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中性原則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競爭中性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計劃企業管理優勢學科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國有企業改革的各項工作向縱深穩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國際環境看,過去十余年間,競爭中性原則日益成為影響各國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外生性制度因素。競爭中性原則的底層邏輯是單向度的市場化原則,天然與我國國有企業在組織制度性質上的多重屬性不一致。如何促進不同制度邏輯片段之間的調和與共生,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議題,迫切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學術研究工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更加國際化和學理性的理論學術支持。
《競爭中性原則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主要嘗試從微觀企業層次和市場機理深度來探討這一研究議題,著力回答按照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改革邏輯,競爭中性原則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中所有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國有企業改革的各項工作向縱深穩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國際環境看,過去十余年間,競爭中性原則日益成為影響各國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外生性制度因素。競爭中性原則的底層邏輯是單向度的市場化原則,天然與我國國有企業在組織制度性質上的多重屬性不一致。如何促進不同制度邏輯片段之間的調和與共生,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議題,迫切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學術研究工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更加國際化和學理性的理論學術支持。
本書主要嘗試從微觀企業層次和市場機理深度來探討這一研究議題,著力回答按照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改革邏輯,競爭中性原則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中所有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全書分七章,在論述邏輯上:第一章“競爭中性原則的政策實踐”,對“競爭中性”這一核心概念提出的制度與政策實踐的相關背景知識進行了梳理。基于此章的研究工作,我們傾向于運用“競爭中性原則”一詞來探討和分析一系列與我國企業改革實踐緊密關聯的實踐問題.以突出“競爭中性”概念的政策應用屬性,而非其抽象的和具有一定程度認知分歧的理論屬性。
本書第二章至第七章的內容,為結合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最新實踐活動而設定的幾個研究專題。我們認為,這幾個專題是比較有可能推動競爭中性原則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踐活動進行相對緊密結合的重要環節。這六章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首先,討論微觀層次的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制度問題;其次,討論宏觀層次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問題,在這個層次上,討論的側重點依然相對聚焦于微觀企業,即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與運營公司的實踐問題;再次,討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問題,這關系到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最后,基于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討論了企業家精神培育、職業經理人制度和培育世界一流企業這三個議題下,競爭中性原則對國有企業的要求,有的與對民營企業的要求相似,有的則對應于不同的實踐挑戰。在后六章中,我們分別分析了在相應的主題之下當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實踐取得的進展、遇到的問題,再從競爭中性原則的分析視角探討可能的政策方向與要求,以進一步考察競爭中性原則可能在促進企業改革發展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并提出了相應主題下深化企業改革的政策建議。我們希望,相關研究工作能夠幫助國有企業在改革實踐中有選擇性地接納競爭中性原則中的合理性制度片段。
本書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以下主要觀點:
第一,有關“競爭中性”這一概念的內涵。我們可以從經濟和法律的不同視角,理解競爭中性的理論與實踐內涵。從經濟視角出發,競爭中性原則與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企業改革等實踐問題相關聯。從法律視角出發,競爭中性原則與競爭政策、國際經貿合作中的規則與協議緊密相關。本書側重于從經濟政策分析的視角來理解競爭中性的內涵。我們將競爭中性區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作為國家競爭政策組成部分的競爭中性,這主要對應于澳大利亞的競爭中性政策實踐;二是作為國際經貿規則的競爭中性,這主要表現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力圖在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或地區)中力推的、專門針對以中國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的競爭中性規則:三是作為微觀層次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原則的競爭中性,這主要是指OECD倡導的競爭中性原則。本書對此核心概念的理解,相對接近于OECD倡導的競爭中性原則。
余菁,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國有企業改革、公司治理、組織管理。
王欣,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國有企業改革、公司治理、創新管理。
第一章 競爭中性原則的政策實踐
一、競爭中性原則:定義及政策目標
二、競爭中性原則的制度實踐
三、競爭中性原則在我國的政策應用
第二章 競爭中性原則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一、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模式演變歷程
二、競爭中性原則對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要求
