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國文集:土壤科學卷(套裝上下冊)》是趙其國院士及其領銜的科研團隊,近60多年來在土壤科學領域所作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科技成果的系統總結和全面反映。
《趙其國文集:土壤科學卷(套裝上下冊)》收錄趙其國院士獨立及合作撰寫發表的土壤科學論文260篇,共分十部分,包括:土壤科學發展戰略,土壤發生與分類,土壤資源與區劃,土壤地理與區域土壤,土壤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土壤改良與生態環境保護,新技術、新方法與新進展,國外土壤科學,以及人物、機構與評論。
《趙其國文集:土壤科學卷(套裝上下冊)》適合從事土壤科學、農業科學、生態環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研究生、本科生等閱讀,也適合農村基層干部、群眾參考。
趙其國院士是我國著名土壤學家、農學家、生態學家。
半個多世紀以來,趙其國先生以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在土壤科學領域前沿攀登,為我國及世界土壤科學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為了全面、系統地總結趙其國院士在土壤科學領域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創新性成果,以期為促進土壤科學發展、培養土壤科學人才作出積極貢獻,經《趙其國文集·土壤科學卷》編委會研究決定,將趙其國先生及其科研團隊在土壤科學領域撰寫的論文進行整理、匯編,并以《趙其國文集·土壤科學卷》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該書分十部分,共收錄論文260篇。第一部分,土壤科學發展戰略,收集相關論文25篇,主要是趙其國院士在各個不同時期對我國土壤科學發展的宏觀戰略思考,尤其是趙其國院士創造性地提出了“土壤圈”的概念,對中國及世界土壤科學的研究與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第二部分,土壤發生與分類,收集相關論文16篇,主要對我國不同類型土壤的成土過程、發生特性、分類及分布規律等進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土壤資源與區劃,收集相關論文14篇,分別對中國的凍土、灰化土、熱帶亞熱帶地區旱地土壤,以及蘇南、廣東博羅、廣西中南部耕地等進行了資源評價和利用區劃;第四部分,土壤地理與區域土壤,收集相關論文24篇,主要對我國不同區域(南方紅壤丘陵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蘇南經濟快速發展區、中亞熱帶緩丘區等)土壤資源特征及土壤養分變化規律和影響因素等進行了實地調查與研究;第五部分,土壤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收集相關論文28篇,對我國不同類型土壤(如紅壤旱地、高產水稻土、菜園土壤等)、不同區域土壤(如南方紅壤丘陵區、黃淮海平原區、西南干旱河谷區坡耕地等)的資源開發及可持續利用的途徑、模式、技術等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與研究;第六部分,土壤改良與生態環境保護,收集相關論文41篇,分別對我國不同地區(熱帶亞熱帶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蘇南經濟快速發展區、閩西南及贛南地區等)、不同土壤(南方低產水稻土、云南膠泥田、重金屬污染土、DDT殘留土等)的利用、改良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途徑和措施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第七部分,新技術、新方法、新進展,收集相關論文58篇,集中展示了我國土壤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包含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在該領域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土壤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第八部分,港臺土壤科學,收集相關論文9篇,反映了趙其國研究團隊對香港、臺灣土壤科學研究的新成果;第九部分,國外土壤科學,收集相關論文26篇,集中反映了趙其國院士及其團隊與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以色列、丹麥、瑞典、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不丹等國,以及與國際土壤學機構(如國際土壤學會)的交流與合作,也從一個側面看出趙其國院士及其團隊在國際土壤學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第十部分,人物、機構與評論,收集相關論文和紀念文章17篇,展現了趙其國院士對馬溶之、李慶逵及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紅壤生態實驗站等的深情厚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全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真”。該書真實記錄和反映了趙其國院士(及其團隊)在土壤科學領域所作的開創性工作和取得的創新性成果,充分體現“原真性”;二是“實”。該書的價值在于以事實為依據,以科學數據為靈魂,體現了趙其國院士踏踏實實的做事風格、實實在在的科學精神;三是“廣”。書中收錄的論文,幾乎涵蓋了土壤科學的方方面面,不僅研究中國之土壤及土壤科學,還涉及境外、國外之土壤和土壤科學,體現研究范圍之寬、領域之廣;四是“新”。全書收錄的論文,均反映了趙其國院士及其團隊在各個時期,站在國內外土壤科學發展前沿發表的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性成果,充分體現了在土壤科學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
該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科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所有論文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
因時間倉促,書中可能有疏漏和不當、不妥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
查看全部↓
趙其國,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鹽漬土分委員會主席,國際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委員會第1副主席,國際山地研究中心理事,江蘇省和南京市科協副主席。長期從事中國及世界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在熱帶土壤發生方面,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征。提出“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囤物質循環開放實驗室”。提出南方紅壤分區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態與環境評價的多種規劃與開發方案。曾建議并參與國家“土壤質量”及“東南環境質量”等“973”研究項目,對農業與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農業清潔生產等重大問題均參與咨詢與研究。2008~2011年參與“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研究并擔任組長。近年來提出了發展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的理念與建議。曾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獎、國際道庫恰耶夫獎、第四屆日經亞洲大獎等國際、國家及中國科學院獎20次。發表專著21本,論文400余篇,已培養研究生100多名。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土壤科學發展戰略
90年代的土壤科學
21世紀土壤科學展望
中國土壤科學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土壤科學發展的戰略思考
中國土壤科學戰略發展研究的新思路——土壤學戰略發展研究的頂層設計與路線圖
中國土壤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提升對土壤認識,創新現代土壤學
發展與創新現代土壤科學
從未來土壤學看環境與生態優先研究領域
當前我國土壤學研究所面臨的任務
土壤學的發展及其研究前景
土壤學發展趨勢與青年土壤科技工作者的任務
培養人才發展土壤科學
現代土壤學與農業持續發展
從現代土壤學看江蘇省農業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守護土壤,該用什么樣的戰略?
