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在教學工作中,總是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缺好課程,二是缺好形式。這些年國內企業非常重視企業內部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傳承與復制,這直接推動了企業內部講師隊伍更專業化。兩大難題之一的好課程,也由于這股重視經驗積累與傳承的浪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難題之二缺好形式,就相對顯得較難解決了。市面上也有一些關于如何講好課程的圖書與資料,但相對于課程開發方面的科學與專業性,還是顯得相當不足。我始終認為,講師的工作雖然要重視教授內容的研究與整理,但講師畢竟要將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學員,所以講師的教學演繹、教學形式的安排與教學過程設計則顯得更為重要,甚至我認為講師的工作重視教學形式多樣性遠甚于教學內容的開發。現在信息時代不是知識或信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知識內容上想再多一些創新,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教學形式上多一些創新,使學員在課堂上能更有效地轉化所學的知識。于是,我將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整理成文字,著成《生動教學:讓培訓活起來》這本書,希望為講師在教學工作上提供些許幫助。
所謂生動教學,就是以學員為中心,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與工具,將散落在不同個體,有關同一個情境與問題的知識、經驗與智慧,進行有機的整合與萃取。這個整合的過程能讓所有參與者都從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并解決問題。生動教學并非做幾個課堂游戲那么簡單,而是深入研究教學原理并進行教學實踐,將教與學兩者上下打通,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基礎,真正做到以學員為中心的一套教學方法論。
本書一共分為三大部分九個章節,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重構教與學,體驗生動教學。此部分分為兩個章節,主要介紹了與教學實踐聯系相當緊密的一些教學理念,讓生動教學做到有理可據,同時也讓各位讀者能從“道”的層面上,深刻理解為何要進行生動教學,以及生動教學法的流程。
第二部分:生動教學之工具篇。此部分分為三個章節,主要針對課堂教學中的開、進、關三大關鍵環節,做了詳細說明,并列舉了18種教學活動,為教學工作經驗不足的同人提供教學工具,可以即學即用,解決教學形式選擇與設置的問題。
第三部分:生動教學之能力篇。此部分分為四個章節,是講師能力的進階部分,對于不滿足于只會使用一些教學工具,更希望掌握教學形式創新、教學過程設計的講師,通過活動帶領、彈性設計、引導對話以及點評反饋四大核心能力的學習,可以不單單會使用教學工具,還能創新教學活動,并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與學員進行互動的要點。
以上是本書的內容梗概,本書內容脫胎于我的“生動教學設計工作坊”課程,是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打磨并整理出來的文字。
序 言
無互動,不教學
一直以來,培訓行業就是個大熔爐、大染缸,每年都不乏新概念、新詞匯,早年的成功學、執行力,中期的領導力、行動學習、引導技術,到近幾年的最佳實踐、經驗萃取、組織發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等,可謂生生不息,一片繁榮昌盛之景。魚龍混雜的業態,光靠炒這些概念就能養活一大批行業機構與所謂的老師。我們經常發現,供應方不停地把新概念提供給需求方,而需求方不求甚解,不想搞清楚緣由,只求告訴怎么用,用又不得法,反過來繼續尋求新東西、新概念、新方法……這種問題不斷在業內發酵著,助推培訓市場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伴隨中國經濟改革的浪潮,肆意踐踏著企業組織這塊肥沃的草地。
群雞起舞后,留下的多半是一地雞毛,挺好的知識、方法在浮躁的培訓市場面前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三板斧過后,面對企業需求方不見成效的質問,培訓又顯得那么不堪一擊。大浪過后,誰在裸泳雖然一目了然,但也難免傷及無辜,培訓供應方的處境著實艱難。
再看企業需求方,培訓萬能論與培訓無用論總是相伴而生的,在績效結果不好時,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人不行,人不行全是培訓不行造成的,這是培訓萬能論;做好了培訓規劃,在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去實施時,又阻力多多,“搞什么培訓?那玩意沒用,還不如多花心思把業務搞上去”,這是培訓無用論。這讓培訓工作者如何自處?