三、當前國有企業面臨的公司治理問題與挑戰
四、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方向與路徑
第三章 競爭中性原則與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創新
一、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二、競爭中性原則對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創新的要求
三、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創新現狀及存在問題
四、進一步加快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創新的政策建議
第四章 競爭中性原則與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涵與演進
二、競爭中性原則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
三、當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展及問題
四、深化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和建議
第五章 競爭中性原則與企業家精神培育
一、企業家精神的內涵與功能
二、競爭中性原則對培育企業家精神的要求
三、不同所有制企業在培育企業家精神中的作用
四、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點方向與政策建議
第六章 競爭中性原則與職業經理人制度
一、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演進源流
二、競爭中性原則對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踐的要求
三、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運行中的突出問題
四、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的對策建議
第七章 競爭中性原則與培育世界一流企業
一、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實踐歷程
二、競爭中性原則對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
三、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所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四、對我國企業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建議
3.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需要通過創新來適應融入國際市場競爭規則體系的挑戰
在新時代,國有企業發展壯大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從橫截面上來看,與其他企業相比,世界一流企業必須是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卓越企業。從縱向的歷時性上來看,與不同時點上的自身相比,世界一流企業是在不斷實施動態變革的,必須是跟得上時代脈動變奏的企業。世界一流企業應該棲身于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重要行業,且在重要行業領域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和偉大成就。這些企業不僅要有意愿也要有能力對產業發展、技術創新、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人民福祉的改善等多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同時,在國際產業體系中,需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能夠干預和影響到未來的市場競爭秩序,從而有可能在更長久的時間周期里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黃群慧等,2017)。國資監管部門強調中央企業要努力做到,“在國際資源配置當中能夠占有主導地位”“在全球行業發展中具有引領作用”“在全球產業發展中有話語權和影響力”。與這樣的發展要求相比,我國國有企業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
近年來,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工作中,有一小部分試點企業發展基礎相對較好、改革意愿相對較強、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它們完全可以在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與加快融入國際市場競爭規則體系的探索性工作中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但受制于傳統的國資監管體制機制的束縛,它們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比如,有的國有企業已經在公司戰略層面明確了拓展海外市場或新興業務領域的戰略任務。但在企業的實際業務運作過程中,卻受到國資監管部門有關企業的非主業投資和海外投資以及在企業投融資、人事管理等監管政策與授權不充分的掣肘。這些規則有的是合理的、必要的,有的則是不必要地削弱了企業投資運營活動的靈活性,不利于企業高效發展海外業務、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再如,有的企業在履行國家戰略功能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卻面臨過于嚴苛的財務指標考核上的約束:有的企業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效率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卻面臨財務指標考核年年加碼的挑戰,抑制了企業在中長期履行國家戰略功能上的更加積極作用的發揮。
從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的總體情況來考察,國資監管體制也有進一步創新的必要性。我國國有企業數量相對較多,在同一產業領域,多家國有企業共同參與的情況并不罕見。有時,還有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一同參與。如何協同不同企業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確定國家整體利益的最優化?而且,近年來,在一些重要的產業領域,國資監管部門不斷有新設國有企業的動作。新設國有企業可以由多個國有企業作為其股東。隨著國有企業之間業務活動的復雜化及企業出資關系的相互交織,如何使之更加適應復雜的國際市場競爭規則體系要求,避免國外對我國國有企業獨立性的質疑?這是需要從國資監管體制上予以周全考慮的頂層設計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國外市場上,相關國有企業的業務活動有可能會出現惡性競爭;有時,正常的業務活動也有可能受到國外競爭企業的敵視或國外政府部門的歧視。如何在更好地適應高度復雜的國際市場競爭規則體系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以不違背競爭中性原則的方式來提高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效率?這是需要在國資運營監管層面解答好的一個實踐性問題。