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隨著天宮二號的順利升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精美生動的圖片,記錄了中國人從萬戶飛天以來的太空探索歷程,描述了在中國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上進行的諸多意義重大的科學實驗,向廣大讀者立體呈現出了空間科學實驗的無窮魅力。同時,全書描寫刻畫了多位中國空間研究與應用科學家代表,展現了我國科學家不斷追求卓越、勇于創新實踐的科學精神。
探索太空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懷有的夢想,從中國明朝利用火藥燃燒推進火箭飛向太空的萬戶飛天嘗試,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利用乙醇和液氧推進的V-2導彈首次擺脫地心力,再到美國成功實現的舉世矚目的人類登陸月球,人類矢志不渝地進行著太空探索。隨著航天技術的持續、迅猛發展,人類太空探索的夢想已觸手可及。
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自1956 年開始。1970 年4 月,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時代的啟動。1992 年9 月,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由1999 年11 月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的順利升空,到2003 年10 月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功進入太空,再到2011 年9 月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應用任務順利實施,中國的載人航天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科學規劃、穩步發展的道路。
20 余年來,載人航天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展了近50 項空間科學研究,研制了500 余臺/ 套有效載荷,圓滿完成了歷次飛行試驗任務。在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和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天文、空間物理與空間環境、空間地球科學與應用以及空間應用新技術試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中國科學院唯一以組織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工程任務而建立的研究所,代表科學院牽頭負責載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空間應用系統方面的總體管理和技術集成工作,具體包括空間科學及應用戰略研究、空間應用任務組織實施、總體技術支持支撐、科學成果產出及推廣等,同時對中科院承擔的載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統協助配套任務進行協助管理。
20余年來,有效組織全國眾多承研單位,充分利用神舟系列飛船、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平臺開展了50余項空間科學和應用研究,研制的500余臺/套有效載荷圓滿完成了歷次飛行試驗任務。在對地觀測及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天文探測、空間環境探測、應用新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與應用成果。
新華社對外部特稿社
喻菲:在新華社對外部從事科技、考古、社會、文化等多領域報道,曾在阿富汗做過戰地記者。近年來在中國特稿社從事深度報道和特稿寫作,被對外部評為科技報道專家型記者。
王晨曦:新華社對外部中國特稿社記者,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英語專業,外交學院英語翻譯專業碩士。長期舞文弄墨,愛科學,愛幻想。
賀萌:主修非通用語種,輔修新聞學,自修卡通漫畫手繪,自詡為“記者編輯中會畫畫的翻譯”。因腦洞較大、畫風多變,多次參與新華社科學報道,成為嚴謹科學趣味傳播的實踐者。
1 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尋找第二個地球
2 離開地球
人類進入宇航時代
太空中來了中國人
空間站——太空生活第一步
中國為什么也要建空間站
3 “天”上“宮”闕——太空中的實驗室
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也有試驗版
天宮二號——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上有哪些太空實驗
太空實驗的“大管家”
4 有趣的太空實驗
從太空看地球
宇宙有多美就有多危險
“小蜜蜂”與宇宙中最閃耀的爆炸
太空“八卦爐”煉的是什么“英雄材料”
天上傳來不可破解的密碼
在太空搭一座液體的橋
我們能到火星上種土豆嗎
太空中的一只特別準的鐘
5 展望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長什么樣
中國科學家要去空間站上做哪些大事
——未來空間站的仿真設計
6 天宮與空間站背后的科學家
尋找宇宙中的“沒缺陷不常見”
打造太空里最準的原子鐘
在太空研究生命之美
太空實驗“大管家”煉成記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