做培訓,得先搞清楚面臨的三大挑戰
培訓的價值到底何在,如何才能實現突破?無論是對企業需求方,還是對培訓供應方而言,這都是該深刻思考的問題。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先究其原因。所以,對于培訓來說,我們也得先搞清楚組織學習面臨的三大挑戰,才好對癥下藥。
第一個挑戰:培訓如何作用于績效以贏得老板的心
作為講師,我們經常會遇到學員提出的挑戰:“這個東西學了有什么用啊?到底怎么樣解決我的具體問題?”對于培訓的組織者而言,每到年底,你的老板也會挑戰你:“花了這么多錢,這些花費有哪些產生了直接績效?”培訓到底怎么跟績效結合起來,這是一個世紀之痛,培訓從出現的那一天開始,就一直面臨著這樣的拷問,從未停止過。這需要組織在培訓時既要賦能,同時也要解決問題;既要關注人的持續成長,又要兼顧眼前的績效結果。從目前的培訓發展趨勢來看,兼顧績效似乎成了主旋律。企業大學或者培訓中心需要通過打造學用一體、工作學習一體化平臺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第二個挑戰:VUCA一時代如何讓學習變得更有效
這是要解決教與學的方式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組織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到底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更有效,這是培訓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信息時代人們學習的需要,如何將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將以講師為主轉變成以學員為中心,由重知識輸入轉變成重行為轉化,將以賦能為主轉變成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等,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這些都可以從能力獲得的途徑來加以改善,加強實踐學習與社會學習,運用行動學習、引導研討等方法來支撐知識轉化、落地,把線下課堂當成學習的道場,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讓講師成為引導者或教練。未來線下課堂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互動,因為理論知識的輸入完全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解決,線上解決“應知”,線下解決“應會”。
第三個挑戰:在移動互聯時代,如何打造學習平臺
5G時代的到來,2020年發生的疫情,把組織學習實現線上化大力向前推進了一把。現在企業培訓之間的交流,要是沒用線上學習的方式或平臺,你都不好意思說話。這還只是對當下的影響,線上學習概念早就提出了,但是礙于科技的限制,一直沒有比較大的進展。同時,從學習的本質而言,線上學習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們學習的整個過程,畢竟學習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但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云存儲和區塊鏈的技術創新與應用,一定會給培訓和學習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在未來創造一個無處不學習,隨時隨地學用一體的狀態,還是可期的。
這是我們現在組織培訓與學習面臨的三大挑戰。培訓如果能做好以上三個方面的突破,就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總歸一句話,培訓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無用的,培訓非萬能,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讓它無處不在。
我本人主要致力于解決如何讓線下課堂變得更為生動,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高效的問題,幫助企業內訓師及講師升級自己的教學設計與方法。對講師而言,知識就是我們的資源,要想將知識更好地遷移給學習者,助力學習者更有效地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就必須在形式上不斷創新,實現我們作為講師的使命與價值。
學習助力自我成長
2016年我出版了個人第一本專著《發現團隊的力量:通過引導讓體驗式培訓更有效》,將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與成長做了歸納總結。這本書旨在從實踐上總結經驗,將體驗式培訓這種極為強調“做中學”,且實操性很強的教學方式做理論與技巧的梳理。我的培訓師生涯得益于我的老師—體驗教育大師廖炳煌先生的教導與培養,我至今還能清晰地記得恩師上的第一堂課,我始終認為那是我今生上過的最好的課程,沒有之一!
通過寫書,我養成了寫文章的習慣,又因為寫書,我可以查閱大量認識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培訓類相關圖書,然后又在工作中不斷實踐這些理論與方法,如此這般不斷循環,我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將理論付諸實踐的,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自己是比較幸運的,我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得到不斷的精進,理論學習的最高境界也不外乎如此了。
一轉眼四年過去了,在這四年的時間里,我從體驗式培訓轉向更深一層的教學理論與學習方法技術的研究與實踐,及其在團隊發展與領導力方向的應用。我先后向引導業界大咖郝君帥老師、國內學習專家田俊國老師等請教,向埃里克森學習其團隊教練技術,還與我的良師益友—曾經的佰仟大學校長、國內企業培訓專家、領導力專家陳向軍先生共事并向他學習,同時也同我身邊的一眾培訓行業大拿與好友經常聚會與聊天,這些都使我受益良多!
