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下一代,點贊紅領巾
劉群英
在咱們關心下一代的工作隊伍中,有一個充滿活力的身影,熟悉的朋友都叫他“邱總”。
若是初次謀面,聽到這樣的稱呼,難免會以為他是某企業的老總,有時候還免不了出點小笑話。其實,但凡與邱總相識的,沒有不知這個“總”字的緣由,是特指他從事的職業——福建省少先隊總輔導員。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從教生涯中,邱孝感同志幾乎每一天都在與少年兒童打交道,初心不忘,童心不泯,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孜孜不倦,成為關心下一代事業的一員猛將。
邱孝感,從 19 歲執起教棒,登上福建省南平市東山小學的三尺講臺,自山城教書育人起,他的人生就開啟了牽手紅領巾、關心下一代的大愛書寫之路。
可是,誰又能想到,這位關心下一代成長的老兵,竟然曾是一個“壞孩子”?他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在《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恩師》一書中,邱孝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經典的下一代如何成長的勵志故事。
在一次打架之后,他被老師叫到了辦公室。老師從抽屜里拿出一條紅領巾,引導式地問他:能不能做一件好事,以便有資格加入少先隊,戴上這一方紅領巾?紅領巾成了他的初夢。在一個下雨天,他清潔了整間教室的64塊窗玻璃,連午飯也顧不上吃。下午,老師和同學們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上課,感到格外舒心。他也從一個調皮搗蛋、打架鬧事的“壞孩子”,轉變成為一名少先隊員。紅領巾——這個紅旗的一角,始終激勵著邱孝感。
當自己成為一名教師后,邱孝感參與籌備了南平市第一所紅領巾學校,讓全校師生都佩戴上了鮮艷的紅領巾。這所學校成了南平市第一所升國旗的小學。后來,他也用紅領巾感化后進生,這個經驗被《福建日報》報道,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領導和群眾都親切地贊譽他為“人民的好園丁”。
到共青團福建省委工作后,邱孝感專職從事少先隊工作,始終佩戴著紅領巾,與紅領巾結下不解之緣;而在機關和校園之外,他也始終在少年兒童中開展著工作,與關心下一代事業息息相關,一輩子都關心著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998 年,他在團省委推薦下,加入福建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報告團,他摯愛的關心下一代事業又有了新平臺、新發展。
近年,他擔任省關工委宣傳委副主任、報告團副團長,具體操辦“福建省家教大講堂”等工作項目,滿腔熱忱地請來盧勤等全國家教專家,反響強烈。
一位非常熟悉邱孝感的朋友如此評價他:邱總是個教育者,是一線工作的智者、哲人;教師要學會像他那樣開啟少年兒童的思想之窗。
工作之余,邱孝感筆耕不輟。他有記日記的習慣,把日常工作當中的點點滴滴,用心記錄下來,或總結經驗指導工作開展,或系統梳理夯實理論基礎。多年下來,這些文字隨意撿拾一些,稍加整編,就是一本本專著。多年前,他就送給我一套“‘星火映少年’叢書”,這些都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經驗寶藏。
時光荏苒,邱孝感為少先隊事業、紅領巾事業、關心下一代事業付出了半個世紀的心血。此次邱孝感“‘亮麗紅領巾’叢書”付梓,是他多年來筆耕的收獲。
《我們需要怎樣的精神恩師》記錄了他對古代歷史文化名人教育成長的思考,特別呈現了他從小到大在母愛、師恩、友情的關照下成長的心路;《 我們需要怎樣的人生詩語》收集了他從教以來的一次次師生聚會、一次次親友別離、一次次山川游歷、一次次成長感悟;《我們需要怎樣的美感教育》總結了他在學校教育和情商教育工作中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一些探索和實踐;《我們需要怎樣的畢業季》則提出了當今中小學教育實踐領域的一個全新課題,通過規范儀式和研學旅行,向青春作一次極具儀式感的告別,讓心靈獲得愉悅和成長;《我們需要怎樣的節氣文化》以二十四節氣詩詞為經,以創新開展少先隊教育實踐活動為緯,把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與新時代關心下一代教育工作相結合,讓庸常的學習和生活更添一分詩意氣息和人文底蘊。這套“‘亮麗紅領巾’叢書”,
傾注邱孝感對下一代成長的關心與熱愛,尤其是對少先隊教育的關注研究,為基層輔導員創新開展少先隊教育實踐活動,提供可操作性指導。
可以說,這些著作不僅是邱孝感對過去少先隊教育工作的總結,而且對當今教育領域的創新探索、對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創新實踐,具有實際的意義,值得借鑒和推廣。
關愛下一代,點贊紅領巾,初心不忘寫大愛。掩卷之余,感佩不已,我們要為這位始終戴著紅領巾、始終關心少年兒童的人,真誠地點個贊。
是為序。
(作者為福建省關工委主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序
序一
追隨精神恩師
案牘勞形之余,翻開邱孝感的《禮贊精神恩師》書稿,讀到其中鮮活生動的事例,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追隨”這樣一個詞就蹦跳到眼前來了。
我在團中央輔導員雜志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工作期間,因與福建省少先隊總輔導員邱孝感共同從事青少年兒童工作而相識。幾十年來,雖相隔幾千里,但每年因開會等也會相見幾次。我知道他一直辛勤耕耘在八閩大地,在青少年教育以及少先隊工作領域,不僅積極努力實踐創新,而且不斷研究探索,作為一名老總,他帶領福建省的廣大少先隊輔導員和兒童工作者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今天看到邱總的新作《禮贊精神恩師》,我很興奮。細細品味,我發現,這是一本引領青少年追隨精神導師的佳作,也是邱總自身不斷修身養性,追尋精神家園的深刻思考,是一位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者心路的記錄和凝練。
