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概述了九宮拳、械、功法的源流、拳理、特點、套路動作圖解及演示路線圖,以及九宮八卦太極劍、九宮太極大刀、九宮太極拐杖等的技法、套路動作名稱、套路動作圖解及演示路線圖等。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首次在世界人民面前亮相,是1936年在德國柏林召開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當時中國派出了以鄭懷賢教授為首的武術代表隊參加了奧運會。在會上,中國武術代表隊表演了“武當劍法”“鋼叉術”“擒拿對打”及傳統的武術套路等精彩項目,給各國運動員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后代表隊應邀又在漢堡等地做了多場巡回表演,受到了德國人民的稱贊。中國人一次向世界人民宣傳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帶來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機。武術文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中華武術不僅成為人民大眾強身健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且納入了國家體育競賽及表演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出版的武術書籍不計其數;全國武術館、校、社、站如雨后春筍般建立。群眾性的武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各國武術社團及武術愛好者,相繼來到中國學習武術和交流經驗;中國的運動員、教練員也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武術比賽,傳授中國武術并進行武術文化交流。順應武術蓬勃發展形勢的需要,“國際武術聯合會”于1991年成立。至此,中華武術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中華武術已走向世界,造福人類。武術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人文科學。它集健身益壽、攻防技擊和藝術欣賞等價值為一體,匯東方文化于一身,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它不僅是一種形體鍛煉和精、氣、神的內在運動,更是一種陶冶精神、修身養性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正確認識、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一切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和科學成果都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積累了多少代人的智慧成果,它的文化內涵、攻防技擊和經驗都是不斷地繼承、不斷地發展的結果。不尊重和不繼承前輩的經驗是否認民族文化遺產的表現,當然就談不上學習和發展。但是僅限于繼承,把前輩的東西和師訓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墨守成規,述而不作,生硬模仿,也會阻礙事物的發展,難以創造傳統武術文化的更高水平和個性特點。我們要認真地深入調查研究,將前輩的傳統武術文化挖掘出來。“去其糟粕,吸其精華”,以科學的態度去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中一顆璀璨的珠璣。它的歷史悠久,源流遠長,內容十分豐富。特別是它那強身健體、祛病延年、防身抗暴、磨煉意志、陶冶性情、煥發民族精神的功效,卓然生輝,使其深深扎根在中華兒女中間。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中華武術在這漫長歲月里,幾經盛衰,走過了一段曲折艱辛的路程,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首次在世界人民面前亮相,是1936年在德國柏林召開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當時中國派出了以鄭懷賢教授為首的武術代表隊參加了奧運會。在會上,中國武術代表隊表演了“武當劍法”“鋼叉術”“擒拿對打”及傳統的武術套路等精彩項目,給各國運動員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后代表隊應邀又在漢堡等地做了多場巡回表演,受到了德國人民的稱贊。中國人第一次向世界人民宣傳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帶來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機。武術文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中華武術不僅成為人民大眾強身健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且納入了國家體育競賽及表演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出版的武術書籍不計其數;全國武術館、校、社、站如雨后春筍般建立。群眾性的武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各國武術社團及武術愛好者,相繼來到中國學習武術和交流經驗;中國的運動員、教練員也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武術比賽,傳授中國武術并進行武術文化交流。順應武術蓬勃發展形勢的需要,“國際武術聯合會”于1991年成立。至此,中華武術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中華武術已走向世界,造福人類。