隨著學習交流的深入,我越發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很淺薄。學習的過程并非總是快樂的,尤其是在固有的思維模式與經驗無法突破時,可以說學習是較為辛苦的事,但這種辛苦同樣也會伴隨著獲得新知與能力的喜悅!從體驗學習到行動學習再到經驗學習;從傳統講授到引導技術再到教練助人;從杜威的經驗教育、庫伯的經驗學習圈,到外展教育再到建構主義教學;從認為體驗是最有效的學習,到探索體驗如何與傳統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更有效地結合,讓學習變得更有效;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到學用一體化,再到做、學、教三者三位一體;從以講師為中心的教學到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再到以績效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從精熟一種培訓教學方法,到研究學習更多元的教學方法與理論等,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充實。
高效能的人士做事情,總是能從實做中總結經驗,再形成方法,如此才能有章法地復制經驗,快速成長。我寫第一本書用了十年的工作時間積累經驗,現在四年又過去了,起心動念間,就有了積文成書的想法。
我始終覺得從事講師職業是很幸福的。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與需求,而最好的學習方式目前看來仍然是去教別人,職業講師當仁不讓。我用自己開發的“柔性引導TM:互動式教學與引導能力”“生動教學設計工作坊”等課程中的方法協助講師們打磨課程,設計教學呈現與塑造講師自我風格,這三年來我經歷了一場自我升級迭代的旅程,結合自己對教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在教學工作上的實踐,將經驗與理論結合起來著成此書,分享給有緣人,并為講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讓生動教學助力講師成長
我們講師在教學工作中,總是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缺好課程,二是缺好形式。這些年國內企業非常重視企業內部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傳承與復制,這直接推動了企業內部講師隊伍更專業化。兩大難題之一的好課程,也由于這股重視經驗積累與傳承的浪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難題之二缺好形式,就相對顯得較難解決了。市面上也有一些關于如何講好課程的圖書與資料,但相對于課程開發方面的科學與專業性,還是顯得相當不足。我始終認為,講師的工作雖然要重視教授內容的研究與整理,但講師畢竟要將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學員,所以講師的教學演繹、教學形式的安排與教學過程設計則顯得更為重要,甚至我認為講師的工作重視教學形式多樣性遠甚于教學內容的開發。現在信息時代不是知識或信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知識內容上想再多一些創新,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教學形式上多一些創新,使學員在課堂上能更有效地轉化所學的知識。于是,我將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整理成文字,著成《生動教學:讓培訓活起來》這本書,希望為講師在教學工作上提供些許幫助。
所謂生動教學,就是以學員為中心,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與工具,將散落在不同個體,有關同一個情境與問題的知識、經驗與智慧,進行有機的整合與萃取。這個整合的過程能讓所有參與者都從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并解決問題。生動教學并非做幾個課堂游戲那么簡單,而是深入研究教學原理并進行教學實踐,將教與學兩者上下打通,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基礎,真正做到以學員為中心的一套教學方法論。
本書一共分為三大部分九個章節,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重構教與學,體驗生動教學。此部分分為兩個章節,主要介紹了與教學實踐聯系相當緊密的一些教學理念,讓生動教學做到有理可據,同時也讓各位讀者能從“道”的層面上,深刻理解為何要進行生動教學,以及生動教學法的流程。
第二部分:生動教學之工具篇。此部分分為三個章節,主要針對課堂教學中的開、進、關三大關鍵環節,做了詳細說明,并列舉了18種教學活動,為教學工作經驗不足的同人提供教學工具,可以即學即用,解決教學形式選擇與設置的問題。
第三部分:生動教學之能力篇。此部分分為四個章節,是講師能力的進階部分,對于不滿足于只會使用一些教學工具,更希望掌握教學形式創新、教學過程設計的講師,通過活動帶領、彈性設計、引導對話以及點評反饋四大核心能力的學習,可以不單單會使用教學工具,還能創新教學活動,并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與學員進行互動的要點。
以上是本書的內容梗概,本書內容脫胎于我的“生動教學設計工作坊”課程,是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打磨并整理出來的文字。這套課程為來自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廣州地鐵集團、華為大學、海爾大學、華潤創業、中廣核、合肥燃氣集團、貝殼網等數十家企業的講師隊伍,以及來自一些高校和事業單位的老師們進行賦能。感謝所有參加我的課程的學員們,書中很多內容都是我在教學課堂上與學員一起互動共創出來的,也感謝幾位培訓行業資深的專家給本書寫了推薦序。
寫書與開發工作一樣,完結后都會留下些許遺憾。沒有完美的作品,只有可以更好的文字,書中不足之處還望讀者海涵。我更期望以本書作為媒介,與讀者朋友們建立良性互動,大家可以通過關注“Tiger老師的課堂”微信公眾號給我留言,讓我們一起在培訓的發展道路上持續奔跑。
開卷有益,祝您閱讀愉快!
夏雄武
2021年4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