今天,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 ,一方面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正能量的社會元素作為主流積極因素具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物質化、現實化和功利化的社會價值觀左右了很多人和事,社會的總體道德水準下滑,部分領域和人員中傳統精神和價值缺失,不僅成為腐敗現象的重要社會基礎,也引起了各方面的警覺和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少年兒童作為未來和希望,精神世界的建設、道德的發展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礎和根本。從這個視角看邱總的這本書,確實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這本書始終把精神的追隨作為敘述的重點和核心。不同于一般講道德故事的書,本書并沒有僅僅局限對道德故事的描述上,而是從“精彩故事”講起,到“真實事件”,再到“心靈觸動”。在道德、精神的主旨統領下,書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我們面前呈現出的是一幅幅體現核心價值觀的活靈活現的畫面,彰顯的是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各自的正面價值,以及這三者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辯證關系。曾記得,在1993年的獅城“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上,復旦大學辯手曾引用康德的話。他說,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故事給我們的往往是情節的吸引,情感的渲染,而真正能夠給人以內在動力和長久影響的一定是精神的啟迪,是思想的觸動。
其次,這本書選擇了青少年兒童身邊最近的四個關系,把精神、道德具體化、形象化。本書分家風、母親、母與子、師與友等四個篇章,涉及到古今名家名人,也有自己身邊的人與事,有邱總對這些人和事的分析和思考,不僅讀來親切感人,而且能夠把看似抽象的大道理,滲透到了具象的事務和細密的思緒之中,給人以觸動與啟迪。家是一個人道德的搖籃,精神的發祥地,也是其情感心理的孵化地,家教是一生教育的根,家風是一生能量的場。家風家教從歷史走來,植根于深厚的中華文化;但同時也圍繞在社會個體周圍,反映著現代社會的對錯榮辱。家風家教有強烈的道德感召力,能夠讓每個人,特別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啟示。我們感念祖先留給我們的深厚家風,我們也要在新時代不斷發揚中華民族的家國精神。這幾年來,在國內外的重要場合,民眾景仰的習近平總書記都多次深情地談到有關“追隨中國夢”的話題,也常常會談起自己的家。習家有著從嚴教子、勤儉持家的家風。總書記的母親齊心是一位老干部、老黨員,已近90歲高齡。習近平非常孝敬母親。有時間陪她在一起吃飯后,他總會拉著母親的手散步,陪她聊天。在嚴格家教下,小時候習近平常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們穿過的衣服、鞋子,走上領導崗位后,母親齊心專門開家庭會,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相關領域從事經商活動。受父母耳濡目染影響,習近平秉承家風,不僅對家人要求嚴格,而且胸懷祖國,心系人民,道德高尚,勤政為民,在廣大人民心目中,他是一位領袖,也是一個敦厚善良、溫儒體貼的朋友。在總書記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道德內斂,但強大的力量。
第三,把給青少年講道德故事和抒發自己的精神領悟緊密結合,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引領青少年兒童的精神追隨。本書既是一本供青少年兒童閱讀學習的教育讀本,同時也是一本邱總的思想錄、啟示錄。啟示、感悟由故事引起,又深化和延長了故事的內涵;故事為啟示感悟提供了思想的基礎,又為啟示和感悟做了具體生動的詮釋。作為福建人邱總特別講了林則徐、冰心等與福建有密切關系的名人故事。福建是一個山川靈秀的地方,被稱為“有福之邦”,“道”為“福”源。近代史上著名民族英雄林則徐在福州留下了無數的生活印記,他喜歡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被廣為傳頌,上聯更被作為福州城市精神來推廣。林則徐的一生為國為民,光明磊落又意在長遠,是我們民族中崇尚精神力量的先行者之一。同樣,與福建有關的嚴復、冰心等名人,不僅激發起邱總同為福建人的自豪,更是成為他不朽的精神恩師。在這個意義上說,邱總既是個教育者,也是個思想者;既是給青少年兒童循循善誘地講故事的人,又是開啟青少年兒童思想之窗的智者和哲人。
邱總曾說,在這高科技的網絡時代,我還保留著定期給在北京讀書的侄女寫書信的習慣,信中常常以精神恩師的故事來激勵孩子,為她提供了人生成長過程中的正能量。據說,我的帶著手寫溫度的信件是侄女最期待的禮物,也使她成為同學艷羨的幸福女生。邱總的《禮贊精神恩師》是自己幾十年精神追尋的總結,也是送給青少年和兒童的一份禮物,是一份用情和愛浸透的,用期許和熱忱編織的,充滿了父親般溫暖的禮物。如同他寫給侄女的信帶給孩兒的是快樂和幸福一樣,相信讀過、思考過這部《禮贊精神恩師》的孩子們,也會從中體味到那不一樣的精神引領和被激勵的快樂
全書21個故事,讓我們記住了“母愛是不能忘記的”、“師友之情是人生強大的精神力量”等思想的提示,也感受到了邱總歷經“面壁十年圖破壁”實踐演練的苦苦追尋,更給了我們“追隨精神恩師”,放眼風物的綿亙深遠的華夏民族應有的情懷。
是為記,并致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