情境既有聯系,又保持內容上的相對獨立性和系統性,以適應不同專業教學的需求。
本書采用最新國家標準編寫,結合高職高專的教學特點,盡量做到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在敘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強調標準的應用能力,重點培養學生幾何量檢測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具有對典型零件實施檢測的能力。
本書由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馮麗萍主編。其中,緒論、學習情境一由馮麗萍編寫,學習情境二、七、八由朱航科編寫,學習情境四、六由張瑩編寫,學習情境三、五由王麗編寫。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領導和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與疏漏,懇請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互換性與公差
第二節 標準與標準化
第三節 優先數與優先數系
第四節 檢測與計量
第五節 新一代GPS簡介
第六節 本課程的任務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一 尺寸誤差檢測
子情境一 軸徑測量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方法一 用立式光學比較儀測量軸徑
方法二 用立式測長儀測量軸徑
子情境二 孔徑測量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方法一 用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
方法二 用臥式測長儀測量孔徑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二 形位誤差檢測
子情境一 形狀誤差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子情境二 位置誤差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三 表面粗糙度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方法一 用光切顯微鏡測量表面粗糙度比
方法二用干涉顯微鏡測量表面粗糙度
方法三 用電動輪廓儀測量表面粗
糙度砌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四錐度誤差檢測
子情境一 內錐度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子情境二 外錐度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五 螺紋誤差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方法一 用三針法測量外螺紋單中徑
方法二 用螺紋千分尺測量外螺紋中徑
方法三 用大型工具顯微鏡測量螺距、中徑、牙側角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六 齒輪誤差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任務一 齒輪齒厚偏差的測量
任務二 齒輪公法線長度偏差的測量
任務三 齒輪徑向跳動的測量
任務四 齒輪齒距累積總偏差和單個齒距偏差的測量
任務五 齒輪齒廓總偏差的測量
任務六 齒輪螺旋線總偏差的測量
任務七 齒輪徑向綜合總偏差和一齒徑向綜合偏差的測量
任務八 齒輪切向綜合總偏差和一齒切
綜合偏差的測量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七 量規設計與使用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思考題與習題
學習情境八 綜合零件檢測
學習目標
任務引入
相關知識
任務實施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一、互換性的含義
所謂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是指事物之間可以相互替換的性能。互換性在日常生活及工程中的應用比比皆是,例如,燈泡壞了,買個同規格的換上即可達到照明目的;電視機的集成芯片壞了,換上同規格的新芯片便能保證電視機正常使用;自行車、縫紉機、汽車的零部件壞了,換一個相同規格的新零部件就能滿足要求。
在機械制造業中,互換性是指按照規定技術要求制造的同一規格零部件,能夠彼此相互替換而效果相同的性能。零部件的互換性包括幾何量、力學性能和理化性能等方面的互換性。本課程僅討論幾何量的互換性。
二、互換性的保證——公差
在零件的加工過程中,幾何量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要使同一規格零件的幾何量參數完全一樣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實踐證明,只要將零件實際幾何量的變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即可實現互換性。這里,幾何量允許的變動范圍稱為公差。公差越小,幾何量精度越高,加工難度越大;反之,幾何量精度越低,加工難度越小。公差可以控制誤差,從而保證互換性的實現。
三、互換性的種類互換性按其互換程度可分為完全互換性和不完全互換性。1.完全互換性完全互換性簡稱互換性,指零部件在裝配前,不作任何選擇;裝配時,不需調整和修配;裝配后,滿足使用要求。
2.不完全互換性不完全互換性也稱有限互換性,指零部件在裝配前,允許有附加的選擇;裝配時,允許有附加的調整;裝配后,能滿足使用要求。不完全互換性可以用分組互換法、調整法或其他方法來實現。
(1)分組互換法當裝配精度要求很高時,若采用完全互換會使零件的公差很小,從而導致加工困難,成本增高,甚至無法加工。因此,可按分組互換法組織生產:將零件公差適當擴大,以減小加工難度,在加工后將零件按實際參數值大小分為若干組,使同組零件實際參數值的差別減小,然后按對應組進行裝配。此時,僅同組內的零件可以互換,組與組之間不能互換。分組互換,即可保證裝配精度及使用要求,又使零件易于加工,降低成本。
(2)調整法
調整法指在機器裝配或使用過程中,對某一特定零件按所需尺寸進行調整,以達到裝配精度要求的方法。例如,可以通過調整減速器端蓋與箱體之間的墊片厚度來達到調整軸承軸向間隙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