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城市內部的居住環境為研究對象, 在全面綜述和評價國內外關于居住環境相關理論、方法和研究進展基礎上, 提出了關于中國城市內部居住環境空間分異形成的理論分析框架, 設計了居住環境構成要素的定量測度方法, 建立了居住環境指標的整合方法及價值化評價方法。并以北京作為案例區域, 運用北京數字城市要素平臺的集成數據、普查數據和大樣本抽樣問卷調查數據, 透過實體空間和行為空間相結合的研究視角, 對城市居住環境空間分異的格局、類型和特征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并重點從制度轉型、城市化、社會階層分化等三個角度研究了北京城市居住環境空間分異的形成機制。
第一章人居環境的理論基礎
過去數十年,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為全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在人口快速城市化的同時,人居環境也在發生劇烈變化,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資源能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能源和資源消耗迅猛增長,世界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由1980年的18503億噸增加到2013年的361億噸;二是各種自然和人為引發的災害事件頻發,如印度洋海嘯、汶川地震、美國暴風雪等;三是全球氣候變化顯著,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挑戰形勢嚴峻。未來20年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仍然是世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引擎,由此引起的環境、生態的急劇變化,仍將集中體現在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人居環境方面,人居環境劇烈變化的嚴峻態勢也將危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隨著居民追求更高生活質量愿景的提升,人居環境越來越成為學術界、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第一節人居環境概念解析
伴隨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聯合國《溫哥華宣言》(UN,1976)首先提出人居環境的概念,認為人居環境是人類社會的集合體,包括所有社會、物質、組織、精神和文化要素,涵蓋城市、鄉鎮或農村。它由物理要素以及為其提供支撐的服務組成。物理要素包括住房(shelter),為人類提供安全、隱私和獨立性;基礎設施(facility),即遞送商品、能源或信息的復雜網絡。服務(service)則涵蓋了社區作為社會主體,完成其職能所需的所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