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地區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與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土地資源流轉、“家文化”削弱相交織,更與生育率降低、平均余命延長相重疊,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為了尋找合適的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的途徑,經過30余年的探索,我國建立起政府承擔主要資金責任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是,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預示的制度覆蓋面、待遇公平性、財務可持續性風險,已經或將要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演進中出現,規避這些風險,需要從制度設計、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法制保障等維度予以應對。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演進路徑與目標模式》可作為養老保險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學習用書,也可作為政策制定者、學術研究人員的參考用書。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簡而言之,就是是否以“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為社會發展目標。社會主義要實現這一目標有兩個途徑:一是總量的增長,即通過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內生驅動型的發展道路以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增長;二是結構的優化,即通過分配與收入再分配普遍提高廣大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并為人民提供穩定的安全預期。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保證經濟總量增長,長期以來在收入分配過程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做法將繼續并長期存在;實現“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目標需要加大收入結構優化力度,而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合理的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過程,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的過程。按照福利經濟學的解釋,當社會成員通過收入再分配達到完全平均分配時,這個國家在分配領域就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合理的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并不是平等、平均,而是在考慮各種效率損失基礎上的效率與平均的均衡,因此,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是一個趨向于帕累托最優狀態的過程。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1985年之前是以國家包企業、企業包職工為特征的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1985年之后,逐步確立了統賬結合型社會保險制度和國家保障型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制度相結合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需要明確的是,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探索歷程是以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主線的,但取得巨大成功的卻是根植在農村地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特別是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經試點,普受歡迎,快速發展,提速八年。
我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推崇備至,甚至認為它的歷史意義高于全面取消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業稅開歷史之先河,讓中國農村居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是從“一”到“O”的進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則更進一步,政府出資支付基礎養老金,讓1億多農村老年居民歷史性地領到了“工資”,是從“0”到“+”的進步。我的這種樂觀情緒一直持續了6年時間,直到2016年1月12日,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召開的一次座談會。
座談會邀請了10名農村老年居民,請他們談對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看法,有兩位的發言讓我記憶猶新:“我叫張××,今年64歲,家里四口人,兒子外出打工。我十分懷念七八十年代的生活,那個時候人無貴賤之分,做農民很光榮,還有很多城市知青到我們村來,我教他們種地。但是現在社會變化太大了,農民變成了最被人看不起的人,收入又低,一個月220元的養老金根本不夠,而且跟城里人的養老金相比差距太大了,同樣是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到老了拿的錢差距那么大,我想不通。”“我叫劉××,68歲,當過村主任。我們村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多人是失地農民,他們買職工養老保險沒錢,買農村養老保險養老金太低,建議國家考慮考慮他們怎么辦。再說我自己,我當村主任20多年,但是現在的養老金沒有體現我這20年的工作,你看鄉政府那些人,當年還不如我干得好,現在退休了拿兩三千,我只有兩三百,國家應該考慮我這20年的工齡。”究其核心,養老金“公平”成為農村老年居民關注的重點問題。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能否成功,評判的主體應當是農村居民,他們是制度的直接參與者,也是制度的受益者,讓他們生活得更幸福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2010年以來,課題組持續跟蹤調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進程,走訪了一萬余戶農村居民家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正是基于這些一手資料,本書回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進程,預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未來發展,設計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模式,以期為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貢獻力量。
落筆之際,感謝我的導師張思鋒教授,他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使我受益匪淺,享用終生。本書中關于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制度分析的基本原理等都是張老師近年來學術成果中的精華,能夠運用到本書,深感榮幸。同時,感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三省六縣人力資源管理與經辦機構工作人員以及被調查的農村居民,為本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也要感謝我的研究生風言、葉小剛在書稿撰寫、整理過程中提供的幫助。
查看全部↓
王立劍,1983年生,河北邯鄲人,法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現為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養老保險、養老服務和社會治理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項目13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SSCI/SCI論文7篇;獲省部級科研獎勵6項,入選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英才支持計劃”;擔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陜西勞動學會理事;完成的研究成果兩次被教育部采納并通報表揚。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提出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設計
第2章 文獻述評
2.1 基本概念
2.2 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研究
2.3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現狀研究
2.4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演進進程研究
2.5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演進風險研究
2.6 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研究
2.7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推進措施研究
2.8 文獻評價
第3章 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及其證明
3.1 認識和證明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的指導思想
3.2 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詮釋
3.3 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證明
3.4 社會保障制度演進規律的指導意義
第4章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分析
4.1 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歷程
4.2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管理體制與政策框架
4.3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狀況
4.4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效果
第5章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演進風險
5.1 制度誕生期擴大覆蓋范圍的約束條件
5.2 制度成長期待遇水平公平性失衡風險
5.3 制度成熟期基金財務不可持續性風險
第6章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演進風險的防范政策
6.1 逐步提高制度覆蓋范圍的政策選擇
6.2 實現制度待遇水平公平的政策選擇
6.3 規避財務不可持續危機的政策選擇
第7章 防范風險政策導向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目標模式
7.1 設計依據
7.2 產權關系
7.3 管理體制
7.4 運行機制
7.5 法制保障
7.6 政策框架
第8章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路徑與政策建議
8.1 建設階段與核心任務
8.2 推進路徑
8.3 當前階段的政策建議
第9章 總結
9.1 研究結論
9.2 創新之處
9.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