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關于申克分析的理論譯著,原版書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申克理論在美國已發展的十分成體系,其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和研究總是離不開申克思維,并從該思維演化出許多新的分析體系,正如福特先生在09年來華的講座中講到,他的音級集合理論基礎即來源于申克分析體系。任何一個從事作曲技術理論研究的研究者必定都有此感慨,在進行文獻工作時,尤其是閱讀美國學者文章時,論文中幾乎都用這一理論來分析和研究調性作品,運用分析圖表十分清晰的展示出樂曲的統一性和連貫性,不少留美的學者都表示過國內不能系統開設申克分析方法的遺憾。本書分為3個部分,23個章節,每一章節有帶有大量地作品分析實例,且附帶練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即可加深對申克分析法的理解與運用。這是一本音樂分析理論著作,同時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教材書。本書的出版為國內的音樂作品分析領域提供了新的參考方法,通過這一方法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音樂作品的認知。
本譯著的原版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因此在一些不涉及申克分析方法方面的闡述略顯陳舊,但這并不會影響到本書在申克分析領域特別是教學領域中的重要價值。不僅如此,書中還詳細講述了在我們當前的教學體系中較少涉及的內容,如對眾贊歌的分析,前奏曲體裁與眾贊歌體裁的內在聯系等。另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盡量的遵循了原著中的名詞字面含義,有些可能與我們習慣上的叫法不同。如21章奏鳴曲式和結構層面一章中,Sonatina Form的含義是:“整體上可以看做是奏鳴曲式的變體。它是沒有展開部的曲式。”但是我們習慣上可能會將此概念稱作無展開部的奏鳴曲式。在翻譯的過程中,筆者還是按照原文的字面義,將Sonatina Form翻譯為小奏鳴曲曲式。譯者遵循原著本意,更加客觀的呈現出《申克分析導論》的全貌,如此也方便讀者進行個人的分析與理解。
劉楠,作曲技術理論博士,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作曲技術理論研究與音樂作品研究。近年來先后發表了《論席曼諾夫斯基<瑪祖卡>(OP.50)中波德哈拉調式的運用》、《勛伯格早期<八首藝術歌曲>(Op.6)中的調性擴張技法》等論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規劃課題《20世紀新民族樂派作曲家作品中的民族性表達方式研究》等5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