論我國土壤保護宏觀戰略
中國土壤保護宏觀戰略思考
中國土壤安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思考
強化土壤研究的全球意識
深入開展“土壤與環境”問題的研究
土壤圈及其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
土壤圈在全球變化中的意義與研究內容
土壤圈物質循環研究與土壤學的發展
中國土壤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1991年學術年會開幕詞
慶祝中國土壤學會成立50周年與第八次全國土壤學會代表大會開幕詞
《未來土壤學》一書翻譯全文
第二部分 土壤發生與分類
安徽宣城風成沉積——紅土系列剖面ESR年代學研究
我國紅壤現代成土過程和發育年齡的初步研究
我國富鋁化土壤發生特性的初步研究
我國富鋁化土壤診斷土層的初步研究及其在分類上的應用
中國南方紅土與第四紀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
我國熱帶、亞熱帶干熱地區土壤發生特性的研究
熱帶和亞熱帶干熱地區土壤的發生、分類及分布規律
熱帶土壤的發生與分類研究進展(1)
熱帶土壤的發生與分類研究進展(2)
滇南磚紅壤性土的發生特性及其形成過程
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土壤分類及其資源評價
黑土的肥力演變及其分類
斯里奇廷教授談土壤分類研究概況
我國土壤調查制圖及土壤分類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我國土壤分類的商榷(初稿)
中國土壤分類暫行草案(1978年)
第三部分 土壤資源與區劃
中國的凍土
中國的灰化土
大興安嶺北部的灰化土
中國的火山灰土
我國的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區劃
我國土地資源的態勢、潛力與對策
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旱地土壤資源
經濟發展梯度影響下的江蘇農用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格局
蘇南經濟快速發展區土壤有效態鋁、鎳含量影響因素及分布特征
蘇南典型區土壤有效態銅、鋅含量影響因素及分布特征
廣西中南部耕地土壤有機質和全氮變化的遙感監測
廣西典型土壤上不同林分的土壤肥力分析與綜合評價
縣級土壤資源調查和土壤區劃——以廣東省博羅縣為例
第四部分 土壤地理與區域土壤
南方紅壤丘陵區土壤養分貧瘠化的綜合評價
南方丘陵區不同尺度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南方丘陵區土壤氮素尺度效應的影響因素
黑土的肥力特性及其演變
長江三角洲地區土壤鹽酸可提取態重金屬含量的空間變異特征
長江三角洲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以江蘇太倉市為例
城鄉結合部土壤污染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低丘紅壤肥力的時空變異
紅壤地區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質量性狀的演變
江西省興國縣、余江縣土壤侵蝕時空變化研究
蘇南典型區土壤基本性質的時空變化——以昆山市為例
蘇南經濟快速發展區土壤Cu、Ni、Pb、zn形態及其有效性定量分析——以昆山市為例
蘇南經濟快速發展區土壤Cu形態含量影響因素定量分析——以昆山市為例
蘇南經濟陜速發展區土壤有效態鈷含量影響因素及分布特征
太湖流域丘陵地區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
我國東部土壤有機碳的密度和儲量
我國東南丘陵山區土壤肥力的綜合評價
我國熱帶亞熱帶森林土壤的水熱動態
我國熱帶亞熱帶森林土壤水的礦質元素組成特征
我國熱帶亞熱帶森林土壤養分循環特點與成土過程研究
我國中亞熱帶緩丘區紅黏土紅壤肥力的演化Ⅰ.物理學肥力的演化
……
第五部分 土壤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
第六部分 土壤改良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七部分 新技術、新方法與新進展
第八部分 港臺土壤科學
第九部分 國外土壤科學
第十部分 人物、機構與評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