武術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中華傳統武術文化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人文科學。它集健身益壽、攻防技擊和藝術欣賞等價值為一體,匯東方文化于一身,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它不僅是一種形體鍛煉和精、氣、神的內在運動,更是一種陶冶精神、修身養性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正確認識、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一切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和科學成果都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積累了多少代人的智慧成果,它的文化內涵、攻防技擊和經驗都是不斷地繼承、不斷地發展的結果。不尊重和不繼承前輩的經驗是否認民族文化遺產的表現,當然就談不上學習和發展。但是僅限于繼承,把前輩的東西和師訓當作一成不變的教條,墨守成規,述而不作,生硬模仿,也會阻礙事物的發展,難以創造傳統武術文化的更高水平和個性特點。我們要認真地深入調查研究,將前輩的傳統武術文化挖掘出來。“去其糟粕,吸其精華”,以科學的態度去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發揚光大。
時逢盛世,在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振興中華文化之際,百感于懷,不揣愚瞽,遂欣然濡筆而書,將習練先祖所授“九宮拳、械、功法”之體悟,悉心整理,撰成《武當九宮拳、械、功法闡秘(上、下冊)》之書,貢獻給武術界同仁和廣大武術愛好者。遺憾的是20世紀60年代將先祖留下的古印本拳譜遺失,以至無從完璧。幾十年來,經過多方調查研究,吸取其精華,推陳出新,溯源追憶,去繁就簡,以拳譜歌訣為源,知之多少,撰之多少。擇古人之前言往行,為我體悟實練所得而求理。就理論上說,內家拳都講“動靜分陰陽”“變換循八卦”“運行軌五行”,這豈不是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的規律嗎?“九宮拳、械、功法”就是從這個規律中延伸發展的。
該書內容有“九宮八卦太極拳”“九宮八卦太極刀”“九宮太極大槍”“九宮門功法”。主要介紹有關源流、拳理、風格特點及拳譜歌訣、套路動作技法、功法等。全書圖文并茂,闡述纂詳,言簡意明,按圖索驥,依法習之,即駕輕就熟、無師自通,倘若能廣泛流傳于世,則聊盡拋磚引玉、啟通后學、利人壽世、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益壽延年之夙愿。
該書在挖掘整理編寫過程中,曾得到崔小梅、王誠、魏玲玉、朱玲娣、王瑤、龔丹妮、王夢郢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于此,謹致以鳴謝之忱!
鑒于本人水平有限,拙著雖成,而書中疏漏在所難免,敬請海內外武林諸君及武術愛好者,不吝賜教,是幸!
王炳生,祖籍湖南雙峰,漢族,1934年12月30日生。國家高級教練、國家裁判。原湖北省武術協會副秘書長、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武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武當山拳法研究會原特邀研究員、武當九宮門傳人。
王炳生自幼跟隨外祖父何春生習練武當九宮門拳、械及功法。1957年就讀于武漢體育學院,拜中國著名武術家溫敬銘教授、劉玉華教授為師。在他們的精心培育下,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基礎,擅長長拳類及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八極拳及其器械。20世紀70年代起又得到了中國著名武術家何福生親自指導;20世紀80年代初跟中國武術泰斗李天驥先生學練“武當珍珠滾盤劍”“武當太極劍”。畢業后,從事武術教學訓練工作,培養了大批武術優秀苗子和骨干。擔任省、市業余武術隊教練時,曾連續獲得7屆湖北省武術比賽團體冠軍,金牌數居首。參與籌建湖北武術隊,1976年帶隊參加在哈爾濱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賽,章紅、羅競榮獲一等獎。任湖北省武術隊教練多年,嘔心瀝血,培養了全國冠軍、亞軍及武英級運動員數十名。特別是主訓“集體九節鞭”,在全國武術表演賽中,連續5年獲得冠軍(1980-1984),得到湖北省體委記三等功和晉級獎勵。10余年任全國武術競賽裁判員、裁判長、副總裁判長、秉公執法,多次被評為優秀裁判員。注重研究,總結經驗,在國內武術刊物上發表數十篇文章,著有《武當九宮拳宗闡秘》等書。
而今,盡管年過八旬,然而王先生仍像一顆不落的紅日,散發著余暉。經常出入武術隊訓練場館,關心年輕教練和運動員的成長。他還受聘于省、市各武術館、校,擔任技術顧問,經常下基層輔導;堅持到社區、公園晨練點輔導廣大武術愛好者習練太極拳、太極劍,傳授武當九宮門拳、械及功法,盡心盡力為中華武術的發展和全民健身運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一章 九官拳、械、功法概述
第一節 源流
第二節 拳理
第三節 特點
第四節 套路動作圖解及演示路線圖說明
第二章 九官八卦太極拳
第一節 九宮八卦太極拳的特點
第二節 主要基本技法
第三節 套路動作名稱及拳訣
第四節 套路動作圖解及演示路線圖
第三章 九官八卦太極刀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九宮八卦太極刀的結構、部位名稱及握法
第三節 刀術主要技法要領及技擊法
第四節 刀訣與刀譜及套路動作名稱
第五節 套路動作圖解及演示路線圖
第四章 九官太極大槍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九宮太極大槍的結構與名稱
第三節 主要槍法與要求
第四節 套路動作圖解及演示路線圖
第五章 九官門功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穿九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